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勞恩霍夫協會
1949年在德國成立的公益組織
弗勞恩霍夫協會是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約瑟夫·弗勞恩霍夫的名字命名。
弗勞恩霍協(語:-),歐洲應用科學研究機構,成立於1949年3月26日,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約瑟夫·弗勞恩霍夫(Joseph von Fraunhofer, 1787-1826)的名字命名。弗勞恩霍夫協會在德國有69個研究機構,約24,500名員工(截至2017年5月),2016年預算約為21億歐元,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
技術達件,申請專項。普朗研究協,弗勞恩霍協致業技術研究。塑造技術,設計產品,改善衛,,,節,環保產式技術。
經費模式
弗勞恩霍夫協會致力於開展國際合作,在美國設有研究中心,在亞洲若干國家設有代表處,通過這些機構協會,在世界範圍內促進業務與合作,展現未來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研發項目的委託部門
弗勞恩霍夫協會是公助、公益、非營利的科研機構,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協助企業解決自身創新發展中的組織、管理問題。
1949年3月26日,103名德國科技工作者在慕尼黑加入公益協會“促進應用研究弗朗霍夫學會註冊協會”,標誌著這家政府資助/協會管理的自發組織的專門面向工業應用研究的科學研究促進機構——弗朗霍夫協會的正式誕生。
1952年,德國聯邦經濟部宣布FhG為德國校外三大研究組織之一(與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和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並列)。關於德國夫琅禾費學會是否應利用自身的設施對應用研究予以支持的問題引發了長時間的爭議。
1954年起,該協會成立了第一個研究所。至1956年,它與德國國防部合作建設研究設施。在1959年,FhG由9所研究機構組成,僱員135名,預算為360萬德國馬克。
弗勞恩霍夫協會
至1969年,FhG擁有19個研究所和超過1200名僱員。預算為3300萬德國馬克。與此同時,“夫琅禾費協會發展促進委員會”為FhG的進一步發展進行了規劃。該委員會制定了一種融資模式,使協會與自身的商業成就緊密相連。這一模式便是後來著名的“夫琅禾費模式”。該模式於1973年通過了聯邦內閣和聯邦與州委員會的批准。同年,FhG的執行委員會及其中央行政機構遷入慕尼黑Leonrodstraße 54號。 FhG的中小企業研究諮詢促進計劃設立,並在日後引起愈來愈多的關注。
1977年,FhG的部分行政所有權歸屬德國國防與。
弗勞恩霍夫協會
1987年,夫琅禾費集成電路研究所開始開發一種音頻壓縮演演算法,成為了後來ISO-MPEG Audio Layer-3標準(ISO/IEC 11172-3和ISO/IEC 13818-3)即MP3。
至1988年,國防科研只佔FhG全部支出的10%左右。
至1989年,FhG擁有近6400名僱員,37所研究所,總預算7億馬克。
1991年,德國統一,FhG面臨將眾多前東德研究機構作為分支機構與現有研究所合併的挑戰。
1993年,FhG總預算超過1億德國馬克。
2000年,在FhG的使命聲明中,將FhG定位為以市場和客戶為導向,國家和國際化的積極的應用研究機構贊助組織。
2000與2001年間,德國數學和數據處理協會GMD(Gesellschaft für Mathematik und Datenverarbeitung)下屬的各研究所和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德國聯邦教研部的倡議下與FhG合併。
2002年,原本隸屬萊布尼茨聯合會(WGL)的海因里希赫茲研究所柏林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劃歸FhG。該合併使FhG的預算首次超過10億歐元。
2003年,FhG總部遷至慕尼黑。 FhG制定了嚴格具體的使命聲明,聲明總結了協會的基本目標,協會“文化”所需的“價值與指導原則”也得以確立。聲明中,協會承諾將增加女性員工的機會,幫助員工認識自己並激發自身的創造潛力。
2004年,原夫琅禾費集成電路研究所下屬“夫琅禾費電子媒體技術工作組”取得獨立研究所地位,成為了夫琅禾費數字媒體技術研究所IDMT。這種新的盟友和課題組,能夠幫助FhG在現有的許可權下提高自身的市場運作就緒水平。
2011年,時任協會主席漢斯·約克·布凌格教授(Hans·Joerg Bullinger)與廣東省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加強領域合作。
研究所 | 縮寫 | 所在地 |
應用集成安全研究所 | AISEC | 慕尼黑 |
納米電子技術中心 | CNT | 德累斯頓 |
瞬時動態研究所 | EMI | 弗萊堡 Efringen-Kirchen |
電子納米系統研究所 | ENAS | 開姆尼茨 |
通訊技術系統研究所 | ESK | 慕尼黑 |
電子射線和等離子技術研究所 | FEP | 德累斯頓 |
計算機結構和軟體技術研究所 | FIRST | 柏林 |
應用信息技術研究所 | FIT | 聖奧古斯丁 |
開放通訊系統研究所 | FOKUS | 柏林 |
通訊技術研究所 | HHI | 柏林 |
應用固體物理研究所 | IAF | 弗萊堡 |
智能分析和信息系統研究所 | IAIS | 聖奧古斯丁 |
勞動經濟和組織研究所 | IAO | 斯圖加特 |
應用聚合物研究所 | IAP | 波茨坦 |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 IBMT | 努特塔爾 St. Ingbert |
建築物理研究所 | IBP | 霍爾茨基興 斯圖加特 |
化工技術研究所 | ICT | 普芬茨塔爾 |
數字媒體技術研究所 | IDMT | 伊爾梅瑙 |
實驗軟體工程研究所 | IESE | 凱撒斯勞滕 |
生產技術和應用材料研究所 | IFAM | 不來梅 |
工廠運行和自動化研究所 | IFF | 馬格德堡 |
界面和生物工程技術研究所 | IGB | 斯圖加特 |
圖像數據處理研究所 | IGD | 羅斯托克達姆施塔特 |
集成電路研究所 | IIS | 埃爾蘭根 |
集成系統和元器件技術研究所 | IISB | 埃爾蘭根 |
信息和數據處理研究所 | IITB | 卡爾斯魯厄 |
陶瓷技術和系統研究所 | IKTS | 德累斯頓 |
激光技術研究所 | ILT | 亞琛 |
分子生物和應用生態學研究所 | IME | 亞琛 施馬倫貝格 |
物流和後勤研究所 | IML | 多特蒙德 |
微電子電路和系統技術研究所 | IMS | 杜伊斯堡 |
自然科學技術趨勢分析研究所 | INT | 奧伊斯基興 |
應用光學和精密機械研究所 | IOF | 耶拿 |
製造技術和自動化研究所 | IPA | 斯圖加特 |
生產設備和結構技術研究所 | IPK | 柏林 |
物理測量技術研究所 | IPM | 弗萊堡 |
光電微系統研究所 | IPMS | 德累斯頓 |
集成傳播和信息系統研究所 | IPSI | 達姆施塔特 |
製造工藝研究所 | IPT | 亞琛 |
房屋建築信息中心 | IRB | 斯圖加特 |
硅酸鹽研究所 | ISC | 維爾茨堡 |
太陽能系統研究所 | ISE | 弗萊堡 |
系統技術和創新研究所 | ISI | 卡爾斯魯厄 |
硅技術研究所 | ISIT | 伊策霍 |
軟體和系統技術研究所 | ISST | 柏林 多特蒙德 |
層和表面技術研究所 | IST | 不倫瑞克 |
毒物學和實驗醫學研究所 | ITEM | 漢諾威 |
技術經濟數學研究所 | ITWM | 凱撒斯勞滕 |
交通和基礎設施系統研究所 | IVI | 德累斯頓 |
加工技術和包裝研究所 | IVV | 弗賴辛 |
材料力學研究所 | IWM | 哈雷 弗萊堡 |
材料和射線研究所 | IWS | 德累斯頓 |
加工機械和加工技術研究所 | IWU | 德累斯頓 開姆尼茨 |
無損探查技術研究所 | IZFP | 薩爾布呂肯 |
細胞治療和免疫學研究所 | IZI | 萊比錫 |
可靠性和微集成研究所 | IZM | 開姆尼茨 柏林 慕尼黑 |
結構穩定性與系統可靠性研究所 | LBF | 達姆施塔特 |
專利部 | PST | 慕尼黑 |
演演算法和科學計算研究所 | SCAI | 聖奧古斯丁 |
安全信息研究所 | SIT | 達姆施塔特 Sankt Augustin |
技術開發組 | TEG | 斯圖加特 |
環境安全和能源技術研究所 | UMSICHT | 奧伯豪森 |
木材研究所 | WKI | 不倫瑞克 |
截至2017年5月。
弗朗霍夫學會是為中小企業、政府部門、國防安全等提供合同科研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微電子、製造、信息與通訊、材料與零部件、生命科學以及工藝(surface technology)與表面技術和光子學等。
弗勞恩霍夫協會
近15000科研人員(包含德國合作院校的教授與參與實習的學生與研究生)一年為3000多企業客戶完成約10000項科研開發項目,年經費逾21億歐元。其中2/3來自企業和公助科研委託項目,另外1/3來自聯邦和各州政府,用於前瞻性的研發工作,確保其科研水平處於領先地位。經費中會有至少40%會用於社會性,非商業化的科研工作。
弗勞恩霍夫協會各研究所為企業及各方面提供科研任務,主要採取“合同科研”的方式。實踐證明,這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捷徑。通過“合同科研”的方式,客戶享有弗勞恩霍夫協會各研究所的研發科技積累和高水平的科研隊伍的服務,通過研究所的多學科合作,可直接、迅速的得到為其“量身訂做”的解決方案和科研成果。弗勞恩霍夫協會將其研究所組成了若干科研聯合組,通過聯合組內相關研究所、學科、題目的密切合作,以適應當今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對工藝技術的需求。
弗朗霍夫學會非常重視學會及各研究所的戰略計劃制定與評價工作。與馬普一樣,弗朗霍夫學會對研究所的評價由研究所從外部聘請的學術委員會承擔。但專家的構成與聘任方式上與馬普不同,來自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專家各佔一半,每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專家人數約10人,50%的專家來自國外;專家由研究所聘請,並且一般為終生聘任。評價的程序與馬普相似,包括閱讀研究所狀態報告與到研究所實地考察兩個部分,實地考察的評價時間也是2-3天。因其應用研究的特徵,其評價內容與標準與馬普不同,弗朗霍夫學會對研究所的評價主要考察研究所的科技競爭力以及完成戰略計劃的情況,特別關注的評價指標包括研究所獲得的年度總經費中外爭經費是否達到70%的比例、在外爭經費中從企業獲得項目經費的數量以及從歐盟獲得經費的數量、專利數量、客戶滿意度、提供的技術與成果情況以及人員狀況等。出版物一般不作為考察指標。專家撰寫的評價報告主要用於指導研究所的發展,同時提供給學會主席,但總部一般不將評價結果用於研究所的資源配置等方面,這與其經費來源主要為外爭項目有關。弗朗霍夫學會對研究所的評價每年一次。
儘管弗勞恩霍夫協會的70%的科研經費來源於公共競爭的企業及政府項目,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協會旗下的研究所之間必然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實際上,對於科研本身,弗勞恩霍夫模式持有一種極其開放的態度,對於屬於其協會的各個專業領域的研究所,只要符合基本的弗勞恩霍夫治理框架的理念,研究所通常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各個研究所擁有自己獨立的財務預算和決策中心,並能有很大的研究自主性,協會通常情況下極少干預其運營。
反觀各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的關係,技術上的重合和業務上的競爭通常都是鼓勵的,並且是一種良性的競爭,誰擁有更敏銳、更優秀的科研創新能力,誰就能夠做得更好,獲得更多企業的關注。然而,研究所之間通常更多地是選擇分工合作的方式 為企業提供更強健和全面的解決方案,各學科和領域之間的互相依存要求研究所之間更多的是協同合作,而非直接的強硬競爭。
因此,弗勞恩霍夫還經常以自身的號召力主導創新聚集區,整合局部地區關鍵企業、技術、高校等機構,針對某個核心技術進行研發和推廣,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協同機構創新實例。
例如,2016年由協會發起的面向工業大數據的旗艦項目:工業數據空間,即是由十二個協會旗下研究所共同來承擔研發任務,目的在於凝聚各方的研發力量解決工業4.0的數據共享的重大難題,比如位於慕尼黑的弗勞恩霍夫應用集成信息安全研究所(AISEC)負責提供工業4.0跨領域數據可信任共享和信息安全、北萊因聖奧古斯汀郡的智能分析和信息系統研究所(IAIS)則負責智能大數據分析的課題研究等。
科研創新的核心在於培養有競爭力的人才,弗勞恩霍夫協會在這方面也有其特殊的模式。
在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的科研團隊中,既有核心的資深科研人員,也有具有一定流動性的合同制研發人員,這部分人員佔到了60%的比例。正是因為弗勞恩霍夫面向企業合作的特性,常常會要求人員常駐企業內部開發項目,這種人才共享機制本質上保障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和轉移,而產學研的本質上就是創新科研人才的培養和轉化。此外,擔任弗勞恩霍夫研究所所長以及主要負責人通常都是合作高校中的全職教席教授(Lehrstuhl),這一方面保障了研究所的人才供給,另一方面也為大學的基礎科研提供了一個直接面向客戶的實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