移山參
林中有野山參特徵的人蔘
移山參 移栽在山林中具有野山參部分特徵的人蔘。
移山參
移山參是山參的一種。移山參分“山移”和“家移”兩種:“山移”即山農放山時發
移山參
2004年3月1日起實行的新的《野山參分等質量標準》國家標準中,將野山參移栽、山移、家移、籽趴、秧趴、池底等歸類為移山參(移山參標準國家正在審批),據此,有關移山參範疇便十分清楚。
移山參的基本特徵是蘆頭常驟然變細或變粗,不呈堆花蘆而呈轉蘆,常出現線蘆,大多是竹節蘆,蘆腕疏鬆不緊密,顯長而稀疏;艼多為順長體,但生長年久者也有的為棗核艼,有時出現下粗上細的形狀,艼上翹,旁伸者多,有時艼體超過主體;參體以順體、笨體為多見,參腿較順長,1-3條或多條,移栽新土肥足勁大,營養積累主要在主根下部,使得下部體型急速膨脹,白嫩肥胖“大屁股”,主根上部依然如故,呈現上黑下白之陰陽色;皮質略泡而嫩,顯粗糙,不光潤,有稀疏不緊密的橫紋,環紋浮淺,常一紋到底,沒有緊皮細紋;移栽后,腿與須上下一起肥腫,腿須不分,參須細嫩而短,下端分枝較多,無主須,珍珠點稀疏而小;池底參蘆越長上邊越細,呈下粗上細狀,艼上翹、旁伸,橫紋粗淺、皮質粗糙多皺、多燒須、紅銹、疤痕等病態。
據對人蔘頗有研究的方土福所長介紹。那時中國東北已成為野山參的主產區,由於朝廷實行官辦采參,結果在很短時間內遼東近處的人蔘便幾乎被采盡了。人蔘產量越來越少。當時有人在烏蘇里江兩岸未被開發的地區發現了成片的小參苗(人稱秧參,也叫小捻子),漫山遍野都是,那裡后被稱為“烏蘇里江參場”。敦化的采參者便將這種不足重量的野生小參集中移到了敦化附近的山溝里,加以看護,待重量夠時,再挖出來交官參充數或上市出售。這種歷史上所謂的秧參,人們習稱為移山參。由於栽種秧參的農戶不斷增加,秧參的栽培日益盛行,後來形成了一個產業。因為這種移山參比野山參功力差,地方官又往往不能辨認,清政府為保證官參質量,屢有禁令,並嚴令地方官查拿,甚至帶兵清溝,火焚營地。不久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的遠東疆土,大參罕見,小秧參也很難尋覓,移山參栽培業因無秧可供,而逐漸萎縮消亡。直到20世紀50年代,移山參上市量仍微不足道。
方土福說,秧參之苗確為野山所生,由於重量小,不宜作貨,將其移栽到居家附近的山野林下,令其自然生長,是為便於看守。這種秧參一般移栽10年以上,由於新地土肥,其重量可急驟倍增。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移山參。
方土福特彆強調,移山參的原生地必須是野外山林,移栽地亦必須是野外山林,如此被移動過的幼參生長10年以上才能稱為真正意義的移山參。
用法:泡酒、燉雞、煮湯、泡茶入葯。長白山人蔘,既可直接藥用,又可製成多種保健食品、保健飲料。如人蔘菜肴、人蔘可樂、人蔘酒等。口味清新,強身健體,增進發育,延緩衰老,有補氣強身,益智安神,延壽美容的顯著功效。
【食用方法】中國食用人蔘的歷史悠久,對它的神奇功效也是推 崇倍至,據史書記載:人蔘對人體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明目開心益智”功效。它的食用方法很有講究:
1、燉服。將人蔘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內,加滿水,封密碗口,放置於鍋內蒸燉4~5小時即可服用。
2、嚼食。以2~3片人蔘含於口中細嚼,生津提神,甘涼可口,是最簡單服用方法。
3、磨粉。將人蔘磨成細粉,每天吞服,用量視個人體質而定,一般每次1~1.5克。
4、沖茶。將人蔘切成薄片,放在碗內或杯中,用開水沖泡,悶蓋5分后即可服用。
5、泡酒。將整根人蔘可切成薄片裝入瓶內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6、燉煮食品。人蔘在食用時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如果將人蔘和瘦肉、小雞、魚等一起烹燉,可消除苦味,滋補強身。
【溫馨提示】服用人蔘要每次少量,連續服用一段時間為好,忌諱一次服用太多。服用期間不宜飲茶,不宜與蘿蔔、藜蘆同用。
民間有“人蔘治死人無過,黃連救活人無功”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