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靈素
北宋末著名道士
林靈素(1075~1119),原名靈噩,字通叟,溫州(今屬浙江)人,北宋末著名道士。
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加號元妙先生、加封金門羽客。著有《釋經詆誣道教議》一卷,《歸正議》九卷。是道教神霄派領袖級人物,承接王文卿使神霄派從奠基到興盛,打敗佛教密宗、禪宗眾多高僧,修改佛祖稱號。
宣和元年卒,年四十五(《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三)
大事件
1075
出生
1075年出生於溫州(今屬浙江)。
1119
逝世
宣和元年(1119年)卒,年四十五。
北宋人,字通叟,溫州(今屬浙江)人。為道士,善雷法,以法術得幸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加號元妙先生、金門羽客。元朝所著《宋史》稱“惑眾僣妄,眾皆怨之。在京四年,恣橫不悛,斥還故里。”多有厭惡之言詞。然則當時以及後世許多非官方的文章則對其頗有嘉獎,與宋史一書中描寫形成了鮮明反差。
宣和元年卒,年四十五(《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三)《宋史》卷四六二有傳。
《釋經詆誣道教議》一卷外,還有《歸正議》九卷,《道德真經取善集》引及他曾注《老子》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老學庵筆記》《宋史》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林靈素傳》載,少時曾為蘇東坡書僮,東坡問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廟,未為貴也。封侯虛名,廟食不離下鬼。願作神仙,予之志也。”
胡人所寫《宋史·林靈素傳》並謂其“往來淮、泗間,丐食僧寺,僧寺苦之”。《老學庵筆記》又載其為會稽天寧觀老何道士所拒之事。早年貧困可知。改從道教后,志慕遠遊,至蜀,從一自稱趙升之道人數年,后得其書(一說即《五雷玉書》),由此能行五雷法。
關於林靈素何時至京、何以得宋徽宗寵信,歷來異說多端,矛盾迭出。綜觀各書所記,以《宋史·林靈素傳》所載“政和末,王老志、王仔者既衰,徽宗訪方士於左道錄徐知常,以靈素對”等語,比較與事實相近。林靈素既得召見,徽宗問:“有何術?”答曰:“臣上知天宮,中識人間,下知地府。”
又進言:“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於世,其弟號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之。己乃府仙卿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並稱權臣巨閹如蔡京、王黼、童貫等皆為仙官。時貴妃劉氏有寵,則奉為九華玉真安妃。徽宗信其言,又視其貌如舊識,為之改名“靈素”,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授以金牌,任其非時入內,並築通真宮以居之。
請治宮禁怪,因建上清寶籙宮,密連禁省。政和七年二月,林靈素受命於上清寶籙宮宣講青華帝君夜降宣和殿事,與會道士多達二千餘人。又建仁濟亭,施符水;開神霄寶籙壇,令吏民受神霄秘籙。詔天下皆建神霄玉清萬壽宮,無觀者,以寺充,並於殿上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大帝君等神霄系神像。林靈素領修道書,改正諸經醮儀,校對丹經靈篇,刪修註解;每逢初七,則講說三洞道經與玉清神霄王降生記。由此京師士民通道者日眾。四月,徽宗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升為溫州應道軍節度。在京期間,先後被封賜、加號為“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沖和殿侍宸”等。據趙與時《林靈素傳》,徽宗每以“聰明神仙”呼之,親筆賜“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立兩府(“道家兩府”)班上。
既得勢,遂縱言“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剎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髮頂冠執簡”。徽宗依奏,於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詔,改佛為大覺金仙,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據說皇太子上殿爭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道堅等與林靈素鬥法,僧不勝,情願戴冠執簡。太子乞贖僧罪,有旨放胡僧,道堅系中國人,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開寶寺前示眾。
重和元年(1118)四月曾上《釋經詆誣道教議》一卷,乞頒降施行。
關於辭歸的事,趙鼎在傳中寫道:“五月大水犯都城,帝命先生治之,先生奏曰:此水難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機,但試令太子拜之,可信也。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盡。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
先生上奏云:臣初奉天命而來,為陛下去陰魔,斷妖異,興神霄,建寶籙,崇大道,贊忠賢。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權;童貫國之賊,付之以兵衛。國事不修,奢華太甚。彗星所臨,陛下不能積行以禳之;太乙離宮,陛下不能遷都以避之。人心則天之舍。皇天雖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應天心。斗璽一,大數不可逃,豈知有過期之歷。臣今擬暫別龍顏,無復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長驅,血腥萬里,天眷兩宮不能保守。陛下豈不見袁天罡《推背圖》詩云:兩朝天子笑欣欣,引領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難進退,欲去不去愁殺人。臣靈素疾苦在身,乞骸骨歸鄉。又降詔不允。冬,全台上言林靈素妄議遷都,妖惑聖聽,改除釋教,毀謗大臣。先生聞之,大笑,呼諸弟子並監宮官吏曰:前後宣賜之物,約三百擔,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型大小封銷,籍書分明,一無所用,可回納宮中。只喚一童子攜衣被,行出國門,宣喚不回。帝賜宮溫州。《東都事略》云:宣和元年冬十一月乙卯,杞昊天上帝於國壇,大赦天下,放歸山。
《宋史》則記載“宣和元年(1119)五月,都城暴水,登城厭勝,遭到役夫襲擊,徽宗始知其為眾所怨。他又與皇太子爭道,終觸怒徽宗,以為太虛大夫,斥歸故里。一說:他登城治水,水勢不退,回奏令太子設四拜。是夜水退盡,京城之民皆仰太子聖德,他因而上表乞歸。九月,全台上言:“靈素妄議遷都,妖惑聖聽,改除釋教,毀謗大臣。十一月,與宮祠,溫州居住。”不論何說為是,但他因觸帝怒而被斥還,當屬事實。
這一詳明的記載與地方志相似,與宋史大有出入,道出了他的使命:“臣初奉天命而來,為陛下去陰魔,斷妖異,興神霄,建寶籙,崇大道,贊忠賢。”對於奸臣的非難,居然大笑了之。“前後宣賜之物,約三百擔,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型大小封銷,籍書分明,一無所用,可回納宮中。只喚一童子攜衣被,行出國門,宣喚不回。”可見他是個有操守的人,不是謀私利的貪暴之徒。趙鼎是宋代的政治家、詞人,抗金名相。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曾任河南洛陽令、開封士曹等職。南渡后,累官至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他薦任岳飛、韓世忠等愛國將領,極力反對和議,遭到秦檜等人的打擊、陷害。紹興八年(1138年)因力主抗金與奸臣秦檜不和,被貶到海南島吉陽軍。紹興十四年(1144年),南宋被貶至吉陽軍(即今三亞)后,謫居3年,直至1147年絕食身亡。如此錚錚鐵骨之人,他是絕不會,言之無憑的。
放林靈素歸山,《東都事略》《續資治通鑒長編》皆稱在宣和元年十一月。至於他死於何時,官修、史書均無記載。其他各書又多牴牾。據史料推斷,約死於宣和二年至七年間。死前,僅有弟子皇城使張如晦隨行。據趙與時《林靈素傳》,南宋時,溫州天喜宮尚有徽宗親筆題字:“太中大夫沖和殿侍宸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萬壽宮管轄提舉通真宮林靈素。”
林道士成了金門羽客、沖虛通真達靈其妙先生后。在太清樓下侍宴皇帝,瞥見了羅列著蘇東坡、黃庭堅、秦觀等人的元祐奸黨碑,就稽首下拜,皇帝怪而問之,說:“這碑上姓名的人都是天上星宿啊!”還即席作了首詩,詩曰:蘇黃不作文章客,童蔡翻為社稷臣。三十年來無定論,不知奸黨是何人。
皇帝就把這詩隨本給蔡京,蔡京惶恐慚愧至極,落荒而逃。從此,中國歷史上著名奸臣蔡京結怨生釁。
《宋史》與地方志所記載的一件事是關係林靈素被乏極為重要的信息。史載:“宣和初,都城暴水,遣靈素厭勝,方率其徒步虛城上,役夫爭舉梃將擊之,走而重。帝知眾所怨,始不樂。”明嘉靖《永嘉縣誌》載:“后因大水臨城,上疏言,國難將至,請遷都避之。”
這話給蔡奸臣抓住了把柄,“嗾全台劾其妖言惑聽”。林靈素見此情形,就辭職回到溫州天慶觀修道煉丹了。
這可見林靈素不僅不是《宋史》所說這般無賴,根本沒有與當國奸臣們沆瀣的,而是充滿正義感,而且還有先知預言的本事。若果真能遷都避之的話,宋朝的歷史就要重新寫了。可惜宋徽宗沒聽林靈素的建議,在林道士離開朝廷8年的1127年,北宋就滅了。
而林道士與蔡京奸臣的鬥爭並不這麼簡單,這道士道行高深,前後好幾個回合,全勝。
政和年間,宋徽宗依所言,命天下皆建神霄萬壽宮,開神霄錄壇。京城神霄宮建成后,徽宗率蔡京和群臣慶賀。早齋罷,徽宗引百官游觀,忽吟得上聯:宣德五門來萬國。蔡京等沉思無以答。徽宗問林靈素:“師能對否?”
林應聲而答:“神霄一府總諸天。”
徽宗大喜,遂令林靈素修正一黃錄青醮科儀,編排三界聖位,校正丹經子書。“每月初七日升座,親王內貴、文武百官皆集,聽講三洞道經。或御駕親臨,亦於座下。”這下就出盡風頭,使蔡京輩失盡面子。
徽宗對他的寵信越來越深,他的權勢日益囂張,從而導致與當朝重臣蔡京等人的對立。趙與時《林靈素傳》載:“京師大旱,命靈素祈雨,未應,蔡京奏其妄”。請上治罪。可見蔡京已與他發生正面衝突。對此,林靈素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就來個反奏童貫、蔡京等奸臣,是“飛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頭”轉世禍國,勸請徽宗斬決。他說:“願陛下知丙午之亂,奉大道,去華飾,任忠良,滅奸黨,修德行,誅童、蔡,此禍可免,他時玉府再會天顏,不然則大禍將臨。”其後,林靈素又多次假神真降言,警告徽宗:“幸速避地,勿尚奢華,當出聖斷,毋聽姦邪所敗。”從此可見,他也是能盡忠言直諫的良臣。
與奸臣蔡京鬥爭也很堅定的。據宋名臣趙鼎《林靈素傳》云:
先生有一室,兩面窗前門後壁乃入靖之處,中有二椅,外常封鎖,不許一切人入。雖駕到,亦不引入其室。蔡京疑,遣八廂密探之,有黃羅帳、上銷金龍床及朱紅椅卓。奏上:林公有僭意,願陛下親往,臣當從駕指示。敢有不實,臣當萬死。帝即幸通真官,先生迎駕起居,帝與京徑入其室,啟封關鎖,但見粉壁明窗,椅卓二隻,他無一物。蔡京驚惶戰懼,叩頭請罪。先生請問其因,帝曰:蔡京可誅。先生奏乞赦之。
顯然,老蔡這次處心積慮的構陷又以失敗告終,狼狽不堪。
由此可見,他對童貫、蔡京奸黨的態度,不是如《宋史》上說的一味逢承,了無是處的。不僅有先見,而且有肅清奸黨,重振朝綱的堅定立場。
比如對林靈素在京與太子的矛盾事件的記載可以看出兩人的見解相近。趙與時寫道:
皇太子上殿爭之。令胡僧立藏十二人,並五台僧二人道堅等,與靈素鬥法。僧不勝,情願戴冠執簡。太子乞贖僧罪。有旨:“胡僧放,道堅系中國人,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開寶寺前令眾。”
趙鼎是這樣記載這同一件事的:
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曰:林靈素妖術,願陛下誅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力廣大,不可思議,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師等皆見在京,可與林靈素鬥法,別其邪正。時有十四人會於凝神殿,帝宣太子諸王暨群臣觀看。先生卟水一口,化成五色雲,中有仙鶴百數,一飛繞殿前,又有金龍獅雜於雲間。某等奏曰:此非也。乃紙龍鶴耳,容臣等諷大神睨,即令龍鶴墜地,化為紙也。太子聞之,喜曰:若果然,則林靈素法偽當斬。正誦嘆間,十四人中止有兩人能諷,餘者皆不能語言,面若死灰。皇太子叱先生曰:諸人若死,教爾還命。念吮訖,仙龍鶴加百數,蔽日遮雲。帝曰:此件無效,別有何術?十二人皆伏地戰懼,其二人奏云:臣能吮水百沸。宣水令呎,果然。太子擎水盂向帝前,呼先生看。先生取氣一口吹水中,水即清凍且結成冰。帝責云:本朝待汝等甚厚,敢來妄言,先生奏云:乞燒木炭一千斤為火洞,表裡通紅,臣乞與二人同入試驗。良久火洞已成,先生云: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隨入。先生入火洞,火不著衣。諸人伏地哀鳴,告太子曰:乞救臣等性命,情願戴冠執簡,聽役施行。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納皇太子冊贖。奉聖旨免罪,惟道堅二人系中國人,不應罔上,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前令眾。宣和元年正月八日,上詔天下僧徒並改稱德士。先生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誤蒙聖恩,若更改僧徒,必招眾怨,乞依舊布衣還鄉。聖旨不允,不得再有陳請。
這兩段文字除詳簡之外,沒有什麼矛盾之處。趙鼎是林靈素同時代人,所以行文如流水,詳而如臨其境。
回到溫州后的事,溫州人是最清楚的,我認《宋史》所載,可能有所出入。林靈素生於公元1075年,死於1119年,時在重和二年。這年改元為宣和元年。這時,林靈素已不在京師了。況宣和年間在溫州作通判的江端本已是第二任,第一任是孫概,就不可能會與林靈素狹路相逢的。這活通判調查死道士的事,純屬誣陷。可見《宋史》有杜撰之嫌。
辭職回溫州時,只有弟子張如晦辭官隨他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