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帝陵

堯帝陵

帝堯姓伊,名放勛,為帝嚳之子,帝摯之弟,黃帝的曾孫,他13歲輔佐帝摯,受封於陶,15歲又封於唐,為唐侯,故號陶唐氏。16歲時即天子位,定都平陽(山西臨汾),以火德王天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堯冢也有好幾處,一般認為在山西臨汾,歷代也多以這裡為主進行祭祀活動。今天的堯陵在山西臨汾市東北約七十里的郭行村西隅,陵的周圍土崖環抱,陵阜崇隆,澇水經流其南。陵前祠宇恢宏,松柏蒼翠。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景區自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醫護人員免費開放。

人物


“三皇五帝陵居首,百世千秋澤流長”。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堯冢也有好幾處,一般認為在山西臨汾,歷代也多以這裡為主進行祭祀活動。
堯帝陵
堯帝陵
堯帝陵位於今中國山西臨汾市東北35公里郭村裡隅澇河北側。
相傳堯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因而臨汾城南有堯廟,城東築有堯帝陵。堯帝陵周土崖環峙,河水經陵前南泄,松柏蒼翠,陵丘聳峙。堯陵高50米,繞周80米。陵前築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碑文記載:唐太宗征遼曾駐蹕於此,因謁堯陵,遂塑其像。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重修。元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築堯陵,再次重修堯陵。明成化十年(公元1481年)、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及清雍正、乾隆年間都對堯陵進行過修葺補建。明清時堯陵春秋二祭,沿而不廢。現陵丘如故,松柏依舊。祠內有山門(門上為樂樓)、牌坊、廂房、獻殿、寢殿、碑亭等建築。布局緊湊,木雕精細,紅牆綠瓦,圍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畫。陵前祠內立有元代以來碑碣十餘座,記述陵宇沿革和帝堯功績。其中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
堯陵坐北朝南,背依古崖,面瀕澇水,佔地面積1.35萬平方米。墓冢園形,為黃土堆積,高50米,周長300米,四周有古柏蔥茂,俗稱“神林”。陵區現存古建築山門、牌坊、碑亭為一軸線,左右兩側建有廂房、耳房、獻殿、古窯、看樓等附屬建築28間,現存碑碣石刻19通。
據傳,帝堯逝世,萬民悲育,送葬之日,人們從四面八方為陵丘上捧上一把土,竟積土成山,成為三皇五帝中最高大的陵丘。

堯帝軼事


堯帝像
堯帝像
堯帝,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勛,堯是他的謚號,因封於唐,故稱“唐堯”,《謚法》上說:“翼善傳聖曰堯”。堯生於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堯父乃帝嚳,名蟜極,號高辛氏。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通典》記載:“堯舊都在蒲”,《水經注》記載:“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駰十三州記》記載:“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后遷平陽。”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安享祭祀


帝堯勤儉樸素,辦事公正,體恤人民,被當作仁君的典範。他用人重視德才,注意考察,使才適其位,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晚年又大義滅親,禪位於舜,真正做到了“天下為公”。
帝堯極受黎民的愛戴,人們常常把“堯天”、“堯年”比作太平盛世,並以此為稱賢明君主之詞語。他病死於陽城(河南登封縣東南)時,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樣悲痛。
據陵內金泰和二年(1202年)石刻碑文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駐蹕於此,參謁堯陵,修建祠宇,並把自己的像也塑在裡面。以後元朝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之命重修了堯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年間都不斷重修過。祠內建築有山門、牌坊、獻殿、垛殿、寢殿、碑亭、廂房等等。建築布局整齊嚴謹,紅牆綠瓦,木雕精細,是一處比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祠內存有碑刻十餘通,記載了有關唐堯的功績與陵宇建築沿革。一塊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堯陵碑上還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是一個可貴的建築歷史資料。
在臨汾市南4公里處的堯廟村,還有巍峨壯觀的堯廟,始建於晉,後世不斷增建,規模宏大。廟前面有東西朝房、光天閣、五鳳樓、堯井亭;後面有廣運殿、堯宮、舜宮、禹宮、萬壽宮、寢殿。
廟前高聳的門樓上刻有“就日” “瞻雲”兩個橫額,意即堯的德行高尚如陽光之照臨大地,天下人仰望他如仰望普降甘雨的雲彩一樣,崇愛之心,千秋不滅。

免費政策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醫務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區)憑藉有效證件即可免門票遊覽景區,有效證件指醫師執業證、醫師資格證、護士/護師資格證等相關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