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瑜

陳宜瑜

陳宜瑜,1944年出生,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人,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動物學家(魚類學,動物分類學),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介紹


陳宜瑜
陳宜瑜
陳宜瑜,1944年4月22日出生於福建省仙游縣。高中畢業於仙游第一中學,196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生物系。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改稱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所長,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5年調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任國際地圈一生物圈計劃IGBP)中國委員會主席、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ITAS)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動物學報》、《生態學報》、《水生生物學報》、《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動物學研究》和《地理科學》等學術刊物編委,中國動物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等職。曾當選過第六屆、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湖北省委候補委員,武漢市科協副主席、湖北省科協常委。
1988年,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高級訪問學者
1989年,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員,副所長。
1991年至1995年,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所長,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5年至2003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2004年01月,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
2008年01月,任第六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
2013年2月22日卸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六屆黨組書記、主任

研究領域


陳宜瑜 院士
陳宜瑜 院士
陳宜瑜院士主要從事淡水魚類分類和系統進化的研究。對鯉科和平鰭鰍科魚類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發現了5個新屬30多個新種,倡導並應用分支系統學的原理和方法,對鯉形目科間和平鰭鰍科科下類群提出了新的分關係統,被國內外同行所引用。在對魚類系統發育研究的基礎上,強調生物進化與地球進化同步;與他人合作通過對裂腹魚類的起源和演化的分析,探討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時代、幅度和形式,證明青藏高原在第三紀晚期以後曾經歷過三次急劇上升和相對穩定的交替階段,並推測了三次隆升的幅度,推動了我國生物地理學從描述向解釋發展。研究了滬沽湖和程湖的魚類區系形成歷史,提出了可用以解釋雲貴高原特定湖泊區系起源的同域成種進化模式,及邊域快速成種的實例,在實踐中豐富了進化理論。他還開創了珍稀瀕危動物白暨豚的研究。推動並組織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開展。呼籲開展我國淡水漁業結構性調整的研究工作,運用生態學原理,進行了漁業一環境優化對策分析,在湖北洪湖連續十年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科學示範研究,減緩了沼澤化進程,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積極參與中國生態網路研究的組織工作,是淡水和海洋水域生態系統聯網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

承擔課題


1、海灣湖泊水產農牧化進展及生態調控技術研究(KY85-08)
2、長江中下游淺水湖進展中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優化模式研究(KJ85-06-04-01)
3、《中國動物志》魚類志
陳宜瑜本人
陳宜瑜本人
4、青藏高原東部的魚類進展中區系及其與水系發育關係

獲獎成果


1.西藏北部新第三紀鯉科魚類化石的研究,1981年中科院技術改進獎三等獎,主要參加者。
2.中國鯉科魚類志,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參加者。
3.二灘水庫電站建設可行性論證,1985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參加者。
4.鯉亞目魚類系統發育的研究,1986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要參加者。
5.青藏高原科學綜合考察,1986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主要參加者。
6.湖北省科技規劃背景材料,1987年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參加者。
7.中國魚類系統檢索,1990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要參加者。
8.洪湖水體生物生產力綜合開發及湖泊優化的研究,1991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要參加者。
9.中國淡水魚類原色圖集,1994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主要參加者。
10.青藏高原魚類,1994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主要參加者。鯉亞目魚類系統發育的研究1986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