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潯陽望廬山

唐朝孟浩然的五言律詩

《晚泊潯陽望廬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五律。此詩上半首敘事,略微見景,稍帶述情,落筆空靈;下半首以情帶景,以空靈之筆來寫內在的情感。全詩簡淡自然、空靈無跡,頗有隨筆的味道,而在隨意揮寫間,不但勾畫了江山風景,而且抒發了傾慕高僧慧遠、嚮往隱居勝地的隱逸情懷。

作品原文


晚泊潯陽望廬山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鍾。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得陽: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2.掛席:張帆。
3.郭:外城。
4.遠公傳:梁代釋慧皎《高僧傳》有東晉東林寺慧遠法師的傳記。
5.塵外蹤:謝靈運《田南村園激流植授》:“唯開蔣生徑,永懷求羊蹤。”
6.東林精舍:即東林寺,在廬山峪嶺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白話譯文

經過了幾千里江上揚帆,竟然都沒遇到一座名山。
當我在潯陽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爐峰非同一般。
我曾讀過慧遠公的小傳,其塵外之蹤永使我懷念。
東林精舍雖然近在眼前,卻徒然聽到傳來的鐘聲。

創作背景


唐開元二十一年(733)五月,詩人孟浩然漫遊吳越之後,自越州返襄陽,途經潯陽(今江西九江)時,晚泊江邊眺望廬山,發思古幽情而作此詩。

作品鑒賞


文字賞析

這首《晚泊潯陽望廬山》,一開篇便是“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筆輕輕揮灑,勾勒出一片寬廣的大自然,不精雕細刻個別景物,卻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我們彷彿看到詩人的輕舟,掠過千里煙波江上的無數青山。詩的起勢高遠。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將詩人對於名山的熱烈嚮往之情充分地抒寫出來了。接著,“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只以“始見”二字輕輕點染,就描摹出詩人舉頭見到廬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驚喜神態。這四句如行雲流水,一氣直下,以空靈之筆敘事;感情卻從“都未逢”、“始見”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從眼中所見直寫“望”廬山之意,下半首則是從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對著香爐峰上煙雲繚繞,詩人的思緒也隨之飄忽。他想起了曾經在香爐峰麓建造“東林精舍”,帶領徒眾“同修凈業”的高僧慧遠。他讀過慧遠的傳記,深深地傾慕與懷念這位高僧棄絕塵俗的幽蹤。此刻,東林精舍就在眼前,而遠公早作了古人,詩人因此而感到惆悵和感傷。詩的末尾,寫夕照中從東林寺傳來一陣悠揚的鐘聲。把詩人惆悵、懷念的感情抒寫得更為深遠。山寺都是朝暮鳴鐘,“日暮”是“聞鍾”的時間,“聞鍾”又渲染了“日暮”的氣氛。日暮聞鍾,帶給人憂鬱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鐘聲空聞,從而傳達出詩人的懷念、惆悵等複雜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沒有出現“望”字,但詩人遐想高僧和聆聽暮鍾,卻透露出了“望”意。
其實所謂“韻”和“神韻”,就是指詩人用平淡自然的語言和高度傳神的筆法寫景抒情罷了。由於筆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無,若隱若現之間,卻蘊藏著豐富悠遠的情思,餘味無窮。王士禎等人推崇這首詩有“神韻”,足當“逸品”,“一片空靈”,主要是欣賞孟浩然詩的“清空”、“古淡”的韻致。這首詩流露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傾羨,企圖超脫塵世的思想;在藝術上,詩人以簡淡的文字傳出景物和人物的風神,表現豐富的情意,給人以言簡意賅、語淡味醇、意境清遠、韻致流溢的感受。
縱觀全詩,氣勢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韻自然貫通,詩人用“晚泊潯陽”的所見、所聞、所思,表露了對隱逸生活的追慕。

名家點評

《呂氏童蒙訓》:浩然詩:“掛席幾千里,名山都來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但詳看此等語,自然高遠。如“松月生夜涼,石泉滿清聽”,亦可以為高遠者也。
《王孟詩評》:劉云:不經造意作。
唐詩廣選》:謝曰:詩有韻有格,格高似梅花,韻高似海棠。欲韻勝者易,欲格高者難,二者孟浩然兼之。
《唐詩援》:只如說話,而當代詞人為之斂手,良由風神超絕,非復塵凡所有。王曰:前半偶然會心,後半淡然適足,遂成絕唱。
《唐三體詩評》:後半寫“望”字,閑遠空闊。
《唐賢三昧集箋注》:一起超脫。不拘泥於對法,自是盛唐本色。
《歷代詩法》:意匠渾淪,不可尋枝摘葉。
唐詩別裁》:已近遠公精舍,而但聞鐘聲,寫“望”字意,悠然神遠。
《峴佣說詩》:五律有清空一氣,不可以鍊句鍊字求者,最為高格。如襄陽“掛席幾千里”,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石遺室詩話》:夫古今所傳佇興而得者,莫如孟浩然之“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諸語。然當時實有微雲、疏雨、河漢、梧桐諸景物,謀於目,謀於心,並無一字虛造,但寫得大方不費力耳。然如此人人眼中之景,人人口中之言,而必待孟山人發之者,他人一腔俗慮,掛席千里,並不為看山計。自襄陽下漢水,至於九江、黃州、赤壁、武昌,皆卑不足道;惟匡廬東南偉觀,久負大名。但俗人未逢名山,不覺其鬱郁;逢名山,亦不覺其欣欣耳。
唐宋詩舉要》:一片空靈。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孟浩然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