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江西省景德鎮市地方傳統瓷業建築及營造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是一種以通過砌窯、修窯、槎窯、抹泥等步驟最終完成傳統瓷窯的技藝。

2006年5月20日,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編號Ⅷ—29。

歷史淵源


據《景德鎮陶錄》記載,唐時景德鎮便有兩處瓷窯,分別為“陶窯”“霍窯”。通行的看法是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應肇始於五代。《中國陶瓷史》說道,“江西景德鎮的勝梅亭(以前稱楊梅亭)、石虎灣、黃泥頭是已發現的南方地區燒造白瓷最早的窯址。”
宋元時期,隨著景德鎮陶瓷的繁榮,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也有了新的發展。據《江西陶瓷史》載,“景德鎮周圍,遍布窯場。……石(白)虎灣、湘湖街、南市、盈田、柳家灣、三寶蓬、寧村、牛屎嶺、楓灣、湖田和董家塢等地,……不僅是窯場所在地,也是瓷器出口的商業中轉地。”
至明清,朝廷在珠山設御窯廠,景德鎮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也有了質的飛躍,此時景德鎮瓷業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進入成熟期。

工藝特徵


窯體、窯房和坯房的獨特形狀、結構、材料和功能要求成就了窯房營造的獨特技藝。例如,清代雍正以來,景德鎮最盛行的是“鎮窯”,蛋形的鎮窯屬於平焰窯,綜合了龍窯、饅頭窯、葫蘆窯的優點。
砌坯房(即作坊)是重要的生產場所,同時兼有居住功能,布局緊湊。景德鎮傳統窯房寬敞通風、經濟實用、兼具倉庫、生產車間和生活間的三重功能,它給建造者提出了很高的建築標準,要求工藝高超而又別具風格,由此造成了景德鎮的城區風貌,同時成就了景德鎮瓷業建築的營造技藝。
砌窯(結窯)、補窯(修窯)在景德鎮被稱為“攣窯”。其技藝在瓷業中極為重要。由於砌窯、修窯、槎窯、抹泥的技藝關鍵獨特,窯戶老闆往往對這些店家和技師非常尊敬、不敢怠慢。攣窯技藝是瓷業生產環節中賺錢最多的。每攣一次窯,可獲40塊銀元。即使有的窯一年不攣窯,每燒一次也得給攣窯店兩擔大米,作為攣窯師傅的生活費。據傳攣窯工一年可得100擔稻穀的收入。攣窯工每年農曆正月到三月較忙,其餘時間比較輕閑。所以景德鎮有句民諺,“命要好,余坊佬(指攣窯的余姓師傅)”。砌窯或修窯一般需要五天。攣窯師傅負責打窯基、結窯螃、封窯篷等幾項主要技術性強的工作。結窯囪和其餘工作則由窯戶的拖坯工、架表工和4名徒工等來完成。晚清以來,景德鎮攣窯師傅都是都昌縣花門樓余坊村的余姓族人。他們的攣窯技藝只在族內子侄中傳授。他們收徒僅在人手特別缺少的情況下,才會回都昌老家挑選少量族人學藝。

工藝流程


景德鎮傳統制瓷燒成必須經過的工藝流程如下:
• 裝坯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將成坯裝入匣缽內,稱為裝匣或裝坯。把坯體裝入匣缽之前,要預先在匣缽底上撒一層薄薄的石英粉或稻穀殼灰(匣缽墊渣),以防止坯體與匣缽熔結,一般還要在坯體下放置一塊與坯體底腳相適應的渣餅(墊餅),但有的坯體裝入耐火度高而底部平坦的匣缽時,也有不用墊餅的。上了釉的大型坯件裝入匣缽時,必須利用支架或支釘。坯件之間或坯件與匣缽牆之間必須用刨花塞緊,使坯體平穩,以防止坯體傾倒或坯體未裝平穩而發生燒成器物變形。
裝坯的具體操作有以下要求:
1、裝坯前,要對待裝坯體的品種、規格、數量及特殊要求進行了解摸底。
2、針對坯體,準備各種不同尺寸的匣缽。對匣缽質量進行挑選和修整。把匣缽燒成使用的次數記下來,以便滿窯時分別放入不同的溫度中燒成。有的匣缽有一點小裂紋,但還可以用,則可放在匣缽柱的上部;不要放在匣缽柱下面,以防止高溫倒塌事故。
3、景德鎮把未經過預燒的匣缽叫“土匣”,經過預燒的匣缽叫響匣。選用匣缽時,小器匣缽都是經過預燒的,否則不能裝坯。大器匣缽預燒的“土匣”內也有裝坯的。小器匣缽是指平底的大匣缽,一缽裝多件瓷坯;大器匣缽則是指一缽裝一件瓷坯的小匣缽。
4、裝坯前應將匣缽整修打磨,除去匣缽內外的渣屑,充分掃刷乾淨,然後用專門配製的塗料在匣缽的外底部與內壁上塗敷一層,以防裝燒時匣缽屑粒子掉入坯上而造成落渣缺陷。
5、匣缽經過整修后,還需逐個疊座校正,俗稱坐死子口,使匣缽與匣缽之間密切吻合,避免搖動,也可防止火焰射火併帶入碳粒及各種揮發物而造成瓷器廢品。在匣缽找平校正後,在一定高度畫上規定的標記(一般用高嶺土漿刷一弧形線),俗稱打墨線,這樣滿窯時就不需要再進行找平校正。
6、裝坯時要估算好匣缽的容量,充分利用匣缽容積。裝坯前,墊好糠灰或石英粉,用木板壓平后,再放上墊餅(俗稱渣餅),然後將生坯平穩裝好。在裝燒陳設瓷時還要用木刨花支撐,以免生坯互相碰撞破損。
裝坯是滿窯前最後一道工序,也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按照操作規程及注意事項進行細緻的裝匣,則可以減少廢品,提高成品率;否則由於裝坯不善,器物將產生變形、落渣、射火、下碼翹等毛病,甚至造成匣缽柱倒塌。
• 滿窯
景德鎮瓷窯窯房結構
景德鎮瓷窯窯房結構
把裝有生坯的匣缽擺放到窯爐內,叫裝窯或滿窯。蛋形鎮窯窯室高大,結構特殊,沒有吸火孔,沒有閘板,對火焰的控制主要靠匣缽柱的鬆緊稀密來調節,所以鎮窯的滿窯技巧是很有講究的。“一滿二燒三歇火”,是裝燒工人在生產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只有把好滿窯、燒窯、歇火三關,才能燒出好瓷器,忽視哪一個方面都會出問題。這句行業俗語將“滿窯”放在第一位,還有更強調“滿窯”的意思。
滿窯工首先要熟悉蛋形鎮窯的窯位。窯位是指窯內可供燒制瓷器的位置,有前、中、后,左、中、右和上、中、下之分,各有專名。窯位不同,溫度不同,適合燒制的瓷器也不同。
景德鎮古瓷窯建築外觀
景德鎮古瓷窯建築外觀
裝燒工人在生產實踐中摸透了“火”的脾氣,把滿窯燒窯概括為“卡和放”的技藝。所謂“卡”就是卡住火路,不讓火白白地跑掉或隨便亂跑;“放”就是讓火按照滿窯時布置的火路去跑,命令火就範,以保證各窯位的溫度和氣氛達到預期目的。
滿窯方法
1、在整個窯室內,匣缽柱的布置有的成犬牙交錯排列,有的成對稱排列。交錯排列阻力大,窯火停留時間長,可以停住窯火和保持溫度;對稱排列阻力小,窯火停留時間短,停不住窯火和保持不了溫度。爐柵附近為燃料燃燒區,往後幾排匣缽柱便是對稱排列,稱為扇火區,因為這裡溫度高,裝燒工人有意不讓窯火在這裡停留,所以匣缽柱對稱排列,讓火快速往後流去。接著往後幾排匣缽柱便是犬牙交錯排列,稱為前錯拉區,目的是提高阻力,讓窯火在這裡釋出更多熱量,燒好這裡的高溫瓷器。接著再往後幾排匣缽柱為拉背區(也稱窩裡)、后錯拉區等,均是按照實際情況進行不同排布的,這就是充分運用“卡”和“放”的技藝。
2、匣缽柱儘可能滿到窯頂,甚至觸及頂篷,以提高上部料垛密度,增加阻力,把火焰往下壓,儘可能提高下面溫度,縮小上下溫差。
3、用匣缽屑裝置的位置和數量來驅使火在高度方向上成波浪形前進;而“錯拉”則是在水平方向上迫使火焰繞彎前進。
景德鎮窯房柱列特色
景德鎮窯房柱列特色
4、為了儘可能提高窯後面的溫度,在火焰進入煙囪之前,採取了掛窯口的措施,即在靠近煙囪底的一排匣缽柱間,除下面留有大約為60毫米×100毫米×100毫米的間隙外,其餘匣缽柱間空隙全用匣屑和塑性黃泥塞緊塗密,直到窯頂,這樣,迫使火焰倒下來,從掛窯口下面空隙溜出去。由此看來,這種平焰窯也有倒焰的地方,而且掛窯口的措施還可提高余堂的溫度,如果把蛋形鎮窯的後部看做煙道,則掛窯口就相當於閘板。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景德鎮傳統瓷業營造技藝作為中國傳統瓷業文化的重要組成,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財富。景德鎮傳統制瓷作坊,窯房建築技藝承載了博大精深的祖國陶瓷文化、最早的民族資本主義萌芽,譜寫了華夏古代手工業文明最輝煌的篇章,也是中國古代工場手工業罕見的場所物證,具有獨特豐富的歷史、科學、民俗和旅遊景觀價值。其主要內容為窯房建築技藝和坯房建築技藝。
景德鎮傳統制瓷作坊、窯房及營造技藝是和舉世聞名的景德鎮瓷器有著最直接實質的聯繫,古代美輪美奐的藝術瓷器都產自這些浸透獨特技藝的歷史遺跡中。儘管歷盡滄桑,但景德鎮還保留了大量的、大規模的和相當完整複雜、仍在延續、並浸潤在景德鎮文化中的歷代瓷業體系遺存,景德鎮傳統瓷業建築及技藝就是其中極富價值的一部分。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景德鎮來說,乃是景德鎮這世界品牌的基本識別標誌之一,是景德鎮民間文化存在與發展的重要根基之一。保護這份獨特重要的文化遺產,研究和弘揚其傳統精華,將為打造更具魅力的未來文明,提供有力啟示。

傳承人物

余雲山,男,1942年5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余雲山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申報。項目名稱: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胡家旺,男。2018年5月,胡家旺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西省申報。項目名稱: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

保護措施

省非遺中心召開拍攝前準備工作會
省非遺中心召開拍攝前準備工作會
2016年7月,江西省吉安市吉州窯景區需要蓋一個饅頭窯,余雲山兒子兼徒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余祖興獨自前往建造,此時傳承人已卧病在床,因此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由傳承人兒子余祖興替代進行傳承教學片的拍攝,在蓋窯的同時,講解並演示傳承人教授的技藝。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4年6月14日,“2014中國文化遺產日”在江西省景德鎮市舉辦,代表著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的景德鎮古窯首次復燒開窯在其中被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