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學院副院長

徠孫明,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指揮學院院長。

簡介


人物生平
孫明,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指揮學院院長。1928年5月出生,1940年8月入伍,1945年9月入黨,歷任戰士、班長、排長、指導員、教導員、團參謀長,工程兵軍事建築部參謀、副科長、科長、工程兵司令部副處長,工程兵學院訓練部長、副院長等職務。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了百團大戰、上黨戰役、平漢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大西南等戰役戰鬥。榮獲三級獨立自由獎章、三級解放勳章、獨立自由勳章等。離休時為少將軍銜。
孫明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了百團大戰、上黨戰役、平漢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大西南等戰役戰鬥。榮獲解放勳章徠等各個時期的軍功章。離休時為少將軍銜。

軼事典故


2009年10月1日的國慶檢閱活動中,當載著18位為共和國浴血奮戰過的老兵的第一輛群眾遊行彩車經過天安門時,所有的人都莊嚴的起立向他們致敬。身著八五式軍服的82歲老軍人孫明舉手敬禮的那一刻,被電視直播畫面所捕捉,傳遞給了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深感自豪和榮幸的孫明對記者說:“這不是代表我自己,是代表我們那段歷史,代表我們那代人。”
他胸前的一枚枚軍功章,不單記錄著他在戰爭中建立的功勛,還銘記著新中國成立大業中曾經為之流血犧牲的一代人。
孫明總是認為自己是幸運的,戰爭中,太多的戰友離去,他家鄉的村子里有70多人參加了解放軍,勝利回鄉的只有兩個,每次負傷死裡逃生后,目睹了眾多犧牲,他從不誇耀自己,只說自己幸運。
他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享受到了勝利的果實,上了大學,做了工程兵的將軍。1964年,我國著名的全軍大比武舉行時,就是他一手抓的。
在軍隊的幾十年,他經歷了許多次國慶閱兵典禮,天安門旁邊的紅色觀禮台和灰色觀禮台他都坐過。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的時候,他還參加領導了步兵方隊的訓練工作。但是哪一次國慶的經歷,都沒有今年這一次讓他激動:他站在18米高的彩車上,身後是一群人和他一起自豪地接受檢閱,接受所有迎面而來的敬意和尊重。彷彿這一輩人一生的奮鬥與艱苦,都因為他以及那17位老兵的那一刻,煥發出最輝煌的意義!

參與戰鬥


百團大戰
孫明是山西武鄉縣人,12歲那年因為給地主放牛時丟了牛,不敢回去,正遇上八路軍129師陳賡任旅長的386旅經過,遂投了軍。那是1940年,彭德懷正在指揮百團大戰。年少的孫明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戰士,抱著把鬼子趕出中國的理想,跟著部隊投入了地雷戰
百團大戰主要打破襲戰、游擊戰,體現的正是毛主席提出的打人民戰爭的思想。當時我們的軍力和裝備與日軍相距懸殊,然而軍民一心,“有機會就和鬼子正面打一下,沒機會也不能讓他們佔領我們的根據地,所以我們部隊就是破壞道路和橋樑,四處埋地雷。”孫明說。
上黨戰役
1945年日本投降后,蔣介石一邊和談,一邊讓閻錫山部隊挺進解放區根據地,佔領晉東南。當時毛澤東主席正在重慶進行談判,上黨一役的成敗,直接關係到他的安全和談判的局面。
當時17歲的孫明,已經從警衛連戰士成長為排長。為了給主力部隊爭取時間,他所在的連隊接到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在老爺嶺堅守三天三夜。“那次戰鬥打得非常殘酷,我記得我的排原來有32個人,最後完成任務只剩下9個人,其中兩個還是傷員。”老爺嶺戰鬥使他榮立三等功,他也第一次充分體驗了正面戰爭的殘酷。同時他善戰、英勇、頑強的特性得以充分展現。
上黨戰役最終勝利了。時隔幾十年,孫明印象深刻的是閻錫山的士兵“繳槍不繳水壺”,“他們把槍都扔地上了,水壺都背著跑,我們也追著他們跑,要把水壺繳過來。”當時晉東南地區缺水,水可是珍貴東西。
平漢—伏牛山戰役
上黨戰役之後不久,國共和談破裂。當年10月,蔣介石提出“3個月打通平漢線(北平到武漢一線),半年消滅共產黨”的方針,調集軍隊向解放區進攻,平漢戰役(也稱邯鄲戰役)打響。孫明難忘的是,由於雙方力量懸殊,我軍雖漂亮地打了勝仗,但是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我們兵力比他們少,武器沒他們好,所以講的是‘兵不厭詐’,把他們拖累、拖垮,然後消滅。”1947年陳賡、謝富治兵團在伏牛山打的勝仗,尤其是突破黃河防線和攻打洛陽讓孫明記憶深刻。
“8月22日渡的黃河,正是汛期,那個水厲害啊!陳賡讓人推了個大石頭到河裡看看水況,結果那個石頭漂出去100多米才沉。”孫明當時是連指導員,他帶著士兵,身上綁著葫蘆,在國民黨軍隊猛烈的炮火中渡過黃河,在被衝出20多里路的對岸重新集結的時候,120多人的隊伍,只剩下不到90人。
1948年3月,孫明參加了攻打洛陽的戰鬥,守城的是以驍勇善戰著稱的國民黨王牌軍青年軍206師。孫明攻打西路,正好在龍門石窟邊上,他們得到命令是,傷亡再大也要保護古迹。因此不能開炮,他們只能爬到屋頂上打,想法攻進去。孫明說:“打洛陽是解放戰爭的第一次攻堅戰,傷亡共計一萬多人。”
很多白天還一起吃飯的戰友,晚上就沒了,一個連打完了,最後集中起來只剩9個人。孫明還記得他和炮兵連長一起去開會,走在路上聊天,那個連長踩上了地雷,天上落下一片肉塊雨,人就不見了。但是在殘酷的戰爭中,共產黨的部隊卻有一項規定:不準丟下一個傷員。如果一次戰鬥下來,一個連隊中丟掉一個傷員,那指導員回來就不用當了。
淮海戰役
打下洛陽,是為淮海戰役做準備。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由於營長英勇戰死,立了功的孫明當上了營長兼教導員。那年,他20歲。
他打過很關鍵的宿縣戰役,國民黨著名的王牌軍黃維軍團用汽車推到壕溝中築起堅不可摧的汽車陣,他和士兵們硬是在寒冷下雪的冬天靠挖地道打了進去。他曾經被炸塌的泥土深埋,三分鐘后才被挖出來,撿了一條命。而他的戰友們也在這場戰役中不斷離開,也不斷有俘虜補充進部隊。原來他可以叫出營里每一個人的名字,但很快連班長排長的名字他都叫不出來了。
他說:“國民黨有些部隊也是很能打的,不是像原來電影里那樣一衝就垮,我們正面打過,也拼過刺刀,他們也厲害。我們的傷亡大,他們的傷亡也非常大。”但是眼見著傷亡,戰場上的士兵卻顧不上傷感,孫明說:“我們是倖存者,很幸運。但是戰場就是這麼殘酷,我不消滅你,你就消滅我,戰場上是沒有第一第二名的。”當兩軍遭遇的時候,尤其還是國民黨軍隊裝備佔優的時候,他們只能選擇沖,用智慧和勇敢沖,衝出去才能勝利。
淮海戰役的勝利,讓孫明體會最深的就是民心的向背:“我們全靠老百姓抬擔架,供糧食。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我們還能吃大包子。國民黨的黃維兵團就沒飯吃,只能靠南京的飛機空投鍋盔,經常大部分吃的投不到他們的陣地上,他們也不敢出來搶。”他因此感慨:“毛主席‘打人民戰爭’的思想就是對,不光是過去,現代戰爭的武器發展得再高級,最終的勝利還是得依靠人民。現在的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不也是要依靠步兵在陸地上打嗎?”
渡江戰役
淮海戰役之後,百萬大軍過長江。孫明所屬的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縱隊在安徽望江進行了三個月的水上練兵,於1949年4月打響渡江戰役。“渡江跟過黃河不一樣,容易多了,我們22日晚上船,不到12點就過去了。”雖然仍然有國民黨的炮火攔截,但此時解放軍的火力已經大大增強,再加上人民極大的支持——連傷員都有老百姓負責抬回來,部隊專註於戰鬥,渡江戰役基本上打得順風順水。
戰鬥勝利后,孫明繳獲了一塊手錶。從前做營連指導員,指揮戰鬥要看時間,他整天拎著一個馬蹄鍾,如今第一次戴上了手錶,他高興地到照相館拍了一張“渡江紀念”的照片。
解放大西南
1949年10月1日,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時候,孫明還在南下的大軍里奮勇解放全中國。他只記得,10月14日解放廣州后,陳賡將軍檢閱了入城部隊,但是在佛山激戰正酣的他們也沒有機會參加。
之後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孫明和部隊便進雲南,一直打到了西雙版納。他們遇到的是新問題,山中的瘴氣、瘧疾螞蟥的侵襲,以及尊重少數民族地區的習慣等問題。部隊不得不讓每個將士抽煙,來對付瘴氣。中央指示解放大軍要將國民黨李彌軍團的殘部消滅在境內,絕不能越境作戰。“但是我們經常追著追著就出國了,國境線非常不明顯,於是趕緊撤回來。”孫明笑說。
1952年,孫明被調回北京,那時的中國已經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新社會建設圖景了。

獲獎記錄


榮獲三級獨立自由獎章、三級解放勳章、獨立自由勳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