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後陳村的結果 展開
后陳村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下轄村
后陳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東部,距縣城4公里。轄后陳、湖頭、皮店3個自然村。地處武義江畔,湖頭是古代武義通往金華府城的重要水路碼頭。興盛時,人口逾千,有兩條街道,客棧、店鋪林立,頗為繁華。南宋紹興年間,商人程升山,從皖南歙縣黃墩遷此,於湖頭東側220米處置屋設店經營皮貨,村遂名皮店。后因湖頭被洪水沖毀,河道西移,碼頭不復存在,村民大部分外遷,僅有幾戶在原地重建家園。
2019年12月24日,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白洋街道后陳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名單。
后陳村位於鎮境南部,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處。南連賈橋村,北鄰熊樓村,東與楊崗村接壤,西依王莊鎮王橋村。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2公里,面積4平方公里。村委會轄后陳、前陳、董庄、馬庄4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397戶,1280人。常年種植面積2200畝,棉花種植面積1200畝,花生種植面積300畝。有養牛大戶3家,共養牛220頭,養豬300頭,養羊800隻,有養雞場1個,年產鮮蛋1070公斤。有大型農機具電動機、柴油機40台,農用水泵100台,脫粒機20台,收割機6台,機械總動力3000千瓦。有企業12個,其中工業企業8個,建築企業4個,年收入260多萬元。有機井48眼,有效灌溉面積2600畝。配變壓器1台,架線2900米,實現了戶戶通電。開通程式控制電話,電話普及率達80%,移動通信達5.1%。村有圖書室1個,藏書1000多冊;有青年之家活動室、廣播室等,廣播入戶率達95%。村有衛生所2個,醫務人員4名。2007年,全村完成工農業總產值8740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6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93元。
后陳村
近年來,我村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抓好新農村建設,緊緊圍繞“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優化管理”的創建目標,加強組織領導,突出創建主體,夯實創建基礎,切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村級道路根據村莊規劃,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河道兩側及娛樂健身公園、工業區實現全面綠化;投資70多萬元對村主河道、河塘進行清淤砌石綠化,並實行常年保潔;對三個自然村、工業區、公園等進行全面亮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通過幾年來的建設建造,村辦公大樓、老年活動室的辦公條件,活動場所設施得到改善,很好的促進了村民素質的提高。我村道路也完成“三化”、河岸砌石、全村綠化。此外,我村新建了一個公園,公園內環境優美、運動設備齊全,是村民運動休閑的好去處。這些舉措極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居住環境。
歷史
據《陳氏宗譜》記載,明成化年間,兵戈擾亂,農業荒歉,陳之謨(富八公)由義烏縣雙林鄉下園西陳村遷至武義城東4公里陳高山西居住。後為方便耕種,又從陳高山移到皮店東側,稱后陳村。皮店、湖頭和后陳3個自然村世代和睦相處。抗日戰爭時期,曾遭日本侵略軍燒毀,重建家園時3個村不分彼此。80年代村民生活提高,家家戶戶擴建新房,3個村已聯成一片。
簡介
后陳村,清朝屬來蘇鄉東五庄。民國時期屬西鄉第四保。1950年屬邵宅鄉。1956年成立聯眾合作社。1958年9月,實行政社合一,屬飛躍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屬邵宅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建立鄉村制后,屬邵宅鄉。以陳姓為主,佔總人口51%,並有徐、程、張、葉、何等姓。東臨金(華)武(義)公路,隔路是百花山林場和中國青春寶礦泉水公司;南與鄉人民政府所在地下邵村毗鄰;西沿武義江為界;北同龍源村相對。
1942年6月26日,有一小隊(8人)汪偽軍,從上邵、下邵搶掠后,進入后陳村,一進村就是翻箱倒櫃搶東西,抓雞牽羊,村民逃到附近山上。當時村裡年青力壯的程大熊有2支槍,又有幾位同村青年日夜跟隨一起。發現汪偽軍在上邵搶東西后,就躲藏在村中。汪偽軍放了長槍搶東西的時候,迅速把汪偽軍槍枝收繳,並開了三槍,向山上的村民發出繳槍成功的信號。村民一邊喊,一邊擁進村來,堵住各條路口,8個汪偽軍除一個逃到江邊妄圖潛水脫逃而被淹死外,其餘均被抓獲。憤怒的村民用鋤頭、柴刀將汪偽軍砍死。取得了團結抗日的一大勝利。
1942年7月15日,日本侵略軍進村追查8名汪偽軍失蹤之事。一進村就堵住路口,把全村在家老少都趕到空地列隊追問,將刀槍架在村民的脖子上,村民從容不迫地回答:不知道!沒有來過皇軍。日本侵略軍就開始瘋狂報復,把湖頭村60餘間房子燒毀,殺害村民陳樟廷,槍傷村民陳德新(第三天死去)、陳聯達,到傍晚才退出村。
后陳交通方便,可進可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42年9月1日,日本侵略軍200餘名開進后陳村,建立后陳軍事據點。300餘名男女老少都被趕出家園,流落他鄉,過著乞討的悲慘生活。有的老弱病殘者,凍餓死於荒野。日本侵略軍盤踞后陳村后,怕抗日游擊隊隱藏,先燒毀后陳60多間房屋,再將后陳和皮店的320多間房屋拆除,僅留100餘間為住房和馬房之用。日本侵略軍敗退時,又把剩下的房屋內牆、樓板、瓦片全拆除,只留一個外牆。淪陷三年,后陳3個自然村被搶劫一空,田園荒蕪,民不聊生,僅留村莊周圍密密一層鐵絲網。
概述
后陳村建村以來,勤儉創業。明清時皆為殷實之村,重公德風化,獎學勵農,先後出過文秀才36人、武秀才1人。清朝末年廢科舉、興新學,陳姓宗祠免費普及初小四年,升讀高小以上者實行助學金制。民國初年,衣食尚足,有幾戶富戶。被日本侵略軍侵佔后,全村洗劫一空,全村300多人流浪在外地的80多個村莊。抗日戰爭勝利后,先後回村,可原氣全衰。直到50年代村區才漸復甦,開始草鋪改瓦房。土改時每人分田3.4畝。經互助組到合作社開闢溪灘荒地,培植桑園300畝。1963年消滅草鋪,泥木結構瓦房如雨後春筍從平地崛起。1978年全村193戶,762人,有田1308畝,地253畝,人均農業收入140元。至1992年,有田1209畝,桑園地106畝,果園147畝,農業總收入55.05萬元。全村252戶,874人,人均年農業收入690元,集體積累46萬元。自1982年至1992年底,已有70%的戶建造磚混結構的平頂二樓或三層的樓房。村委會的辦公室也是一幢新三層樓房,後進一所大會堂,大門口有門衛,室內有電話、有線廣播。外地來了電話,打開廣播就可通知受話人。
發展歷程
后陳村原屬血吸蟲病流行區。1953~1979年,先後發現感染血吸蟲病的有285人,感染率37.45%,在黨和人民政府組織血防宣傳、查螺滅螺、查病治病、糞水管理,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分開,后建造水井,家家戶戶裝上小型抽水機,從井裡抽水飲用。1989年經省市考核驗收,已達到消滅血吸蟲病標準村。全村農田排灌、打稻全是機械化,包產到戶后農田用電仍是由集體免費供應。1990年全村大小巷道全部改造成水泥路面。村民稱讚村領導勤儉創業,造福於民。
1979年,后陳村開始養蚌育珠,在西塘35畝水面上試養三角帆蚌和褶紋冠蚌,並培養8名育珠插片技術員,二名繁育小蚌人員,至1981年收珍珠7公斤,價值1.3萬元。這一試養引起縣、村領導的重視。后陳村除西塘外還有5口大塘,水面有70畝,另外有小塘10口。藉此自然條件,集中一批勞力專業養蚌育珠。到1982年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家家戶戶都有多餘勞動力,集體養蚌轉為以戶承包,所有水塘都實行魚蚌混養。到1985年開始挖田蓄水養蚌養魚,至今蓄水養蚌的田有130餘畝。塘和田合計養蚌水面達250畝。全村正勞力已有50%集中養蚌育珠。經過14年的養蚌實踐,已經培養一批技術人才,能插片育珠的青年婦女有100餘人,能指導繁育小蚌的有30餘人。這兩支專業隊伍,除家中養殖外,有半年多時間是外出鄰縣,遠達溫州、江西等地插片、賣小蚌,有的還在外地承包水庫、水塘育珠和繁育小蚌。一般熟練插片技術的人,帶上一個徒弟,年收入可達七八千元。有一戶父子、母女4人年收入約達3萬元以上。繁育小蚌以1992年收入較好,個別高的戶收入達七八萬元。
后陳村有中共黨員27人,1986~1989年均被評為縣級優秀支部。何珠美已連任24年支部書記,1990~1992年被評為縣級優秀黨員,是武義縣八、九屆人民代表,第八、九次縣黨代會代表。改革開放后,對一大片溪灘進行勘探、測算,決定辦砂場。砂場,砂石自然增長,取之不盡。由集體經營,現承包個人管理,每年村裡可收承包款1.5萬元。何珠美自己辦了一個水泥預製場,就地取材,就地銷售,年產值達10萬元。由個體戶經營的還有皮蛋廠,年產值達50萬元;鋼架圓桌廠,年產值達10萬元;村戶聯辦的亞大塑料廠,年產值200萬元。
村民陳玉露(1905~1982),原名毓鷺。武義縣講習所畢業,自學醫書,日耕夜讀,經10餘載實踐,又求教於縉雲骨科老中醫,得其指點,醫技日高,求醫者越來越多。1942年7月15日,日本侵略軍在後陳進行燒殺。村民陳聯達遭槍傷,西醫師要截肢,因手術器具不全,西藥也甚缺,轉請陳玉露醫治,經診斷是右腳脛骨粉碎,採取內服外治,排腐接骨並施,輾轉數月,傷肢終獲保全,仍能種田、挑擔。玉露內外科醫術兼有,抗日戰爭期間麻痘、傷寒之症頻發,他能藥到病除,對癰、疽、皰毒,醫治頗有成效,鄰縣上門求醫者甚眾。玉露不但醫術高明,醫德也高尚,近村求醫者,不分嚴寒酷暑,都以步行代車。
位於長溝鎮政府駐地北1.5公里處。后陳村委會駐地。全村659戶,2646人,漢族。地屬平原,耕地2299畝,以農業為主。主產小麥、玉米、大豆。個體私營業戶113個。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4882元。
據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濟寧縣誌》載:“縉雲鄉·石婁村(地方)·后陳庄”,即此村。
自明代永樂二年,陳氏始祖名才廣,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汶上縣西南,蜀山湖北岸,苑村社,湖北桑園,迨四世轉徙於此。當時村名為南陽。至明萬曆十三年,陳、趙、薛、李、胡、劉等姓,共議改村名,當時公認陳氏為本村望族,且世代忠厚,故改村名為厚陳庄。建國后改稱后陳。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寧市長溝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