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迪我

龐迪我

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明末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號順陽。生於西班牙的巴德莫拉(Valdemora)。1589年入耶穌會。萬曆二十七年(1599)抵達澳門,二十九年跟隨利瑪竇一同前往北京。三十九年,奉朝廷命令,與熊三拔修改曆法。曾為明神宗朱翊鈞繪製四大洲地圖,每洲一幅畫,圖上標著各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物產等。四十四年,禮部侍郎沈㴶奏請禁教時,被驅逐至澳門。

人物簡介


龐迪我,字順陽,1571年生,1589年入會,1599年來華,1603或1604年發願,1618年1月卒於澳門。龐迪我神父生於西班牙的巴德莫拉城。屬於Seville主教區,18歲時進入耶穌會初學院。在修完所有學業后,他要求去外方傳教,並於1596年與龍華民神近啟程東航。原定去日本,但於1599年抵澳門時,范禮安神父卻派他去南京;當刊瑪竇作第二次北京之行時,偕龐迪我同行。大約在1603年,他在北京發四大顯願,因據1603年的會士錄,監會鐸曾囑他立四大願誓。
明末清初來華天主教教士以耶穌會士為多。耶穌會創辦人是西班牙人,但來華會士中,西班牙人卻少得可憐! 拉丁文《1552年至1779年中國耶穌會十名錄》統計明嘉靖三十一年至清乾隆四十四年,227年之間,在456名會士中;葡萄牙人達153人,法國96人,義大利62人,比國13人,德國12人,西班牙只有6人。因為葡萄牙取得保教權后,來華歐洲教士,必從里斯本起程,必在澳門登陸,西班牙人很難插足。但在極少數的西班牙耶穌會士中,龐迪我卻經常被人和利瑪竇並稱。龐迪我比利瑪竇小15歲,萬曆二十七年(1599)來華,比利氏晚28年。但利氏向明神宗貢方物,他卻同往覲見。后即與利氏同居京師。據說他華語很暢達,是利氏得力助手。利氏卒后,也是他和熊三拔同請明帝效賜葬地。凡此都詳記於艾儒略撰《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跡》。

在華經歷


在北京的最初幾年中,龐迪我曾是利瑪竇的樣力助手,當利瑪竇忙於酬醉和著書立說時,龐迪我則為準備領洗者講解教理,因當時他已能善說華語。1605年,他在北京郊外約96公里處的幾個村莊中,曾為10至12人付洗。次年,他又去另一村莊為13人付洗,當地居民們熱誠歡迎他再去傳播教義。
利瑪竇去世后,龐迪我負責對外事務。在士大夫們的建議下,龐迪我與熊三拔上疏奏請賜予葬地:“……俾異域遺骸,得以埋瘞,而臣等現在四人,亦得以生死相依……”葉向高閣老,向來對神父們很友善,認為按通常程序奏請皇上,會很難通過,但亦不予退回,幸賴天主助佑,此建議在朝廷會議上沒有遇任何反對意見,乃由皇上交葉閣老辦理,而得以順利解決。依靠葉閣老和其他友人的幫助,人們提出了四處地塊,供龐迪我神父選擇。他擇定了阜城門外不遠處,被籍沒的楊太監私建的二里溝佛寺房屋38間,地基20畝。經改建堂宇工程完成後,利瑪竇靈樞,在以十字架為前導的教友送殯隊伍護送下,即遷葬於此。利瑪竇墓在花園盡頭處,靠近小聖堂,此堂為磚砌,上為圓頂,下為六角形,外有兩個半圓形的護牆;利瑪竇墓用磚砌成,砌時不用石灰,而用泥塑偶像搗碎后的泥土代之。
1611年11月1日諸聖節(諸聖節亦稱“諸聖瞻禮”,是天主教和東正教節日之一,日期為11月1日),在管風琴和其他樂器的樂聲中,在此舉行了首次彌撒,教友們都來參與聖祭。此聖堂供奉救主像,而神父們又在橫廊左角,另建一小堂,供奉羅馬聖母大殿的聖母像,因利瑪竇生前許願建堂,以謝定居中國之大恩。在供奉救主像的聖堂上,高懸“欽賜”兩字的匾額。皇帝欽賜隆恩的消息,不久傳遍各省,傳教事業在龐迪我的貢獻下大為廣揚。
等到利瑪竇安葬的相關事宜結束后,龐迪我神父利用部分時間專心於用中文著書立說,用來輔導望教者,勸化異教徒之用。1611年,偕熊三拔神父,奉朝廷命,從事修改曆法工作。在1611年龐迪我神父曾遭到暴民們的野蠻襲擊,差點死去,同時又多次受大吏門的欺凌,而屢瀕於危。1616年南京教難時龐神父雖曾一再向皇上提出申辯,但沒有效果,因朝政掌握在奸黨之手,最終龐迪我神父與其他在京教士,都被驅逐出境。
在驅逐的命令下達后不久,龐迪我等奏:“臣與先臣利瑪竇等十餘人,涉海九萬里,觀光上國,叨食大官,十有一七年。近南北參幼,議行屏斥。竊念臣等焚修學道,尊奉天主,豈有邪謀,敢墮惡業?惟聖明垂憐,候風便述國。若寄居海嶼,愈滋猜疑。乞並南部諸處陪臣,一體寬假。”無奈聖上沒有回心轉意,在到達澳門后不久,即於1618年1月,奉主召歸天,永想真福。

相關著作


一、《七克大全》,簡名《七克》,1614年北京刻本。此書多次被複印:1643年北京四卷本;1798年北京七卷本;1843年泗涇刻本;1849年上海二卷本;1873年土山灣四卷本。此書曾收入《天學初函》。后經一遣使會會士由文言文轉為官話,並簡縮為二卷,題名《七克真訓》,1857年刻本,前有浙江教區代牧Danicourt主教序;土山灣有1922年重印本,一卷。書是明萬曆四十二年甲寅(1614)龐迪我作的,有自序和楊廷箔、鄭以偉、曹於注、陳亮采等所作序,熊明遇所作引;卷七末有汪汝淳跋,每卷前又有崔涓序,曹於沐序載其《仰節堂集》。明清間教外學者,多為教譯撰書籍作序,但各家文集都不收錄,大都是雍乾禁教后刪去。曹序之存於其集中,可謂十分少見。1778年,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山天主教神父所撰有關基督教教義之書。被採錄者有3種,首先,因為此書在提高認識、凈化風尚、行為光明,生活規範等方面均有特點;文章尤為優美絢麗,富有文彩;文體是古文,簡潔而有力度。此書證明作者,不僅對近代作家著及語言體作品方面深有研究,而且在古文作品方面,包括最難懂的經典著作如《書經》等方面也有較深造詣。此書並為教外的學者與士大夫們所推崇,甚至與他們本國的名著相提並論。康熙帝皇族成員之一的某王。洗名若望,深通文學曾記其入教始末,有云:使其人教之動因,是在研讀《七克》一書後,得到的啟發。
二、《辯揭》一卷,即南京教難時,上奏皇上的申辯疏,大約在1618年刻於澳門和廣州。《辯揭》開頭略述利瑪竇來華定居北京的經過,以及萬曆帝思賜佛寺房屋作其墓地的情況。隨後,他列舉被誣罪狀,並逐條加以駁斥。這些所謂罪狀,人們還在作為攻擊今天的傳教士們的不實之詞:他們來自西方……他們恭敬一個天主……一他們說有日月及五大行星七個天體……他們不準祭祀祖宗,他們用銀錢騙人入教,他們製造金銀以資助帝國的敵人,他們為澳門胡人作姦細,他們在南京工部衙門附近建造聖堂,他們勾結日本人和盜匪,他們反對和尚、道士。在江南、浙江、福建、廣東諸省,他們製造棍亂,使民眾聽從他們,並熟記地方上的強者和弱者;他們沒有入境證書,而潛入中國;他們擁有奇珍異物,用來吸引人們的好奇心,並拉攏關係;凡入教者,每人給銀三兩(“當時在南京就有教友約一萬人,若每人三兩該有一筆多大的款子啊!”龐迪我神父這樣說);他們會念咒語,呼召邪神;他們每逢主日,必須聚會,圖謀不軌。這個《辨揭》曾交與郵驛呈送官府,並散發各地。
三、龐迪我神父關於中國教會成績的意見書。1602年3月9日作於北京,致西班牙Tolede省會長Louis de Gusman神父。原文為西班牙文,有1644年的Valladolid本,1605年的Seville本。重印本有1607年的Rennes本,1607年的Lyon本,1608年的Rouen本。有1607年義大利文的Rome本,有1607年拉T文的Mayence本,有1608年德文的Munich本等。
四、繪製的世界地圖。龐迪我神父曾為中國皇帝繪有由四幅拼成的世界地圖,並請倪雅谷(Jacques Neva)修士加以彩繪並用飛金的各種裝飾使之富麗堂皇。圖之四周附有說明,略述各國之地理歷史政治物產。又由徐光啟以絢麗文筆作有關天主教及其主要教義的介紹,附於圖上。皇上及其宮臣見圖后,對其繪事之精,頗為讚賞。
五、《龐子遺詮》。龐迪我所著又有《龐子遺詮》四卷,為《宗徒信經》作詳細的詮釋,多用音譯,如宗徒作“亞玻斯多羅”,信經作“信薄錄”。文末附《天神魔鬼論》及《人類原始論》。
六、《受難始末》一卷,1925年土山灣有重刻本。風行教內,為早年教友在封齋期內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