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價

良價

禪宗五家中屬青原一系的有曹洞、雲門和法眼三宗,曹洞宗在歷史上的影響僅次於臨濟宗,其奠基者之一是洞山良價禪師。良價,俗姓俞,唐代筠州會稽(浙江會稽)人,唐代高僧,禪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的開山祖師。

簡介


良價(807~869)
中文名稱:良價
性別:男
生卒年: 807-869
國別:中國
省:浙江省
曹洞宗創始人之一良價。

人物生平


中國曹洞宗開祖。幼從師誦《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忽以手捫面,問曰︰‘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其師異之,知其資稟異賦,遂令至五泄山從靈默披剃。二十一歲,至嵩山受具足戒。不久,謁南泉普願,深領玄旨。又訪溈山靈佑,參‘無情說法’之話頭。然不契。遂依靈佑之指示往詣雲岩曇晟,舉前因緣有省,然猶涉疑滯。於是更歷參魯祖寶雲、南源道明等人。後於過水睹影時,豁然開悟。乃嗣雲岩之法。大中(847~859)末年,於新豐山提撕學徒,不久,移豫章(江西省)洞山普利院盛振法化。

作品一覽


良價留有《語錄》三種,撰有《寶鏡三昧歌》、《玄中銘》、《新豐吟》、《綱要偈》、《五位君臣頌》、《五位顯訣》等偈頌。

相關事件


咸通十年(869)三月朔,剃髮沐身,鳴鐘辭眾,大眾慟哭不止。師忽開目謂曰(大正51·323b)︰‘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於悲何有。’遂令主事僧辦愚痴齋。由於眾心戀慕不已,乃延七日,至八日齋畢,在方丈室端坐而寂,年六十三。敕謚‘悟本禪師’,世稱洞山良價或單稱洞山。嗣法弟子有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華嚴休靜、青林師虔等二十六人。著有〈玄中銘〉、〈豐中吟〉、〈寶鏡三昧歌〉等。
良價少時在本鄉寺院出家,曾對《般若心經》提出疑問,師傅無法解答,便推薦他去隨高僧靈默學禪。21歲時,良價到嵩山受戒,然後開始遍游四方,首先參拜普願,初次對答就得到普願高度讚賞,普願對眾人誇道:“此子雖後生,甚斟雕琢”。良價從此名聲在禪林大振。之後良價往溈山參拜靈祐,又得靈祐介紹到雲岩參拜曇晟。得曇晟正傳后,良價繼續雲遊,一日,在涉山溪時看見水中自己的倒影,頓時悟道,因而作一偈語:“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流。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
唐宣宗大中13年(859),良價雲遊到宜豐洞山,當地富紳雷衡為之捐地,良價從此在此創寺講法,從學者時達500人。在洞山,良價倡立了“五位君臣”說,視佛性為世界的精神本體,萬事萬物為現象;作《五位顯訣》,對其所創教義加以詳細闡述。良價強調頓悟,反對“拘束其心”地漸悟。其禪風則以回互細密見稱,一時風糜禪林。四方僧侶紛紛到洞山學法。弟子本寂師從良價數年並得良價衣缽,后又到曹山(今江西宜黃境內)進一步弘揚師法,愈使洞山宗風廣揚。
因良價住洞山首創禪宗新法,本寂居曹山續振此法,故後世將此法稱為“曹洞宗”,為中國禪宗五家之一,並成為中國禪宗主流。日本僧侶瓦室能光也曾千里迢迢求法於良價,並在洞山住了30年。良價圓寂后,新羅僧人利嚴從良價另一法嗣道膺學法,歸國后創須彌山派。公元13世紀,日本僧人又將曹洞宗傳入日本,開立日本曹洞宗,與臨濟宗共為日本兩大禪宗主要派別。《五燈會元》曾載道:“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唐懿宗咸通10年(869)3月,良價端坐圓寂,終年63歲。唐懿宗賜良價"悟本禪師"法號。良價真身葬洞山普利寺后,立石塔,稱"慧覺寶塔",俗稱“價祖塔”,是為中外曹洞宗信徒共尊之祖塔。

軼事


從其母親給他的信(附於《悟本禪語錄》后,見《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以下所引未注出處者均據此《語錄》)來看,其家庭的文化程度很高,自己從小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具孝行。但其父死得早,一兄一弟都不大孝順。
良價少時出家,跟師傅學《心經》,當讀到“無眼耳鼻舌身意”一句時,他摸著自己的臉對師傅說:我有眼耳鼻舌,經中為何說無?師傅大驚,忙稱自己不配當你老師了,推薦他到金華境內的五泄山找靈默禪師剃度,靈默是馬祖道一的法嗣。二十二歲時,良價到嵩山受具足戒,然後遊方各地,先到安徽貴池參也是馬祖門徒的南泉普願,南泉稱讚他為“甚堪雕琢”的好料子,良價卻說,您不要“壓良為賤”啊!這兩句對話,一時成為名談。接著又到湖南參溈山,請教南陽慧忠講的“無情說法”是什麼意思。溈山介紹他到湖南澧陵(今醴陵)去參雲岩曇晟(屬青原下三世)。在曇晟處,良價也未得悟。辭別曇晟之際,良價問他,假如您百年之後,有人問我老師的禪法宗旨是什麼,我怎麼回答?曇晟說,告訴他“只這(個)是。”這包含“即事而真”的意思。良價不明白,帶著困惑離去了。后偶然過河,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猛然大悟,作悟道偈一首,“切忌從他覓,迢迢我與疏。我今獨自往,處處逢得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真如。”從我身和影子(我和渠)的關係上體悟到了理與事、體與用、佛與眾生的關係。不要向外(他)馳求,這隻會與理、與體、與佛性(我)愈來愈遠,而不能契得真如。理體能隨機緣起事用,形成處處現象(渠),而它們(渠,現象)都由本體緣起,本身都是空幻不實的,都歸之於本體(我)。一旦認識到這點,就不會再被現象迷惑,就能在每一現象中體認本體。良價所悟的,正是曇晟即事而真的“寶境三昧”,但曇晟一直未對他說破,這一點良價十分感激。

與母親之間


出家十年,他母親十分想念他,家中也不很和滿,希望他回心轉意,但他遠隔千山萬水,給母親修書一封,卻是表示歸空門報佛恩的決心不改,勸說母親希望她也能“收心慕道”。母親苦勸不住,訴說養子之艱辛,盼望他效目連尊者待母一樣度脫自己。
徠唐大中末年(860),良價到新豐山接引學徒,後來又到豫章高安(今江西省高安縣)的洞山舉揚宗風,後人因而稱其為洞山良價。咸通十年(869),良價病重,三月里的一天,他剃髮澡身,披上法衣,召集僧眾,閉目在座,僧眾以為他死了,悲號不絕。良價忽然又睜開雙眼,他指示眾人,出家人要心不附物,哭沒有什麼益處,又命辦齋,叫“愚痴齋”。七天後,良價入滅,後來謚悟本禪師,塔號慧覺。

禪法貢獻


良價的禪法,重在理事俱融,吸收了華嚴宗的看法,也是遠承青原下石頭希遷的思想。
在宇宙觀上,良價提出了空的原則,體現在他講的“三種滲漏”,即三種錯誤認識上。第一種是“見滲漏”,是認識方面的錯誤,“機不離位,墮在毒海,妙在轉位也。”以世俗認為的客觀世界(色)為認識對象,執著色為實有,所以掉入毒海中,根治的妙法,將認識對象轉離開原位,即以色為空,就可消除這一錯誤。第二種是“智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這是情識本身的錯誤,人們的認識本身總想作出取捨,陷入彼此兩邊,是片面性的,無生命的。這是講識空,世俗認識的空。否定這種認識的方法是不落兩邊,不作取捨,由此說明不僅色空,情識也是空,主客觀世界均空。第三種是“語滲漏”,是語言本身的錯誤,說明語言本身也應該空掉。“體妙失宗,機昧終始。”眾生的語言是死句,失去宗旨,缺乏妙機。
良價的禪法以偏正回互為核心,偏喻事、用,正喻理、體。回互指圓融無礙。偏正關係有五種: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兼中到。正中偏,正位中應有偏位,不能執著正而忽視偏,只講理而忽略事,但人們的迷執正在此處,頌曰:“三更初夜明月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洞山五位頌》)三更、初夜、明月前均指黑,黑白未變,黑中虛明。良價以黑喻正,以明或白喻偏,黑暗中什麼都認不出,而不知黑中有明。對這種片面性的錯誤,如果能認識到正中有偏,也能圓融偏正了,“若能就偏辨得,是圓兩意。”《洞山五位顯訣》偏中正,就偏位看,偏中應有正,偏不坐於偏,但眾生卻是執於偏而不知正,頌日:“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更無真,爭奈迷頭還認影。”(《洞山五位頌》)失曉和古鏡都指明,明中露黑,陰晦模糊之明,老婆(老太婆)喻白,白髮之白,白髮老太借微弱的亮光在模糊的古老鏡子面前欣賞一頭白髮,只知白而不知黑。如果能悟得偏位中有正位,叫有語中無語,也融合了理事關係。正中來,正位中來,即偏都是從正而來,正全體起用而有偏。這是在正位角度講偏正回互。頌曰:“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同上)認識到正全體而為偏,就是無路中有路,無語中有語。兼中至,偏兼偏正,或偏中至,是偏位中來,偏位中有正位,偏全用即是正之體,從偏的角度講偏正回互。要認識到不但正全體為偏之用,還要認識偏本身就是正,這樣偏正互融平等,頌曰:“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有如火里蓮,宛然自有衝天氣。”(同上)兩刃(喻偏正)勢均,交起手來沒有勝者也無負者,又彼此無傷,平等無二。兼中到,上述兼中至中講的“至”,為未到而至,還有情識在途中,這種情識還存個偏和正,還沒有到不偏不正,偏正俱忘的境界,而這個境界是兼中到才具有的,頌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時流,摺合還歸炭里坐。”(同上)上述四種情形都有執著,有偏有正,只有在否定這四種“時流”的基礎上,才是不落有無,不落偏正,這才是真正的回互,真正的正位。“炭里坐”喻真正歸到回互的正位(黑位,炭喻指黑)。
良價把這種偏正回互的最高境界喻為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青山白雲(青山不礙白雲飛之意)、露地白牛。稱之為三種綱要中的“不墮凡聖”綱,“事理俱不涉,回照絕幽微,背風無巧拙,電火爍難追。”(《綱要三頌》)這也是空的境界。
良價接引學人的方法有五位功勛和三路接人等。
五位功勛指向、奉、功、共功、功功這趨向解脫的五階段。
向是功勛建立之初,堅定信仰,不可一時中斷,良價說:“吃飯時作么生?”“得力須忘飽,休糧更不飢。”(《洞山五位功勛》,《人天眼目》卷三)吃飯時也不能中斷這種功勛。這種信仰的對象是真如本體,向即趨向真如之體。良價頌曰:“聖主由來法帝堯,御人以禮曲龍腰。有時鬧市頭邊過,到處文明賀聖朝。”(同上)帝堯、聖朝皆喻真如。
奉,奉承,敬奉。良價答奉義時說:“背時作么生?”“只知朱紫貴,孤負本來人。”(同上)敬奉真如之體能得功勛,背離真如也能得功勛,事中有理,在事相中也能建立功勛,這就是要悟到事中之理,否則這種“背”只迷於事(朱紫貴衣)而不知理(穿朱著紫之人)。
功即功用,進一步討論理事關係,良價答“功”義時說:“放下钁頭時作什麼生?”“撒手端然坐,白雲幽處閑。”一般認為拿起钁頭幹活才有功用,實際上放下钁頭也有功用,無用中有用,依理起事,依體起用,事顯理隱,講心空。
共功,也講理事關係,良價稱為“不得色”,“素粉難沉跡,長安不久居。”(同上)色全用為體,全事為理,色隱而空,事隱而理顯,講色法空。
功功,我法皆空而得大解脫,良價稱為“不共”,“混然無諱處,此外更何求?”(同上)不共指無法可共處,一切皆空,為最大的功勛。
三路接人是三種接引的具體方法,指鳥道、玄路、展手。鳥道原指鳥行空中無蹤跡,良價稱為“不逢一人”(《悟本禪師語錄》)。路途空曠,空無一人,沒有幫助,需自己獨行。也指良價不說破,讓人沒有下手處的接引方法。玄路本質上指回互的方法,有語中無語。展手表示無法可說。洞山良價有弟子二十六人,以雲居道膺、曹山本寂為著名,其中本寂繼承並發展洞山的思想,完成了曹洞宗的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