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棟

中國煤炭工業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理事

徠梁棟,男,1956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煤炭工業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理事。

學術簡歷


1985年起從事通風工程、能源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和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等研究方向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開展局部空間可燃氣體(甲烷)遷移運動及濃度分佈規律和CFD技術應用等研究。完成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八五”重點科技項目各一項,獲能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獲獎者,1991年)。完成煤炭部科學基金項目三項。現主持和主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一項,在研建設部等科研項目多項。在國際學術會議和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著作、高校教材和專業書等多部。

個人經歷


梁棟於1978年考入阜新礦業學院採礦工程專業,在校期間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和優秀共青團員。
1982年以各門課程考試優秀和全專業第一名的好成績畢業,同時考入本校碩士研究生,1985年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
1993年-1996年在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安全技術及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學習並獲得博士學位,曾獲國家能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煤炭學會青年科技獎、遼寧省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阜新市優秀專家等多項獎勵。並任中國煤炭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理事、瓦斯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安全生產專家組成員等職。

個人成績


礦井瓦斯災害是煤礦五大災害事故之一,瓦斯災害防治是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技術工作。由於瓦斯賦存條件,采場瓦斯湧出及分佈的影響因素非常多,此項研究非常複雜,所以多年來造成瓦斯事故居高不下。為有效防治煤礦瓦斯事故,梁棟教授繼前輩專家研究方向及成果,帶領學術隊伍深入開展了采場風流與瓦斯運移規律及采場瓦斯防治技術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同事們忘不了每天早晨黎明時分校園裡梁棟矯健的身影和只有一個燒餅充饑的早餐,忘不了每天晚上教研室、實驗室里梁棟埋頭工作的燈光;更忘不了酷暑盛夏,在煤礦現場利用礦井的瓦斯抽放大罐的瓦斯氣體,組建實驗模型進行試驗測試時梁棟的身影和汗水。
在梁棟教授的帶領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研究創立了采場瓦斯風流流動和瓦斯運移或傳質的理論及調整采場氣體流動狀況控制瓦斯湧出的實用技術,成功地解決了采場空氣流動狀況和瓦斯運移的數值解難題,形成了一整套通過理論分析、實驗室物理模擬試驗和計算機數值模擬與現場實測相結合研究采場瓦斯運移及分佈規律的成熟方法。這些研究成果對控制采場瓦斯湧出,合理選擇抽放方法和安全排放積聚瓦斯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已完成的國家“七五”攻關項目“低濃度(採空區)瓦斯抽放技術的研究”等科研項目為例,證明了上述研究成果的實用價值,並獲國家能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梁棟教授曾完成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八五”重點科技項目、煤炭部科學基金項目等一系列科研課題,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著作《通風過程瓦斯運移規律和數值模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9,5)、《CFD技術在通風工程中的運用》(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1,8)以及高校教材和專業書等多部。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煤炭自然氧化及阻化過程的介觀分析”以及《鶴壁三礦深水平瓦斯賦存和湧出預測研究》等多項科研課題;並正開始負責國家985-2期“公共安全數字化技術科技創新平台”中的“重大設施公共安全和生產安全保障與風險防範技術”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國家“八五”科技重點項目《巷道積聚瓦斯安全排放控制技術》研究工作,在所負責的“巷道積聚瓦斯湧出規律”的研究中,通過運用流體力學、擴散動力學理論建立了礦內風流中瓦斯紊流擴散的數學力學方程,運用CFD技術,採用k—ε紊流粘性係數模型、引入空度因子並採用SIMPLE方法進行求解,建立了礦內紊流風流中瓦斯擴散過程的數值計算技術,通過對井風流中瓦斯運移規律的現場試驗、實驗室試驗和計算機模擬研究,得出的瓦斯濃度分佈規律,其研究結果為瓦斯排放和積聚治理確定提供了可靠依據。該項目於1995年12月通過國家科委鑒定。在通風風流流動規律、有害氣體運移機理等方面也取得了若干開拓性的研究成果。
梁棟教授1988年起任遼寧工大通風教研室主任,親手建立了學校礦山工程與安全工程專業,為學校安全學科的發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專業人才。梁棟教授具體指導的碩士研究生王恩元現在是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李斌現在中國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他的研究生周西華是遼寧工大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安全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目前世界對瓦斯治理的研究仍有很多難點,甚至全社會的人談瓦斯色變,但梁棟教授對瓦斯治理研究仍滿懷希望,並且仍在為之繼續努力奮鬥著。他堅信,頑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一定能摸透瓦斯老虎的脾氣和規律,進而能夠訓服它,並讓瓦斯為人類造福。

主要研究方向


現在火災科學與技術、能源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領域從事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火災物證鑒定技術研究。
前期完成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國家“八五”重點科技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二十餘項,1991年12月獲能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在研課題十餘項。

主要項目


1、火災繼發性爆炸災害防範方法,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專題。
2、煤炭自然氧化及阻化過程的介觀分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建設工程性能化消防設計關鍵技術研究,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
4、陰燃火災調查與物證鑒定關鍵技術研究,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
5、油罐火災爆炸預測及定量風險評價技術研究,廣東省安全生產專項基金項目。
6、火災物證鑒定技術重點實驗室專項基金項目,廣東省公安廳項目。
7、火災物證鑒定關鍵技術研究,廣東省公安廳項目。
8、計算機方法在火災物證鑒定中的應用研究,廣東省公安廳科技項目。
9、公共安全數字化技術科技創新平台-生產安全, 985-2期項目。
10、中澳天然氣技術夥伴基金項目(中山大學),國際合作項目。
11、鶴壁三礦深水平瓦斯賦存、湧出規律和新技術研究,鶴壁煤電集團委託項目。
12、含液體的飽和多孔介質傳熱試驗及模擬軟體開發,東北大學委託項目。
1徠3、鐵路安全管理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及軟體開發——工務系統(1),廣州鐵路集團委託項目。
14、唐口煤礦冰冷降溫技術研究與模擬軟體研發,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委託項目。
15、任樓煤礦熱害治理技術研究與應用,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委託項目。
16、阻燃聚氨酯材料燃燒等級評價的新方法研究,建設部科技項目。]

獲得獎勵


能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煤炭學會青年科技獎
享受學校特殊津貼。

在職任教


梁棟副教授。1992年7月畢業於武漢化工學院(現武漢工程大學)機械系礦機專業。1992年8月在廣東中山東升冶鍊廠從事設備管理工作,1995年5月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機械研究所從事機械設計的科研工作,2000年1月起在海南大學(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機械工程系任教,承擔液壓與氣動技術、農機管理學、機械設計等本科課程的教學工作。主持和參與省部級課題多項,發表論文20餘篇。研究方向:液壓控制系統、機械化技術與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