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方程式賽車的結果 展開
- 以共同的方程式(規則限制)所造出來的賽車
- 電影
方程式賽車
以共同的方程式(規則限制)所造出來的賽車
方程式賽車,原意是慣例,常規;準則,方案。賽車必須依照國際汽車聯合會制定頒發的車輛技術規則規定的程式製造,包括車體結構、長度和寬度、最低重量、發動機工作容積、汽缸數量、油箱容量、電子設備、輪胎的距離和大小等。
以共同的方程式(規則限制)所造出來的賽車,就是方程式賽車,所進行的比賽即方程式汽車賽。
賽車運動起源於1894年,當時的比賽對參賽車輛沒有任何限制,直到1904年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成立后,出於公平性與安全性,開始嘗試對參賽車輛進行分類和限制。早期的分類從各種角度進行過嘗試,先後包括最大車重、耗油率、氣缸半徑等,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引入了氣缸容量的概念才有了滿意的效果。這就是“方程式”的意思:一個對所有參賽車輛的限制標準。
第一場一級方程式(F1)比賽誕生於1950年,經過50多年的發展,國際汽聯對賽車的規定早已超出了簡單的對汽車排氣量的要求。賽車必須依照FIA制定頒發的車輛技術規則規定的程式設計和製造,其中包括車身尺寸、重量,發動機排氣量、最大功率,是否使用增壓器以及輪胎花紋、尺寸等賽車的所有技術參數。簡單來說,就是以一條方程式(並非數學上的方程式)去生產,所以稱為方程式賽車。
各級方程式賽車的製造程式不同。由國際汽聯管轄的方程式賽車有三個級別,最高級別是一級方程式(FORMULA ONE)、其次是二級方程式(FORMULA 2)、再其次是三級方程式(FORMULA 3)。這三個級別都沒有指定的製造商或發動機,只要依“方程式”建造,便能加入比賽。
一級方程式賽車
世界各地還有不少統一規格的方程式賽車,其建造“方程式”由製造商自行制訂,因為每輛賽車都是一樣,這類方程式賽車大多作為入門級的賽事。例如汽車製造商雷諾旗下的賽車部“雷諾運動”設計了雷諾方程式,其他還有寶馬方程式、福特方程式等。
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簡稱“國際汽聯”或“FIA”,1904年成立,總部原設在法國巴黎,2009年將移至瑞士蘇黎世,以推動汽車工業發展為宗旨。最高權力機構是世界汽車旅遊理事會和世界汽車運動理事會,兩個理事會的主席均由國際汽聯主席擔任,分別另設一名執行主席。兩個理事會的成員各由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來自不同國家的21名委員組成,現有協會會員117個。屬於國際奧委會臨時承認的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中國汽車運動協會於1983年加入國際汽聯。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負責與汽車比賽有關的一切事宜,如道路安全、環境、彎道、機動性及車輛使用人員的保護等。
所謂“方程式”賽車是按照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FIA)規定標準製造的賽車。這些標準對“方程式”賽車的車長、車寬、車重、發動機的功率、排量、是否用增壓器以及輪胎的尺寸等技術參數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大賽的統籌工作,均由FIA安排。他們負責制訂車賽的規則,擬定比賽時間表和選擇賽車的場地等。
簡稱F1,是方程式汽車賽中最高級別的比賽。現代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於1950年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廢棄機場改造而成的英國銀石賽道上舉行,當年賽季共有7場比賽,其中包含一場美國印第500大賽。第一場比賽冠軍由義大利車手法里駕駛阿爾法·羅密歐賽車獲得,而他也成為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史上第一位世界冠軍。04年中國上海參加了,由國際汽車聯合會安排比賽。
賽制
一級方程式比賽共有11支參賽車隊,每支車隊2位車手,22位車手必須持有由國際汽聯簽發的“超級駕駛執照”。比賽每年3月~10月在世界各國的著名賽道舉行,2005年分19站比賽。比賽賽程分為3天,包含星期五的自由練習、星期六的排位賽、星期日下午兩點開始的正賽。正賽路程規劃以約300千米(蒙特卡羅賽道為特例)或2小時為限,以車手先完成比賽即結束。在正賽過程中,車手和車隊根據輪胎的磨耗及油耗的狀態進入維修站換胎、加油。
比賽設車手冠軍和車隊冠軍兩項錦標。每場比賽取前八名車手,獲得的積分依次為10、8、6、5、4、3、2、1。在每一賽季結束后,將車手在全年比賽中取得的成績相加得出總積分,得分最高者為當年度世界冠軍。車隊世界冠軍的計分方法與車手相同。錦標賽從1950年舉辦至2014年,已經產生了65位年度世界冠軍,其中德國車手舒馬赫以7次奪冠的紀錄成為奪冠次數最多的車手。
F1賽車
比賽賽車為四輪外露的單座位純跑道用方程式賽車,由發動機、變速系統、底盤、空氣動力裝置和輪胎等構成。賽車發動機程式依不同時期的比賽規則而變化,自1995年開始,規定使用氣缸容量為3.0升、V型10缸不加增壓器的自然吸氣汽油發動機,最高轉速可達19000轉/分以上,最大輸出功率超過622千瓦(900馬力)。最高速度可達320千米/時以上,平均速度是200~230千米/時,由靜止加速到100千米/時僅需2.3秒,由0加速到200千米/時再減速到0,所需的時間只要7秒。變速器設有六至七個檔位,並採用半自動變速系統,車手利用方向盤上的控制桿來操作換檔。
賽車的車身呈流線形,在其前、後部設有擾流裝置和定風翼,在運動中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產生下壓力,增加輪胎的附著力,提高賽車過彎速度及高速行駛的穩定性。賽車底盤以太空梭的構造科學為基本理論依據,使用碳纖維製造,輕而堅固,離地間隙最小僅有50~70毫米。剎車碟盤由碳纖維製成,超高性能的剎車系統能讓賽車在2.5秒內由時速240千米剎到停,所需距離只要80米。比賽輪胎採用特殊合成橡膠製造,分乾地與濕地兩類輪胎及硬胎和軟胎,以便於在不同要求下使用。賽車最小質量不能低於600千克(包括車手及燃料)。
F1車手
所有參加F1大賽的車手,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世界車壇的精英。每一位車手在躋身F1大賽前,都必須經過多個級次的選拔,例如小型車賽、三級方程式(F3)車賽等等,堪稱過五關、斬六將,而要成為世界冠軍,更非易事。他必須身經百戰,集賽車技術、天賦及鬥志於一身。
根據FISA的有關規定,每年,全世界能有資格駕駛世界F1賽車的車手不超過100名。所有駕駛F1賽車的選手,都必須持有FISA簽發的“超級駕駛執照”;每年只有少數的優秀車手有資格參加決賽。
通常一位車手要花8年的時間從卡丁車(karting)逐步晉級到F1,事實上僅有極少數人能夠有此能力與機會登上這賽車金字塔的頂端。
歷屆車手總冠軍
2014漢密爾頓(Lewis Carl Davidson Hamilton)英國-梅賽德斯賓士
2013維特爾(Sebastian Vettel)芬蘭-法拉利
2012維特爾(Sebastian Vettel)德國-紅牛一隊
2011維特爾(Sebastian Vettel)德國-紅牛一隊
2010維特爾(Sebastian Vettel)德國-紅牛一隊
2009巴頓(Jenson Button)英國-布朗GP
2008漢密爾頓(Lewis Carl Davidson Hamilton)英國-邁凱輪
2007萊科寧(Kimi Matias Raikkonen)芬蘭-法拉利
2006阿隆索(Fernando Alonso)西班牙-雷諾
2005阿隆索(Fernando Alonso)西班牙-雷諾
2004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德國-法拉利
2003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德國-法拉利
2002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德國-法拉利
2001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德國-法拉利
2000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德國-法拉利
1999哈基寧(Mika Hakkinen)芬蘭-邁凱輪
1998哈基寧(Mika Hakkinen)芬蘭-邁凱輪
1997維倫紐夫(Jacques Villeneuve)加拿大-威廉姆斯
1996D-希爾(Damon Hill)英國-威廉姆斯
1995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德國-貝納通
1994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德國-貝納通
1993普羅斯特(Alain Prost)法國-威廉姆斯
1992曼塞爾(Nigel Mansell)英國-威廉姆斯
1991塞納(Ayrton Senna)巴西-邁凱輪
1990塞納(Ayrton Senna)巴西-邁凱輪
1950法里納(Giuseppe Farina)義大利-阿爾法羅米歐
F3000賽車(Formula 3000)是國際汽車聯盟(FIA)於1985年制定的一套四輪賽車比賽規格,用以取代二級方程式,其難度比一級方程式稍低,但比三級方程式高,因此F3000是給予有志參加F1的車手一個晉級階梯,好多知名F1車手都是由F3000晉陞而來。名稱“F3000”的由來是因為初期使用的科斯沃斯DFV賽車引擎,其容積為三升(3000cc)。首屆F3000於1985年舉辦,至2005年起停辦,改由GP2系列賽取代。
三級方程式賽車(簡稱F3)是高成本花費和高技術等級的單座位四輪賽車比賽,賽事等級僅次於一級方程式賽車和GP2。三級方程式賽車的賽事由國際汽車聯盟(FIA)所舉辦,三級方程式可以指三級方程式(F3)和三級方程式等級的賽事。
許多一級方程式車手在進入一級方程式賽車前都曾參加三級方程式賽車,所以三級方程式賽車一向被視為培育一級方程式車手的搖籃,當中最著名的車手有埃爾頓·塞納、邁克爾·舒馬赫和米卡·哈基寧等。
三級方程式與一級方程式的跑車外形無異,基本上是同一類型講求速度和專業的跑車。與一級方程式最大差別在於跑車的馬力大小,F1跑車可突破900匹馬力,而F3則是230匹。按照國際汽聯(FIA)的規則,三級方程式賽車使用的為無坑紋的賽車胎和擾流器。現時,達諾拉Dallara承辦了差不多全部三級方程式車隊的底盤生產業務,但萊立Lola和SLC都有少量的底盤出產。
賽車的引擎則被限制在一個兩升,四汽缸的四衝程自然吸氣引擎。該引擎須來自一種量產而且合法在道路上行走的汽車,而且只能作有限度的改裝。現時,在澳門格蘭披治中參賽的車隊大部分使用無限本田,豐田和威龍Renault的引擎,但歐洲的品牌如愛快羅密歐、大眾和馬瑟特斯Mercedes等的品牌在如歐洲三級方程式中是極為常見的。
根據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FIA)的規定,方程式汽車賽一共有三個級別,按發動機排量和功率的不同來劃分:三級方程式(F3):排量2升,功率170馬力;二級方程式(F2):排量3升,功率470馬力;一級方程式(F1):排量3.5升,功率650馬力,1992年改為排量3.5升,功率780馬力,1995年又改為排量3升,功率650-700馬力。
該項賽事是由法國雷諾集團推廣發展起來的,方程式賽車由義大利TATUUS公司製造,該類單座賽車的馬力為200HP,最高時速可達到一小時260公里。
全球共有12個國家同時舉行雷諾方程式比賽,比賽車輛多達800台。作為未來一級方程車手的台階,雷諾方程式比賽深受亞歐洲各國歡迎,其商業價值亦同時被亞歐洲各國認同。
雷諾方程式挑戰賽是歐洲最受歡迎的一項方程式賽事,且越來越受到重視。自從芬蘭車手Kimi Raikkonen(現為麥凱倫當家車手)和Felipe Massa(現為法拉利主要車手)贏了這項賽事的冠軍,跳過F3與F3000、直接進入F1,雷諾方程式挑戰賽也彷佛成為了一個神話。
雷諾方程式賽事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舉行,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歐洲賽,美國,巴西,墨西哥及亞洲的一些國家。由於歐洲的比賽,尤其是以義大利,德國和英國更為著名。其中以義大利,英國及德國的賽事最具傳統和職業化水平高,並以多名年輕優秀的車手的參與而聞名,車隊和車手都在這裡尋找著履歷,成功和名聲。眾所周知,義大利的雷諾方程式賽事是高水平的及富有挑戰性,雷諾方程式2000比賽從2000年揭開戰幕以來,在4次歐洲大師杯賽上(EURO MASTER),義大利的車隊獲得了3次冠軍,其中2個車手成功地進入了F1賽場,他們是索伯車隊的馬薩和豐田車隊的試車手布里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