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

位於中國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地帶

西海固,位於中國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地帶,是黃土丘陵區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陽、同心等七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它屬於黃土高原的乾旱地區,位於黃土高原西南緣,有著無數的溝、壑、塬、峁、梁、壕、川,屬寧南黃土丘陵地帶。這裡年平均氣溫3~8℃,極端最高氣溫39.3℃,極端最低氣溫-30℃,全年無霜期90~100天,年降雨量200~700毫米之間,大都集中在6~9月,多冰雹,而年蒸發量1000~2400毫米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乾旱氣候,水源奇缺。

這裡由於流水切割及千百年來的盲目墾殖,水土流失嚴重,除少量河谷川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條件極差,且多發生其它各種自然災害,國務院確定為重點扶貧的三西地區(甘肅省定西河西走廊,西海固)之一。

歷史沿革


1949年08月,甘肅平涼地委為剿匪,在西吉、海原、固原三縣設“西海固剿匪肅特工作委員會”。
1953年03月,以西吉、海原、固原建立西海固回族自治區。
1953年11月1日,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成立,自治區首府為固原縣,轄西吉、海原、固原3縣。
1955年11月18日,國務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改名為固原回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撤銷固原回族自治州,成立固原專區,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涇源5縣。
2001年7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寧夏固原地區,設立地級固原市,這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後一個由地區改為地級市的行政區域。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固原市海原縣劃歸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基本概況


西海固
西海固
西海固,位於中國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地帶,是黃土丘陵區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陽、同心等七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它屬於黃土高原的乾旱地區,位於黃土高原西南緣,有著無數的溝、壑、塬、峁、梁、壕、川,屬寧南黃土丘陵地帶。這裡年平均氣溫3~8℃,極端最高氣溫39.3℃,極端最低氣溫-30℃,全年無霜期90~100天,年降雨量200~700毫米之間,大都集中在6~9月,多冰雹,而年蒸發量1000~2400毫米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乾旱氣候,水源奇缺。這裡由於流水切割及千百年來的盲目墾殖,水土流失嚴重,除少量河谷川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條件極差,且多發生其它各種自然災害,國務院確定為重點扶貧的三西地區之一。
西海固地區貧困現象十分嚴重。以固原地區為例,1996年末人口和土地面積均占自治區的1/3,但其國民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和財政收入分別僅占自治區總值的9%,3%和4%,農民人均純收入810.50元,是自治區平均水平的58%.據自治區扶貧開發辦公室調查,西海固地區1996年人均收入300~500元(1990年不變價,現價540~860元)的人口佔總人口的24.2%,人均收入300元(現價540元)以下的人口佔總人口的16.2%。由此可見西海固地區的貧困程度。西海固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經濟發展速度,人口與糧食、燃料矛盾尖銳,經濟、人口、生態三個系統之間形成惡性循環,農業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學者們認為人口壓力是造成山區生態破壞的一個重要因素。新中國成立后,西海固地區人口長期處於“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的狀況,人口數量劇增,生態環境壓力過大,導致人地關係失衡,生態惡化和環境破壞,由於人口劇增,人地關係失衡,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只能掠奪式的利用資源,陡坡開荒,破壞森林和草場資源,使生態環境更加惡化。結果陷入了“人口增加—開墾土地—破壞生態—貧困—人口增加”的惡性循環之中。
教育資金短缺,學校基礎設施不健全,師資力量薄弱。由於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地理條件較差,經濟收入有限,造成了教育經費嚴重短缺。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不夠高。雖然在教師的檔案中標明是“大專”、“本科”等等,但其中90%以上的教師不是正規院校或統招院校的畢業生。大部分小學教師只有“中專”、“高中”水平。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在這些偏遠地區,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能順利從小學考入大學的孩子非常少,大多數孩子在中途輟學,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父母不夠重視孩子的教育。
西海固的貧瘠,西海固的乾涸,西海固的千溝萬壑。上天沒有因為西海固的貧窮就眷顧西海固的人,幾年以來,西海固乾旱嚴重,本來已經很少的雨水下不到季節上。特別是今年,大部分家庭因為乾旱,種下去的糧食基本沒有收成。
西海固的水源其實是地勢低洼的地方彙集的雨水,石頭砌的水井的水是“好水”,因為人多水少,更多的人是在隨意挖的土坑裡面或者小水溝里提取所謂的“壞水”,且這裡的水很咸,但就是這樣的水西海固仍然是很缺乏的。這裡水源奇缺也更明白“生命之水”的真正含義。

地理位置


地處寧夏南部山區,包括固原、隆德、西吉、海原【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國函[2003]139號)批准,將海原縣劃歸中衛市管轄】、涇源市縣。經國務院批准,寧夏固原地區【即西海固地區】於2002年7月6日正式撤地設市,這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後一個由地區改為地級市的行政區域。全地區在海拔1248米—2955米之間,屬南部溫帶半溫濕區至溫帶半乾旱區氣候。年平均氣溫5——7度平均絳雨量260—82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200—2700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西海固地區境內有清水河涇河葫蘆河、祖歷等。全地區水利資源總量約9.30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3.24億立方米全地區實有土地167.83萬公頃,其中耕地42.61萬公頃:林地26.67萬公頃(天然次森林4.27萬公頃):牧草地77.77公頃。森林覆蓋率9.7%。活立木畜積量240.1萬立方米,其中天然林活立木畜積量121.7萬立方米。

人文歷史


西海固,固原地區西吉、海原、固原、涇源、隆德、彭陽六縣的代稱。如果你想了解宗教層面的固原,你就叫他西海固;如果你要探尋歷史深處的固原,你索性把他稱作蕭關或原州,這樣,寧夏境內一個最具神性的州府便使你開始了靈魂之旅。
唐人王維在《使至塞上》中寫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今人張承志在其《大陸與情感》一書的《離別西海固》章節中這樣說:“西海固,若不是因為我,有誰知道你千山萬壑的旱渴荒涼,有誰知道你剛烈苦難的內里?西海固,若不是因為你,我怎麼可能完成蛻變,我怎麼可能衝決寄生的學術和虛偽的文章;若不是因為你這約束之地,我怎麼可能終於找到了這一滴水般渺小而純真的意義?”
而李敬澤在其長篇散文《尋常蕭關道》中開篇即如此敘述固原:“如果我是幾百年前的將軍,我會久久地凝視固原,血與劍與風的固原,馬群洶湧的固原,烽燧相望,堅城高壘的固原。在廣大的帝國版圖上,固原是一個微小的點,但兩千年間,任何一個目光銳利的戰略家都會一眼盯住這個點。這是帝國的要穴,是我們文明的一處要穴,他無比柔軟因而必須堅硬。你的面前是地圖,地圖上的北方是無邊的大漠和草原,騎馬的民族正用鷹一樣遠的眼睛望著南方。南方有繁華的城市、富庶的農村,有無窮無盡的珍寶、絲綢,還有令人熱血沸騰的美麗女人。他們耐心的等待著,但是他們終有一天會失去信心,猛撲過來,那麼,他們的劍將首先指向哪裡?你看看地圖,一目了然
固原。如果突破固原,整個甘肅就成了被切斷的臂膀,而通向**的門就轟然洞開.固原曾如同帝國的咽喉。”
李敬澤是漢人,更重要的,他是過客,所以,他或許只能理解歷史深處的固原,由物慾和權利而引起的戰爭下的固原。
20世紀,由於一系列文化產品的出現,“西海固”一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人類不能生存之地。然而,就是在這裡,孕育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出現了一系列作家,學者等。張承志先生有名的那部《心靈史》就是誕生在這裡。最重要的是在“西海固”這貧瘠的土地上,生活著對伊斯蘭教非常虔誠的回族穆斯林,他們在維繫自己生活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古老的傳說。
火仲舫,筆名鐘聲,寧夏西吉人,中共黨員,1987年畢業於寧夏廣播電視大學黨政管理系。1968年參加工作,在寧夏石炭井三礦當礦工、教師。1973年回原籍工作,先後擔任中學校長、文化站長、縣廣播站記者、文工團書記、廣電局局長、宣傳部副部長,固原地區文聯副主席,固原市文聯主席兼《六盤山》雜誌主編,寧夏劇協副主席,寧夏作協副主席。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劇本集《鳳凰泉》,散文集《飛翔的情緒》、《西吉風景線》,長篇小說《花旦》(3冊)。曾被評為寧夏首屆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個人、寧夏第二屆優秀新聞工作者、寧夏優秀文藝工作者。

相關詩詞


西海固 我的母親
文/ 李海寧
請原諒
我至今羞於啟齒
您乾涸的肌膚仍衣不蔽體
請原諒
我於六年前一場毛毛雨里的走失
不是一個向母親撒嬌的孩子偷跑去玩耍
而是固執的留給了你背影
請原諒 西海固
我至今
仍在夢裡聽見你寂寞風中吼響的大秦腔
看見你蒼老的肌膚上乾裂的塵霜
以及觸到離別多年你依舊荒蕪貧瘠的土地
你知道
在異鄉的我
至今仍在夢醒之後
我仍想
想深吻你布滿皺紋的額頭
想吮吸你早已乾癟的乳房
想徜徉在你粗糙乾旱的懷抱
西海固啊 我的母親
我的娘
我不想回頭越走越遠
卻至今無法走出你的手掌

當前狀況


西海固,指寧夏六盤山地區西吉、海原、固原等8個貧困縣。這裡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山高坡陡,雨水稀少,十年九旱。直到七十年代,仍有百分之七十的群眾吃不飽、穿不暖,人畜喝的是苦鹹水。
貧窮,不光是因為土地貧瘠,還因為閉塞、生產方式原始、科技文化落後。
飲水難,直接原因是當地惡劣的自然條件:水土流失嚴重,極端氣候日趨增加。

政策發展


建設西海固地區脫貧引水工程等,是從根本上解決當地嚴重缺水問題、保障脫貧和發展用水需求的必要出路。
1996年,中央作出東西扶貧協作的戰略部署,沿海省份福建與寧夏結成了幫扶對子。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風塵僕僕地來到西海固,調研扶貧協作方案。
1998年,寧夏對西海固貧困地區進行大規模移民搬遷。實施吊庄移民、生態移民、勞務移民、插花移民,6次大規模移民累計從西海固地區移民120餘萬人。
2015年12月,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工程啟動。
1982年,中央決定實施“三西”(寧夏西海固和甘肅定西、河西)扶貧開發計劃,西海固首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的先河。
1983年以來,國家投向寧夏的扶貧資金達430餘億元,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產業大發展,打通了貧困地區“內通外聯”通道。
中國鐵路總公司、華潤、中航油、中國商飛、中國建材等央企響應精準扶貧號召,發揮各自產業優勢“造血”。
2019年4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3月4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第58次常務會議研究決定,批准同心縣原州區、海原縣3個國家貧困縣和紅寺堡區1個自治區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11月16日下午,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複同意西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