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地

陳地

陳地,人民音樂家,《黃河大合唱》中“黃河頌”第一位演唱者。原名劉章興,筆名曉笛,湖北漢口人氏,生於1919年11月19日。自幼酷愛音樂,曾受國樂家張萍舟指點,拉得一手好二胡。又曾投師於俄籍教授費羅普學習小提琴和聲樂。1936年畢業於漢口亞歷山大英文專科學校。1937年抗戰爆發后,他毅然棄職投身於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曾組建“怒號歌詠團”,親任團長、指揮和作曲。同時兼任“漢聲樂藝社”演奏員。由於抗日活動積極,其名被日偽特務登記上了黑名單,遂改名為陳地以避免遭暗殺。1938年輾轉奔赴革命聖地延安,歷任華北聯大文工團音樂組長、晉察冀音樂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西北戰地服務團團委會委員、延安魯藝音樂系教員、北方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教員。在延安,陳地同志寫有大合唱、歌劇、管弦樂合奏、小提琴獨奏多部,編著了《聲樂基礎》等著作,多部作品獲魯迅文藝獎。

主要作品


陳地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一件提案 (1954) .... 作曲智取華山 (1953) .... 其他

人物簡介


陳地同志原名劉章興,筆名曉笛,湖北漢口人氏,生於1919年11月19日。陳地同志自幼酷愛音樂,曾受國樂家張萍舟指點,拉得一手好二胡。又曾投師於俄籍教授費羅普學習小提琴和聲樂。1936年畢業於漢口亞歷山大英文專科學校。1937年抗戰爆發后,他毅然棄職投身於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曾組建“怒號歌詠團”,親任團長、指揮和作曲。同時兼任“漢聲樂藝社”演奏員。由於陳地積極投入抗日活動,其姓名被日偽特務登記上了黑名單,不得已改名為陳地以避免遭暗算。1938年輾轉奔赴革命聖地延安,歷任華北聯大文工團音樂組長、晉察冀音樂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西北戰地服務團團委會委員、延安魯藝音樂系教員、北方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教員。在延安,陳地同志不僅培育了新中國第一代音樂舞蹈藝術家,還寫有大合唱、歌劇、管弦樂合奏、小提琴獨奏多部,編著了《聲樂基礎》等著作,多部作品獲魯迅文藝獎。
陳地
陳地

黃河大合唱


冼海星1939年初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在定稿前進行了數次修改,陳地同志參加了“黃河頌”那一段的修改。由於陳地同志的嗓音深得冼星海欣賞,冼星海親自指定陳地同志為《黃河大合唱》中“黃河頌”的演唱者。1939年4月13日在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次演出時,獲得了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高度評價,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陳地同志是《黃河大合唱》中“黃河頌”第一位演唱者,同時還擔任了首席小提琴演奏員。從此,那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歌聲向全世界表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

工作經歷


北平解放時,陳地同志任中央文化部接管委員會音樂組成員。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華北大學音樂系教員、中央廣播文工團副團長、中國鐵路文工團業務團長、中央電影局音樂創作組、中國音協理論委員會委員等職。著有《中國民歌、戲曲音樂旋律之規律》、《配器法的理論與實踐》、《二胡演奏教程(上、下)》、《聲樂研究》等著作和大量音樂論文,寫有《智取華山》、《一件提案》等多部電影音樂。其中《智取華山》在莫斯科電影節獲獎。陳地同志還主動到中央群眾藝術館出任藝術研究室主任,收集戲曲、舞蹈的民間音樂資料,編輯編寫出版了《民間器樂曲》、《民間歌曲》等音樂輔導材料計45萬字。
1962年調到黑龍江省音協和文化局創作室、群眾藝術館工作,陳地同志用長期從事音樂教學的實踐經驗,忘我地工作,積極推動黑龍江省的群眾文化運動,在黑龍江省留下了辛勤的足跡。
1978年陳地同志被調回北京,在文化部音樂研究所理論研究室從事理論研究和音樂評論,兼任中國音協理論委員會委員。期間他撰寫了《民族文藝的復甦節》、《對流行音樂的觀測》、《屹立長城,八面迎風》等長篇論文。
1985年離休后,陳地同志擔任了晉察冀文藝研究會理事,作了《對晉察冀音樂創作的評價問題》的學術報告。在應邀參加紀念解放戰爭勝利50周年文藝晚會上再一次獨唱了“黃河頌”。
1995年12月1日,陳地同志安然長逝。12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告別儀式。陳地同志治喪小組由文化部長周巍峙和李希凡擔任主任。陳地同志的一生,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他的青春熱血,拋撒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陝北高原、白山黑水間,永垂不朽。
陳地家族是一個在湖北漢口居住數代的大家族,除在國內和香港台灣的子女親屬外,還有不少旅居日本、美國的,其中多有建樹。旅居日本的兒子在日本被譽為小提琴第一人,旅居美國的侄女任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市議員、加州中華研究所所長、加州孔子學院院長。陳地同志的事迹將伴隨著《黃河大合唱》的旋律,永遠銘記在後人心中,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子孫為中華民族的強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