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營鄉

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下屬鄉

丁營鄉,隸屬於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地處襄城縣東南部,東與麥嶺鎮、姜庄鄉相連,南隔北汝河、沙河與舞陽縣章化鄉相望,西與山頭店鎮、平頂山市葉縣洪庄楊鄉為鄰,北與茨溝鄉相接。區域面積5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56189人。

秦朝,屬襄城縣。明、清時期,屬留渡保。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二區。1949年,屬麥嶺區。1966年,更名前進公社。1971年,恢復原名。1984年,改鄉。截至2020年6月,丁營鄉下轄2個社區和25個行政村。

2018年,丁營鄉有工業企業46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0個。

歷史沿革


秦朝,屬襄城縣。
明、清時期,屬留渡保。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二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分屬麥嶺鎮、霍堰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沙北縣第二區;同年11月,復歸襄城縣。
1949年,屬麥嶺區。
1958年,屬麥嶺公社、霍堰公社。
1965年,析姜庄、麥嶺兩公社部分村成立丁營公社。
1966年,更名前進公社。
1971年,恢復原名。
1984年,改鄉。
地圖
地圖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丁營鄉地處襄城縣東南部。

地形地貌

丁營鄉地處伏牛山東麓黃淮平原西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地形分為平原與崗丘。境內最高點位於百寧崗,海拔100.6米;最低點位於坡楊村北,海拔69.2米。

水文

丁營鄉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流域面積22平方千米。主要河流北汝河從橫樑渡村入境,流經馮庄、苗府、紙房王等10個村,在崔庄村與沙河交匯,后經霍堰東村出境,境內長19千米,流域面積20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丁營鄉轄丁營、坡楊、馮庄、彥張、榆孫、橫樑渡、苗府、紙房王、崗馬、韓庄、小集、光門李、崗溝劉、崔庄、西杜、東杜、霍堰一、霍堰二、霍堰三、霍庄、崗張、郎庄、樓李、白廟王、崗半坡店、王穆庄、雙廟耿27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25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丁營鄉下轄2個社區和25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丁營村丁營街22號。
丁營社區紙房王村崔庄村崗張庄村
坡楊社區雙廟耿村東杜村崗半坡店村
彥張村崗馬村西杜村郎庄村
榆孫村韓庄村霍堰中村樓李村
橫樑渡村小集村霍堰西村白廟王村
馮庄村崗溝劉村霍堰東村王穆庄村
苗府村光門李村霍庄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丁營鄉轄區總人口5219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96人,城鎮化率21%,另有流動人口980人。總人口中,男性27406人,佔52.5%;女性24791人,佔47.5%;14歲以下9582人,佔18.4%;15~64歲34954人,佔66.9%;65歲以上7661人,佔14.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1274人,佔98.2%;有回族923人,佔1.8%。2011年,人口出生率3‰,人口死亡率2.3‰,人口自然增長率0.7‰。
2017年,丁營鄉常住人口49369人。
截至2018年末,丁營鄉戶籍人口5618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丁營鄉財政總收入890萬元,比上年增長7.3%,是1978年的12倍。其中工商稅收740萬元,煙葉稅收15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70元,比上年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6300元。

農業

丁營鄉有農業耕地面積4.1萬畝,人均0.8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為1.8億元,比上年增長9%,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22%。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9萬噸,人均555千克,其中小麥1.7萬噸,玉米1.1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葉、蔬菜等。2011年,煙葉種植面積0.4萬畝,其中夏煙種植面積0.3萬畝,產量260噸;蔬菜種植面積0.3萬畝(含複種)。
丁營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和長毛兔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3萬頭,年末存欄5萬頭;牛飼養量1.2萬頭,年末存欄0.3萬頭;山(綿)羊飼養量1.8萬隻,年末存欄0.2萬隻;家禽飼養量32萬羽;長毛兔飼養量0.7萬隻;2011年,生產肉類1.2萬噸,其中豬肉0.8萬噸;畜牧業總產值達0.5億元,占農業生產總值的28.5%。
截至2011年末,丁營鄉累計造林0.7萬畝,林木覆蓋率25%。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0.4萬畝,產量0.5萬噸,主要品種杏、桃。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342台(輛)。名特優農產品有粉條、紅薯、小磨香油、煙葉。
丁營鄉
丁營鄉

工業

丁營鄉工業形成以建材、化工、機械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4.3億元,比上年增長25%,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家,職工28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8億元,比上年增長14%。

商業

2011年末,丁營鄉有商業網點272個,從業人員839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到0.7億元,比上年增長1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8800萬元,比上年增長28%。

金融

2011年,丁營鄉有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3家銀行和金融機構在境內開設了營業網點。2011年末,各類存款餘額6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萬元;各項貸款餘額1.9億元。

文化


地名由來

丁營鄉因古稱為兵營,丁姓始居得名。鄉人民政府駐此村,得名丁營鄉。

文物古迹

丁營鄉有轄區內有道教勝地五嶽廟,東漢興國寺文化遺址,元、明殷家大院、李家大院遺址、霍堰街山西會所等名勝古迹。

交通


丁營鄉境內有鐵路潔寶線過境,境內長8千米。縣道溝丁路過境,境內長4千米,通往茨溝鄉;縣道姜紫路過境,境內長13千米,通往麥嶺鎮和山頭店鄉。有汽車站1個,2011年,客運總量122萬人次,貨運量183萬噸。有鄉村公路27條,總長42千米。有丁營、柏寧崗2個公交站點,各村設有臨時站點。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丁營鄉有幼兒園8所,在園幼兒1690人,專任教師115人;小學7所,在校生3260人,專任教師18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05人,專任教師17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主要學校有丁營鄉初級中學。
2011年,丁營鄉教育經費達1753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丁營鄉有鄉科學技術委員會及農業技術服務部各1個,各類農村實用人才495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丁營鄉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40平方米,為河南省優秀文化站;農家書屋19個,建築面積570平方米,藏書6萬餘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45人。主要文藝團體有丁營村獅子社等。
2011年末,丁營鄉有鄉中學運動場及小學運動場9個,27個村民委員會設有籃球場、乒乓球台等體育設施。20個村安裝有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9%。
2011年末,丁營鄉有線電視用戶達41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40%。
丁營鄉
丁營鄉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丁營鄉有鄉衛生院1個,村標準化衛生室27個;病床30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6張。專業衛生人員68人,其中執業醫師6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2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8000人次。
2011年,丁營鄉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8/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10萬人,參合率97%。居民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4歲,其中男性72歲,女性76歲,孕產婦死亡率0.2/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末,丁營鄉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戶,人數10人,支岀1.9萬元,比上年增長1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36戶,人數1743人,支出150.6萬元;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3人,支出116.6萬元,比上年增長9%;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77人,支出37.5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醫療救助9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430人次,共支出7.3萬元,比上年增長4%;農村大病救助467人,支出11.4萬元。支付老複員軍人撫恤金12萬元,涉戰人員撫恤金11.4萬元。舉辦實用技術、煙葉種植、養殖等技術培訓班8期,實現新增就業322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丁營鄉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87千米,鄉村通郵率100%;投遞國內函件7000餘件。征訂報紙、期刊780餘份(冊)。有電信企業3家,電信服務網點3個,信號覆蓋全境。固定電話用戶1200戶,比上年增加12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10%;行動電話用戶3.5萬戶,比上年增加0.2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70%。

獲得榮譽


2008年,丁營鄉被省政府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鄉”。
2009年,丁營鄉被評為“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5年,溝劉村入選國家旅遊局公布的首批鄉村旅遊“千千萬萬”品牌,被授予許昌市唯一的“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
2018年,丁營鄉和溝劉村被許昌市旅遊局分別授予“許昌市旅遊示範鄉鎮”和“許昌市旅遊示範村”。
2019年,丁營鄉被評為河南省文明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