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陵園
位於陝西鳳翔三畤原的墓地
位於陝西鳳翔三畤原。1976年後調查發掘。陵區南北長3千米,東西寬7千米,北、西和南面有長達7000餘米的防衛濠溝。陵區內部分佈著13座大小不等的陵園,每座周圍亦有一或兩周濠溝環繞。其中陵區中部偏北的一座陵園規模最大,從南向北排列著兩座雙墓道大墓及一座單墓道大墓,最南面的一座即著名的秦公1號大墓。整個陵區已發現大墓43座,均無墳丘,有的墓上有享堂遺跡。還發現車馬坑21座。
據史書記載,秦國包括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嬰共有36代國君,其中19代建都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長達294年。位於雍水河西面的三畸原,當時稱作“北園”,距秦都雍城約6公里。這裡地勢坦蕩,林木蔥鬱,地表距地下水位深度約80米~100米,適宜營造大型墓葬,故被秦國統治者一眼選中,定為秦公陵園區。
現已探明,秦公陵園區南北寬3公里,東西長7公里,佔地面積達2千多公頃,比河南安陽殷王陵區總面積大180倍。陵區四周有綿亘10多公里的大型護陵壕溝環繞。發現的43座大墓中,有18座“中”字形秦公大墓,3座“甲”字形大墓和若干中小陵墓,背西面東,呈雁翎形排列,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中”字形大墓中,最大的一座是已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其規模之大令人震驚:全長300米,其中墓室長60米,寬40米,深24.5米,總面積達5334平方米。比河南安陽侯家莊商代國王陵大10倍,比湖南長沙西漢馬王堆一號大墓大20倍。從墓道的一端望去,這座大墓像一條幽深的峽谷,正如《詩經·黃鳥》說的“臨其穴,惴惴其栗”,使人驚嘆大墓的深邃,充分反映了當時秦國經濟的發達、國力的雄強和奴隸的勞役之苦。
秦公一號大墓的殉人之多令人觸目驚心。《史記》和《詩經》記載秦穆公死後曾殉人達177人之多,但無法證實。這次從秦公一號大墓發掘殉人牲達186具,清楚地表明秦國當時的奴隸社會性質,證明了《史記》《詩經》記載的準確性,解決了史學界、考古界多年懸而未決的疑案。
秦公陵園
在秦公一號大墓,還發掘出中國最早的木碑,從而使人們看到中國古代碑制發展的源頭。
秦公一號大墓雖遭嚴重盜擾,但仍出土了3000餘件珍貴文物,其中最重大的為刻有290多個篆文的石磬,從篆文“天子郾喜,龔桓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鼐”初步斷定墓主為秦共公、秦桓公之後的秦景公,並有力地證明了秦人的族屬為華夏族。此外,出土的3000餘件極為精美的金器、玉器、鐵器、石器和骨器,充分反映出秦人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否定了歷來認為的“秦國生產力落後”、“秦國奴隸制統治薄弱”等論點,對於大家重新認識秦國歷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禮縣,古稱“西垂、西犬丘”,秦人最早的都邑所在地。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先祖“在西戎、保西垂”,“非子居大丘”,“庄公居其西犬丘”,“秦仲、庄公、襄公葬西垂”。西垂即西犬丘,是秦人走向中原成就霸業的搖籃。
秦人的祖先為何發祥於此,並在此建立都邑里。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屬於嬴姓,源出東夷,殷商末年,贏人首領一路進攻,進王渭水中游一帶,守衛商王朝的邊疆。隨著周王朝滅掉商紂,嬴人守衛的地區也被周人攻佔,在其首領大駱的帶領下,沿渭水西進,繼續尋找生存之地,最後遷移至渭河以南、遠離周人中心的西漢水上游地區,從而保持了相對的獨立,為以後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在這裡,他們戰勝了力量相對弱小的氐人,修建了城邑。周王朝建立后,他們歸順了周王朝,周天子認可他們佔據“西犬丘”,確認了他們的社會地位。秦人先祖非子善於養馬,受到周孝王的賞識,封為附庸,邑之秦,此後非子後秦仲被封為大夫,秦仲在對戎作戰中死後,其子庄公繼承遺志對戎作戰,收復領地,被宣王封為西垂大夫。庄公次子襄公在平定叛亂中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陽,因功被封諸侯,正式立國。庄公死後文公繼承王位,繼續對戎作戰,佔領了陝西歧山地區,完全結束了游牧生活,開始了農耕生活,社會制度也隨之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秦人的發展壯大始終都未擺脫“西垂”這一中心和根據地。
20世紀90年代初,在位於禮縣城東12公里處的大堡子山發掘出土四座規模宏大的秦公墓,出土文物全國獨一無二,聞名海內外。專家們通過對出土文物分析研究后初步認定是秦仲、庄公或襄公陵墓,並確立了此陵園為秦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的地位。秦公墓的開掘,解開了“西垂陵園”和“秦人發祥地”這兩大千年謎團,也證實了《史記》記載的準確無誤,引起了史學界、考古界的巨大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專家李學勤先生指出“禮縣為秦人發祥之地,關係中國古代史文化甚為深巨……有裨於考古界、歷史學研究的進程”,陝西文物考古所副所長曹瑋說:“本世紀甘肅文物考古有兩大發現,一是敦煌藏經洞,二是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
秦公陵園的保護開發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保護開發規劃已設計完成,並通過專家的評審。在不遠的將來,秦西垂陵園將再現其原始風貌,供海內外學者、遊人修學、考古、參觀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