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珞珈山麓、東湖之濱。研究所前身是1930年1月在南京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經歷理數次重組、遷址、改隸后,1950年2月定名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4年9月由上海遷至武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從事內陸水體生命過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研究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水生所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是,面向國家在水環境保護、漁業可持續發展和微藻生物能源利用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內陸水體生命過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領域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科技問題,著力重大理論創新和核心技術突破,強化創新價值鏈的延伸,在水環境保護、淡水漁業和微藻生物能源領域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據2016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研究所有在職職工367人,其中科技人員292人,研究員及正高職稱人員62人,副研究員及副高職稱人員73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68人,碩士生導師56人;擁有12個研究部門,包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發展歷史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的前身是成立於1930年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主任錢天鶴,館址南京
1934年7月1日,自然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動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長。抗日戰爭爆發后,動植物研究所於1937年9月由南京開始遷往長沙,後到南嶽,又遷到廣西陽朔,1939年初到達四川重慶北碚
1944年5月,中央研究院評議會作出決定,動植物研究所分建為動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動物研究所所長。抗日戰爭勝利后,動物研究所由北碚遷至上海。
中國科學院成立后,於1950年將原中央研究院動物所的主體、植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以及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合併組建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
1950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周恩來總理簽署了任命王家楫、伍獻文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副所長的通知書。6月20日,竺可楨副院長在中國科學院第一次擴大院務會議上宣布首批15個研究機構成立,其中水生所研究有關水生生物的基本學理,以配合水生動植物生產的需要。主要任務包括水生生物資源調查,水生生物與環境的關係,養殖與育種實驗。下設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室址江蘇無錫蠡園,主任伍獻文;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室址山東青島,主任童第周
1951年2月,增設廈門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沈嘉瑞,1953年1月撤銷。農業部水產總局根據我國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發展狀況,與中國科學院會商,建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從上海遷至湖北武漢
1952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第42次院長會議同意水生所及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遷武漢。
1954年1月,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獨立,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現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1954年9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遷往湖北武漢,成為我國以淡水生態學為主的水生生物學研究中心。
1970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放湖北省,改稱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
1978年,研究所回歸中國科學院直屬建制,恢復現名。

科研條件


設施設備

• 館藏資源
據2016年1月該所圖書館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圖書館有藏書28萬餘冊,擁有淡水生物學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級館藏,以淡水生物學、水生態環境、淡水水產養殖方面的文獻為資源特色。在2千2百餘種期刊館藏中,最早的西文期刊可追溯至1838年。有不少期刊,如《水生生物學報》、《水生生物學集刊》、《Hydrobiologia》、《Journal of Phycology》、 《Sinesia》等,都是從第1期開始連續收藏的。
• 科研設備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是服務該研究所並對外開放的技術支撐機構,為科研人員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並開展相關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中心基本管理理念是集中管理、開放共享、通過網路化管理和專業化服務,實現中心管理科研儀器設備的公平、有序和高效使用。截至2013年10月,該中心有儀器設備120餘台(套),總價值9200餘萬元。
部分儀器
儀器名稱儀器型號存放地點儀器圖片
長片段高通量測序系統Miseq分析測試中心416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超高分辨質譜儀LTQ Orbitrap Elite分析測試中心402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聯用儀ACQUITY UPLC H-class-Xevo TQ MS分析測試中心401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水下聲吶成像原位觀測系統Aris1800分析測試中心408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河流地質分類識別系統GD_X分析測試中心408室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人員編製

據2016年1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官網顯示,該研究所有在職職工367人,其中科技人員292人,進入知識創新工程人員210人,研究員及正高職稱人員62人,副研究員及副高職稱人員73人,中級93人。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2人,國家“青年”入選者1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姓名研究方向職稱
劉建康魚類學、淡水生態學研究員
陳宜瑜魚類學、動物地理學研究員
曹文宣魚類學研究員
朱作言遺傳學研究員
趙進東藻類生物學研究員
桂建芳魚類發育遺傳學與細胞工程學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
姓名入選時間職稱
謝平1998-02研究員
桂建芳1998-11研究員
徐旭東1999-03研究員
吳振斌2003-07研究員
周炳升2005-01研究員
何舜平2005-03研究員
聶品2005-06研究員
殷戰2005-09研究員
李仁輝2006-03研究員
謝松光2006-03研究員
崔宗斌2006-12研究員
肖武漢2006-12研究員
趙進東2008-12研究員
葛峰2010-10研究員
王強2010-10研究員
黃開耀2011-01研究員
張永安2011-03研究員
夏曉勤2011-11研究員
邱東茹2012-02研究員
韓丹翔2014-09研究員
張學治2014-09研究院
陳宇順2014-12研究院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獲得者
姓名獲得時間職稱
桂建芳1994-03研究員
趙進東1995-03研究員
吳振斌1999-03研究員
聶品2000-03研究員
謝平2002-08研究員
何舜平2002-08研究員
徐旭東2008-08研究員
殷戰2009-09研究員
胡煒2014-01研究員
繆煒2016-01研究員

科研部門

據2016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有12個研究部門,分別為水生生物多樣性與資源保護研究中心、淡水生態學研究中心、魚類生物學及漁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水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水生生物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藻類生物學及應用研究中心、藻類生物技術與生物能源研發中心、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淡水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東湖湖泊生態系統試驗站、水生生物多樣性與保護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水體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市水環境工程研究中心;這12個研究部門中包含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一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一個研究所和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共建的研發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水生生物多樣性與保護重點實驗室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東湖湖泊生態系統試驗站
研究所與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共建中心:藻類生物技術與生物能源研發中心

合作交流

據2016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在2006年到2016年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先後派出科技人員近600人次到近3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合作研究、進修或短期訪問,同時接待了來自近40個國家的專家2000多人次進行學術交流、合作或進修。研究所作為核心成員加入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如美國的“Tree of Life”研究計劃,還發起和引領多邊國際合作,如淡水豚類聯合調查項目、主辦國際人工濕地培訓班等。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16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自2001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以來,該研究所共發表SCI收錄論文953篇,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2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省部級二等獎6項;出版專/編著41本;獲授權專利75項(其中發明專利60項,實用新型15項)。
該所部分獲獎專利
專利名稱主要完成人獲獎類別授獎部門獲獎時間
基於不同水質目標的人工濕地生態工程技術研究及應用吳振斌、賀鋒、梁威、夏世斌等湖北省技術發明獎湖北省人民政府2011
多倍體銀鯽獨特的單性和有性雙重生殖方式的遺傳基礎研究桂建芳、周莉、楊林、劉靜霞等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務院2011
湖泊富營養化過程與藍藻水華暴發機理研究劉永定、金相燦、王超、宋立榮等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獎環境保護部2009
受污染水體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吳振斌、郭懷成、雷阿林、成水平等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務院2009
白鱀豚種群現狀和保護陳佩薰等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務院1989
白鱀豚飼養生物學研究陳佩薰等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1987
中國淡水魚類魚病防治倪達書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務院1956-1
青魚赤皮病致病細菌的研究王德銘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務院1956-10
該研究所部分出版專著
著作名稱主編出版時間出版社
漁葯藥效學——2011中國農業出版社
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2011科學出版社
水生病毒及病毒病圖鑑——2012科學出版社
魚病防治用藥指南汪建國2012中國農業出版社
魚病學汪建國2013-01中國農業出版社
中國淡水藻志 第十七卷 綠藻門 第2冊 輻射鼓藻屬 鼓藻屬 膠球鼓魏印心2013-06科學出版社
從生態學透視生命系統的設計、運作與演化謝平2013-03中國科學出版社

學術刊物

• 《水生生物學報》
樣刊
樣刊
水生生物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主辦的水生生物學領域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創刊於1955年。
主要刊登與水生態的評價與治理;水生物的生化、遺傳、病理、毒理和分類區系;水生物的育種、培養、開發利用和病害防治;漁業生物學報及有關湖沼學的綜合調查與研究等相關的中、英文研究論文、研究簡報及綜述。
《水生生物學報》於2000年榮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技期刊獎;2002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重點資助的百種優秀期刊之一;2006、2008、2010年分別榮獲湖北省第五、第六、第七屆優秀期刊獎;2008年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在《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2009-2010)中,《水生生物學報》被評為“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7年6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設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具有招收、培養港、澳、台和國外研究生資格。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水生生物學遺傳學、環境科學、海洋生物學(與汕頭大學聯合)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動物學、水生生物學、遺傳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產養殖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工程碩士(生物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環境工程領域)

教學建設

水生所畢業生與導師合影
水生所畢業生與導師合影
據2016年1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在學研究生475人、博士后42人、高訪學者10人。
2014年,該研究所共有107位研究生畢業,其中博士研究生65位、碩士研究生42位,該研究所鍾健翔等13名研究生榮獲2014年“昌華獎學金”暨武漢分院院長獎學金,曹夢西等15名研究生榮獲“2014年武漢教育基地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

文化傳統


所徽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所徽由抽象的水生動物、水生植物組成的“水生”字樣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英文名稱組成,該徽既是水生所名稱的代表,又簡單地概括了水生所的研究領域。
圖案中左側“SSS”既是漢字“水”的象形寫法,也是“水生所”漢語拼音(Shui Sheng Suo)的字首字母,同時又象徵著水生所科技工作者所踏遍的江河,最左邊的“S”與左下方黑點及圓的邊緣一起,組成一“魚”形,又象水中的低等生物;右側的植物形象組成“生”字,也代表了水生所在植物學領域的研究工作。
“水”和“生”所代表的生物之間相互連接,象徵著水生所多學科的綜合優勢以及各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有水有草,生物多樣,也正是水生所廣大科技工作者多年奮鬥的目標——和諧平衡的水生生態環境。

文化活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會定期舉辦各類活動,例如各種體育比賽、心得交流會、主題晚會、知識競賽和專題研討會等。
2014年11月21日,該研究所舉辦了他們的第六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學專題研討會,主題是“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淡水生態學專題研討會系列由水生所淡水生態學研究中心主辦,每月舉行一次,每次由一個學科組提出特定的研討主題並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做交流報告,旨在促進水生所淡水生態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增進青年科學家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姓名職務
趙進東所長(法定代表人)
胡征宇黨委書記兼副所長
解綬啟副所長
徐旭東副所長
楊興憲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