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2015年6月18日在北京發布,《白皮書》指出,中國有近1000萬留守兒童“一年到頭見不到爸媽”,而父母通過電話等方式跟孩子保持聯繫、適量的閱讀、玩耍等將有助改善留守兒童的“煩亂度”和“迷茫度”,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指標。
《白皮書》對雲南、廣西、貴州、山東、河北、甘肅六省農村地區的兩千多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分析鄉村留守兒童真實的生活和心理狀況后指出,全國6100萬留守兒童中約15.1%、近1000萬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即使在春節也無法團聚。有4.3%的留守兒童甚至一年連父母電話也接不到一次,一年電話聯繫一到兩次的有885萬,3個月通話一次的有1519萬。
《白皮書》指出,如果(父母)不能保證每3個月與孩子見面一次,孩子的“煩亂度”會陡然提升,對生存現狀產生焦慮,而只要保證每周1到2次的聯繫,孩子的“煩亂度”就會明顯下降。
《白皮書》的調查結果還顯示,中國留守兒童心理危險係數呈現明顯的地區差異:從東到西明顯上升,其中西北地區最為嚴重,無論是“煩亂指數”(對於現狀的焦慮)還是“迷茫指數”(對於未來的焦慮)都達到最高,西南地區次之,中部再次,東部最低。
同時,還存在“性別差異”:女孩無論是煩亂指數還是迷茫指數均普遍高於男孩。《白皮書》認為,女孩發育較早,心思更加細密、敏感,更多內向不輕易表露,因此留守帶來的心靈創痛無論是深度還是持續程度都會更加明顯。
根據《白皮書》的建議,通過閱讀、玩耍、適當做作業、保證媽媽的陪伴等方式,可以幫助和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指標。調查顯示,閱讀不同於作業,是主動學習的過程,而學習對孩子的影響力是除地域之外的首要因素,因此閱讀比遊戲、看電視等對孩子的心理狀態提升更加有效。另外,調查還發現,每天1到2個小時的玩耍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孩子的“煩亂度”,但整天玩耍的孩子“煩亂度”更高,與之相應,每天做1到2個小時作業的孩子心理狀態最佳,但隨著作業增多而變差。調查還發現,無論是媽媽單獨外出打工還是爸媽都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狀況都明顯差於父親單獨外出打工的孩子,專家呼籲,如果實在要去打工,請把媽媽留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