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噶舉

藏傳佛教教派之一

噶舉派是公元十一二世紀佛教后弘時期發展起來的,屬於新譯密咒派。開始創立者先後有兩人:一是穹布朗覺巴(990—1140),一是瑪巴羅咱瓦(瑪巴譯師)(1012—1197)。他們兩人曾多次到過尼婆羅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師,學習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語旨教授》。《語旨》是佛語的意旨,由祖師口語相承,血脈不斷遂稱為語傳,藏名叫噶舉。後來香巴在後藏發展形成為一個傳承系統,稱為香巴噶舉,瑪巴在前藏發展也形成一個傳承系統,稱為達布噶舉。雖然門戶不同,但由於他們兩人的均出自一個來源,又都親領語旨傳授,所以都稱噶舉巴。

歷史沿革


香巴噶舉
穹布朗覺巴為前藏尼木熱芒人,家族屬穹布,幼年學過苯教,后又學寧瑪派的大圓滿心部。之後攜帶多金赴尼婆羅,依止班智達八蘇瑪底學翻澤。旋赴印度依止那爛陀寺金剛座主授沙彌戒,他依止過的善知識約百餘人,其中主要的是兩大空行母尼古瑪和蘇喀森蒂兩位師母學了《拙火》等六法道次。又從彌勒巴學大手印。回藏后依止噶當派的朗日塘巴受比丘戎,住盆域覺波山修道。此後他在後藏葉茹的香地區建雄雄寺為首的一百零八寺,廣聚徒眾,傳法講道。他的傳承法嗣則稱為香巴噶舉派。
西藏香曲河東岸一個山坡上的“雄雄寺”是藏地“香巴噶舉”派的祖寺。寺廟的創建者也即教派的創始人“瓊波南覺”(約900—1140年。對他最有影響的上師是兩位女性。一位是號稱空行母的尼古瑪,她傳授了後來成為香巴噶舉派基本大法的“尼古六法”,瓊波南覺就是在“尼古六法”的基礎上,創立了不同於藏傳佛教其他教派的香巴噶舉派;另一位是瓊波南覺的女上師蘇喀斯迪。
身為今拉薩尼木縣人的瓊波南覺,最初在拉薩河一帶建造了一座小寺。但直到他西行到了香曲河流域,建造了以雄雄寺為首的108座寺廟以後,才名聲大噪。後來人們尊稱他為“喇嘛香巴”,而他所創立的教派,也因為根據地在香曲河流域,故稱為“香巴噶舉派”。
後來,香巴噶舉派以南木林為中心,不斷發展壯大。在傳承了七代之後,它分裂出兩個世系,其中一位香巴噶舉派弟子,在今天的羊卓雍錯附近,修建了桑頂寺,形成香巴噶舉派的“桑頂”世系。比較奇特的是,桑頂寺後來成為全藏唯一一座主持活佛是女性、僧人均為男性的寺廟。此後香巴噶舉派還出現了一位大師“湯東傑布”,他以在藏地各處大江大河上修築鐵索橋而聞名。同時,他也是藏戲的始祖,他所創立的藏戲,藏名稱為“阿吉拉姆”,“阿吉”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意為“仙女”,均與女性有關,不知是巧合還是別有深意。
據說瓊波南覺享年150歲。在圓寂前他對弟子們說,“如果靈體不火葬,而殮入金鑲銀裹的棺木中,那麼雄雄寺將成為與印度金剛座一樣的聖地”。但是他的弟子們還是將他火葬了,而香巴噶舉派也終於在17世紀走向了衰落。

詞語釋義


香巴噶舉派是藏傳佛教教派之一,由凱珠·瓊布乃覺創建。尼占瑪、蘇喀斯迪一人在該教派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該派因其根本道場雄雄寺在“香”地,其教法以日耳方式相傳,故稱香巴噶舉派。

發展過程


在該派的發展早期,曾出現過“七寶法統”的傳承;其後,分裂成以香敦與凱尊·循努珠兩大世系。再之後,該教派又出現了以湯東傑布和覺囊·多羅那他為代表的兩個較為重要的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