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冬牧場的結果 展開

冬牧場

2012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冬牧場》是2012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娟。徠

《冬牧場》是文壇清新之風,阿勒泰的精靈李娟首部長篇紀實散文力作。2011年首發於《人民文學》,記述了2010年她跟隨哈薩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的點點滴滴。

內容簡介


李娟在冬牧場拍攝的照片
李娟在冬牧場拍攝的照片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這綿延千里的家園,這些大地最隱秘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青春啊,財富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隨哈薩克牧民居麻一家啟程,一路往南遷徙,最後駐紮到渺無人煙的地窩子里。牧民的生活雖然艱苦單調,在李娟看來也透著美好。羊群晚歸的夜晚,女人冒著大雪爬上沙丘等待羊群歸來,歸來的男主人顯得寬厚的身影,一路行來,冬季草原的荒丘大雪、明月犬吠,讓晚歸的牧人那懸著的心漸漸地沉靜下來。冬季牧場是忙碌的,也是孤寂的。李娟在牧場,往往一連幾星期,看不到一個過往的路人。電視電話不通,只能聽聽廣播。有時遠遠望見一個路人過來,哪怕素不相識,也極為欣喜。牧民會請這過路人捎東西給親朋,在他們眼中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認得也無妨,進賬房吃碗茶烹頓肉就是朋友了。李娟在牧民家的一整個冬天,從最開始的幫倒忙,到最後的擠奶放羊、鏟屎築牆,體驗了牧民生活的甘苦。作為第一位描寫哈薩克民族徠冬牧生活的漢族作家,她以飽含深情、靈氣飛揚又不失節制的文字,呈現出阿爾泰最後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轉場時的獨特生存景觀,令人嘆為觀止。

作品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冬窩子一 最開始二 三天的行程三 最重要的羊糞
四 冬牧場五 地下的家六 冬宰
七 唯一的水八 冷九 羊的冬天
第二章 荒野主人十 加瑪蘇魯十一 居麻十二 嫂子
十三 隔壁一家十四 梅花貓和熊貓狗十五 大家
十六 荒野漫步十七 與世隔絕十八 唯一的電視
十九 熱合買得罕和努兒賽拉西二十 胡爾馬西二十一 扎達
第三章 寧靜二十二 暮色中二十三 牛的冬天二十四 食物
二十五 訪客(一)二十六 訪客(二)二十七 寧靜
二十八 最大的寧靜
第四章最後的事二十九 雪災之年三十 我在體驗什麼三十一 迅速消失的一切
三十二 一起去放羊三十三 串門去三十四 新鄰居
三十五 回家的路
後記
李娟在冬窩子(段離)

作品影響


2011年“人民文學獎”獲獎力作、《人民文學》重磅首發作品
《南方周末》《文匯報》專欄作家、新銳散文作家 李娟 最新長篇散文
全面超越暢銷十萬口碑之作《我的阿勒泰》,再樹中文散文創作里程碑
四個月、零距離、全程記述哈薩克族冬牧場的點點滴滴!
王安憶、朱天文、梁文道、柴靜、劉亮程、安意如 聯袂推薦
囊括各大重量級文學獎項:天山文藝獎、在場主義散文獎、上海文學獎、人民文學獎
2012年,該書入選新浪2012年度中國文學好書榜。

作品評價


與李娟之前的散文集子相比,《冬牧場》是一部完整的作品,一定會讓熱愛李娟的人得到極大的滿足。
——李敬澤
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
——王安憶
我只能簡單的講,我沒辦法用太多的評語去評論她,大家只能自己去讀。
——梁文道(《開卷八分鐘》)
“這是本世紀最後的散文!”——梁文道
正是這種富有價值的、兼具深情與剋制的日常記錄和生活描寫,使她的文學疆域遠遠超越具體的地理界線與時間限定,在廣大的時空獲得延伸性的力量。
——2011年人民文學獎 頒獎詞
她寧願沒有預設視角,用本能的敏感去逼真地體驗一切她遭遇的世界,這裡面當然可能有殘缺,但文學的獨立性就在於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用個人的方式來解釋人與世界的關係,在此之上建立自己“所為”與“所不為”的基礎。
——柴靜(《只是歡喜隨意而至》)
《新京報》:《冬牧場》是李娟對一種行將消失的生活方式的記錄。在牧民定居工程的推進下,曾經的游牧生產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失。在一聲“是不是太快了”的質疑下,她跟隨熟識的牧民,進入新疆阿勒泰地區南部的沙漠。在那裡,她體驗到哈薩克游牧民族的冬季牧場生活,並寫就自己的首部長篇紀實散文《冬牧場》。
《京華時報》:李娟用她的真誠為我們呈現了游牧民族最真實的一面,居麻、嫂子、加瑪、扎達、胡爾馬西……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他們並不完美,卻深刻地展現了哈薩克游牧人民生活里的那份安然自若,即使面對大自然最嚴苛的考驗,他們依然努力地活著。

作者簡介


李娟
李娟
李娟,散文作家,詩人。
1979年生於新疆。高中畢業后一度跟隨家庭進入阿爾泰深山牧場,在家鄉四川上學,高中輟學畢業后,到阿勒泰跟著母親做裁縫,經營一家雜貨店和裁縫鋪,與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此後她曾到烏魯木齊打工,做過流水線工人。1999年開始寫作。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在讀者中產生巨大迴響,被譽為文壇清新之風,來自阿勒泰的精靈吟唱。現供職於阿勒泰喀納斯景區。
所獲獎項:
2006年第二屆天山文藝獎
2009年第一屆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
2010年第九屆上海文學獎
2010年第二屆在場主義散文提名獎
2011年度人民文學獎

創作背景


2010年,李娟加入《人民文學》雜誌社啟動的“非虛構寫作計劃”,跟隨哈薩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游牧民族的冬季放牧點冬窩子里度過了3個多月的冬牧場生活,寫了35篇散文,形成《冬牧場》一書。
2018年,《冬牧場》再版前,李娟改了近萬處細節。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冬牧場》既是一部較長篇幅的散文,也是一部記錄牧民生活的實錄。作品寫的是新疆哈薩克牧民居麻一家在冬牧場里的經歷,是作者深厚的生活積累和感情積澱的產物。因此作者能本真地描寫牧民的生存境遇及其面貌和心靈。其創作意圖是真實地記錄一個歷史時期的哈薩克牧民如何活著,以及當下哈薩克牧民的生存狀況。這裡沒有驚心動魄的離奇故事,不存在波瀾壯闊的時代風雲,都是牧民的日常生活,甚至是瑣細的細節。但它們極為真實地反映了牧民的生存境況:物質、精神、自然、文化的方方面面,表現了這個民族的熱情、好客、重禮儀等,自然呈現著牧民們在現實生活中生活的艱辛勞頓。艱辛勞頓中,一直留存著民族性格中難能可貴的許多東西。
哈薩克族人的待客之道是不計較個人得失的。書中居麻想賣一匹馬給牲口販子,在價格沒談攏之前,嫂子與居麻煮了一大鍋羊肉與麥子粥待客,然而,最後生意沒有做成。居麻只為生意沒做成而暗自神傷,沒有計較自己在待客上付出的物質財富。而作者的思想則是生意沒談成,還浪費了大量時間、精力與人力,得不償失,這與哈薩克族的民俗思想產生很大分歧。對優秀的文化思想,作者認同並接受,不斷地反思自己,認為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荒野中,禮數永遠大於利益,這種思想深刻烙印在每個哈薩克人的心中。
在與居麻一家生活的時間裡,作者以旁觀者的姿態,看著居麻與女兒之間地親密互動,作者感受到父愛的偉大之處。居麻幽默、調皮但卻是一位盡職的父親,與孩子相處時採用的是溫柔與嚴厲並存的方式,用自己的方式為孩子築起安全的港灣,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加瑪蘇魯》中,作者將細節描寫的溫馨、真實、感人,十九歲的加瑪蘇魯每天醒來時,都會到父母的被窩裡撒嬌,而居麻夫婦十分寵愛自己的孩子,但到勞動時,居麻就非常嚴厲,這一張一弛讓作者對何為父愛有了新的認識。除此之外,作者從居麻為加瑪的未來擔心中,看到居麻對加瑪的愛是純粹而無私的,見證了父女之情,因此而感動。

藝術特色

《冬牧場》所寫的生活,所寫的人物是生活中本真存在的人物,所寫的思想是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寫感情是人民群眾的痛苦、歡樂、憧憬、追求,語言是牧民嘴裡生動活潑的語言,這一切是生活化了的濃而又濃的令人沉醉其中的原汁原味。作者目之所及是最具西部色彩的沙漠、草原風景,所描寫的是最具有牧民特色的日常生活,如放牧牛羊、宰殺牛羊、地窩子生活、經受寒冬、勞頓之苦,所展現的是哈薩克牧民的粗礪、堅忍、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所繪寫的是西部色彩的風景,如大漠、荒野、草原、朝暉、落日,所描寫的是西部風物牛、羊、駝、牛羊糞、奶疙瘩等,所運用的是牧民獨特的漢化口頭語言,簡短言語中不乏令人一笑的幽默。西部風情特色深深植根於西部人民的生活、性格、文化、語言之中。
作者在行文中幾乎不露痕迹,讀者幾乎完全無法感受到作者在作什麼暗示,也幾乎沒有任何指點。作者倚靠個人對游牧生活的體驗,像攝像機一樣忠實攝下真實事件和人物外在言行,沒有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只是呈現所見所聞。作品不刻意塑造人物,設置懸念與高潮,而其中對冬季遷徙的艱辛生活的記錄仍然使得《冬牧場》獨特而難得。

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出版社ISBN版本備註
2012年6月新星出版社978-7-5133-0566-2第一版
2014年11月中國盲文出版社978-7-5002-5424-9大字版
2018年11月新星出版社978-7-5133-3040-4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