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塊
雹塊
雹塊結構的一個特點是透明冰層與不透明冰層交替出現,層次分明,中間則有一個稱為雹坯的特殊生長中心。
雹塊
冰 晶在 自然雲 降水 中 佔據 著重 要的 地 位,實際上,在 形成雹 塊 過程 中常起 著原始生 長點 的作用。Mason在論 述軟 雹 結構時指 出雪 丸或軟 雹 可以起 源於冰 晶 或者小 的凍 結雨滴,這 個胚胎 經過 冷滴 的撞 凍 而繼續 增 長,結 果凍 結成 多 孔 的霜 狀結構。但 目前 尚缺少有說服 力的照 片 說明冰雹 內部 生長 中心是 明顯 的冰 晶、雪 晶以及 毛 毛 雨 滴。Gokhale指出早期 生長 中心哪 一 部分構成 胚體 常 常是難 以 確 定 的。因此 沿 用胚胎 學 中“胚 胎”一詞來定 義雹 塊最 早生 長點—冰 晶、毛毛雨滴為胚胎就不夠準確.
編
雹
拼音:báo
部首:雨 部外筆畫:5 總筆畫:13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雨,包聲。本義:冰雹) 同本義
陽之專氣為雹。--《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注:"陽氣在雨,溫暖如湯,陰氣薄之不相入,轉而為雹,蓋猶沸湯在閉器而沈於泉,則為冰也。"
寒水勝火,則為冰雹。--《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常用片語
1. 雹災báozāi
[disaster caused by hail] 冰雹所致的自然災害
2. 雹子báozi
[hail;hailstone] 冰雹的通稱
雹以雹胚(霰)為核心,外麵包有好幾層冰殼。雹的密度大致在每立方米300千克至900千克之間,平均為每立方米700~800千克,大冰雹的降落速度可達每秒30米或更大。大雹塊中透明和不透明的冰層交替出現。這是由於凍結率不規則所造成的。在溫度略低於0℃的區域內,凍結緩慢,滲雜於其中的空氣能夠散出,形成透明的純凈冰。隨後雹塊進入冷得多的區域時,凍結迅速,就會加雜空氣而形成白色的冰層。曾經在雷暴時降落過直徑15厘米的雹塊。雹暴在中緯度地區最常見,往往能持續15分鐘左右,一般出現在中午到傍晚。產生冰雹的積雨雲升降氣流特彆強烈,這種積雨雲也稱為冰雹雲,它們一般多出現在暖季,在陽光強烈的暖濕季節最容易發生。那時空氣中含的水汽很多,而且低層大氣又易被太陽曬熱的地面所烤熱,形成下熱上冷的很不穩定的空氣柱,從而發生強烈對流,並發展為生產冰雹的積雨雲。這種雲中的上升氣流很強,足以支持雲中增大的冰雹塊,所以能使雲中的冰雹隨氣流升降,不斷與沿途的雪花、小水滴等合併,形成一層層透明與不透明交替層次的冰塊,當它增大到一定程度,上升的氣流無法支持時,就降落到地面上來。冬季地面接受太陽的熱量少,引不起強烈的對流,而且空氣乾燥,即使發生對流,也不易形成積雨雲。這就是雹為什麼出現在暖季而不是冬季的原因。夏天地面很熱,但在雲的底部只有20℃;在雲的中部(4000米高處)溫度已經在零下了;一塊冰雹雲的雲頂可以伸展到距地面1萬米以上,所以說空中有充分厚的低於冰點的低溫區可以孕育冰雹塊。美國科學家保留著1970年落於堪薩斯的一塊冰雹,它重0.75公斤,直徑達14.4厘米。
降雹形成的災害雖然是局部和短時的,但後果是嚴重的。降雹對建築物和農作物有極大的破壞性,會砸壞農作物、果園、房屋和其它設施、設備,致人畜傷亡。雹害的輕重,取決於冰雹的破壞力和作物所處的發育期。冰雹的破壞力決定於冰雹的大小、密度和下降的速度。可分為輕、中、重 3級:輕雹害的雹塊直徑約為0.5~2.0厘米;中雹害的雹塊直徑約2~3厘米,雹塊蓋滿地,農作物折莖落葉;重雹害的雹塊直徑3~5厘米或更大,雹塊融化后地面布滿雹坑,土壤嚴重板結,農作物地上部分被砸禿,地下部分也受一定程度傷害。
是指產生冰雹的風暴,降雹時間超過15分鐘並且雹塊很大的一種破壞性天氣現象,它可能是一個降雹對流泡,也可能是幾個相互密切聯繫的降雹對流泡的集合體。
雹是自升降氣流特彆強烈的積雨雲中降落到地面的堅硬冰丸或冰塊。氣象觀測表明,雹暴出現的先決條件為,一道強烈的上升氣流及適度的垂直風切變。雹雲中的上升氣流是傾斜的,一開始形成的小雹塊被大氣上層的輻散氣流拋出,掉進上升氣流重新被抬升到大氣上層再被拋出,反覆數次,延長了冰雹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讓它不斷地收集空氣中的水滴而長大,最後因過重而掉到地面上。
①掌握地區內冰雹的氣候規律,合理安排種植制度,使作物主要生育期避開多雹時期。
②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使大氣下墊面溫度變化趨於緩和。
③做好降雹預報,以便及時採取應急措施。
④受害后,對能恢復生長的作物盡量抓緊時機中耕鬆土,破除土壤板結,提高地溫,結合澆水灌溉追施速效肥料,以促進作物迅速恢復生長。
編輯
釋名:雹是天地陰陽之氣相搏而形成的,是不平和的氣匯聚的結果,就是從天空飛墜的冰塊,小的如彈丸,大的像斗升。
性味:味咸,性冷,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