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祖國而歌

胡風於1937年8月創作的一首新詩

《為祖國而歌》是現代詩人胡風徠於1937年8月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首先以描寫的方法,痛心地記下了眼前的一切,而眼前的恥辱激起詩人內心的吶喊。作為中華兒女,怎能容忍外國侵略者在國土上蹂躪殺戮。接著詩人以堅定的語句,鏗鏘的語氣號召中華兒女“在敵人的鐵蹄所到一切地方,迎著槍聲、炮聲、炸彈的呼嘯聲”衝鋒陷陣,為了民族解放事業,把“活血”灑在祖國的土壤上。全詩形象具體、生動,詩句明快有力,成為鼓動人們拿起武器,向敵人討還血債,保衛祖國的戰鬥號角。

作品原文


在黑暗裡在重壓下在侮辱中苦痛著呻吟著掙扎著是我底祖國是我底受難的祖國!在祖國忍受著面色底痙攣和呼吸喘促以及茫茫的亞細亞的黑夜,如暴風雨下的樹群我們成長了為有明天為了抖去苦痛和侮辱底重載朝陽似地綠草似地生活會笑祖國呵你底兒女們歌唱在你底大地上面戰鬥在你底大地上面喋血在你底大地上面//在盧溝橋在南口在黃浦江在敵人底鐵蹄所到的一切地方,迎著槍聲炮聲炸彈聲地呼嘯聲祖國呵為了你為了你地勇敢的兒女們為有明天我要盡情地歌唱∶用我的感激我地悲憤我地熱淚我的也許迸濺在你底土壤上的活血!//人說:無用的筆呵把它扔掉好啦。然而,祖國呵就是當我拿著一把刀或者一枝槍在叢山茂林中出沒有時候罷依然要盡情地歌唱依然要傾聽兄弟們底赤誠的歌唱迎著鐵底風暴火底風暴火底風暴歌唱出鬱積在心頭上的仇火歌唱出鬱積在心頭上的真愛也歌唱盤結在你古老的靈魂里的一切死渣和污穢為了抖掉苦痛和侮辱重載為了勝利為了自由而幸福的明天為了你呵,生我的養我的教給我什麼是愛,什麼是恨的,使我在愛里恨里苦痛的,輾轉於苦痛里但依然能夠給希望給我力量的我底受難的祖國!一九三七年八月三——四日。遙見敵機在南市轟炸的時候。

創作背景


1937年8月,抗日戰爭剛剛爆發,詩人憤怒地目睹了敵機在中國大地肆無忌憚地殘酷轟炸,一腔愛國熱情與對敵人的憎恨一齊湧上心頭,寫下了這首長詩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為祖國而歌》是胡風詩歌的代表作。它表達的是作者的熾熱的愛國感情。這種感情,在抗日戰爭時代,當然是一種時代的感情,代表著時代的聲音。但它又不只是時代感情,也是一種歷史感情的積聚,是歷史的民族感情的凝結,是一種超越歷史的民族的情感。
胡風雖是“七月詩派”的首領,他的詩歌創作卻遠沒有他的文學批評的成果豐碩。但這首詩確很可以代表“七月詩派”的詩歌特點了。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它的下瀉如注的感情。它是以抒情為主導,而形式完全服從抒情的需要。或者說,詩人似乎並不怎麼注意形式,而是把感情像潑水似的傾倒了出來。所以,它的美,主要在於這種傾瀉式的感情的美。也正因此,它的形式就顯得十分自由,毫不雕飾。
徠但這並不意味著詩人不注意形式。自由的形式也是一種形式,只不過它不受某種固定的格式的約束就是了。在這首里,為了表達衝出理智的閘門奔騰而下的感情,詩人對於詩行的排列是花了一番心血的。詩的開頭和結尾,採用的是將詩句的修飾語空格排列的方法。特別是詩的最後一句,分成了七個語段,一直排列下去,不僅表達了複雜的感情,而且顯示予一瀉千里的氣勢。但詩中主要是使用排比的手法。這種排比不是句子的排比,而是片語的排比。作者使用長句子,將句子的相同成分齊頭排列。這樣讀來,在詩行與詩行之間就不能有過長的停頓。這就造成了一氣呵成之勢。這對於表達那種難以抑制的感情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應該說這首詩在內容和形式上做到了和諧統一。
這首詩的風格渾厚深沉。這是許多政治抒情詩所沒有達到的。它所以具有這種風格特點,外在的原因是它沒有政治口號,而使用的詞語都是具有形象性和動作性的。內在的原因卻是感情的真摯和複雜。詩的主導感情是對祖國的熱愛。但同時也抒發著仇恨、苦痛、悲憤、屈辱和為祖國而犧牲的感情和精神。這多種感性融合成一體,自然就顯得渾厚。深沉是那個災難的時代的基調。沒有這一點倒是顯得輕浮了。

名家點評

湖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謝璞《中華愛國詩歌導讀》:誦讀這首詩,彷彿看到了抗戰烽火遍布祖國的河山,看到了中華兒女為了民族解放浴血奮戰的悲壯情景。全詩形象具體、生動,詩句明快有力,成為鼓動人們拿起武器,向敵人討還血債,保衛祖國的戰鬥號角。
北京大學教授褚斌傑《中國歷代詩詞精品鑒賞(下冊)》:詩人的槍或刀是一支手中的筆,它也要為民族之戰吶喊助威,貢獻自己的光輝與力量。詩歌激情澎湃,鼓勵人心,充滿了戰鬥的活力。語言運用靈活自如,詩行的形式安排也與感情相吻合,是胡風戰鬥詩篇中的佼佼者。
西南師大新詩研究所副教授劉揚烈《新詩鑒賞辭典》:熱情,真誠,激昂,悲壯是這首詩的基本情調和風格。詩凝結著對祖國無限真摯的熱愛,從而激發起一股豪情,一種無畏的獻身精神。

作者簡介


胡風(1902年~1985年),男,原名張光人,筆名谷非、高荒、張果等。湖北蘄春人。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1920年起就讀於武昌和南京的中學。1929年到日本東京,進慶應大學英文科。1933年被驅逐出境。1934年與青年作家梅志結婚。1949年起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其間寫有抒情長詩《時間開始了》,特寫集《和新人物在一起》,雜文短記《從源頭到洪流》等。1953~1954年,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