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超塑性與塑性研究所

吉林大學超塑性與塑性研究所

吉林大學超塑性與塑性研究所,由宋玉泉教授主持籌建於1983年,隸屬於原吉林工業大學金屬材料系鍛壓教研室,當時沒有一間房屋和一名助手,但一直連續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項目。

簡介


1995年更名為超塑性與塑性研究所,隸屬於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當時有了一間房屋,沒有設備,有三名工作人員。1997年調整為吉林工業大學校直屬研究所,房屋不到10間,人員不到十人。2000年新的吉林大學組建后,又提升為院級的校直屬研究所。

發展


自1996年以來,由於校黨委、校領導的大力支持,研究所在宋玉泉“科、教、產一體化”建所思想的指引下不斷穩步進展。“科”是指科學研究,“教”是指人才培養,“產”是指對生產力的發展有所貢獻,一體化是指科、教、產的有機結合。研究所已經在超塑性研究領域的拉伸、脹形、擠壓變形力學規律及實驗裝置和測量方法進行了系列化的研究,形成了自身的理論體系和研究特色,居國內外領先水平。
自1997年以來,在連續局部塑性精密成形的新設備與新工藝的研究領域、塑性成形的測量方法和儀器儀錶的研究領域、信息科學和模具製造的研究領域,結合我省我市實際情況相繼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21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9項。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引導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項目和長春市項目10項。並且得到長春市市府領導、吉林省科技廳和長春市科技局的大力關懷和支持。
自2003年7月動土至2004年12月,完成了2000平方米的中試實驗基地和1500平方米的舊房改建維修工作。同時購置了價值650萬元的設備,建成了5個研究室:超塑性與塑性基礎研究室、新設備與新工藝研究室、數字化成形研究室、儀器儀錶研究室和金屬表面精加工研究室,並建成一個模具研究中心。初步完成了研究所第一階段的建設任務。第二階段主要是“科教產一體化”中試基地的建設,該基地包含汽車連桿連續局部塑性精密成形生產線和圓柱直齒輪鐓擠、脹擠複合精成形生產線。第三階段主要是經過中試的科研成果應用推廣 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做出貢獻。

建設模式


研究所的建設模式為:“科教產”一體化的模式,科是指科學研究,教是指人才培養,產是指生產中試。研究所現有在職人員18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6人,實驗師1人。研究所現有在讀的研究生3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人,碩士研究生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有8人為本所在職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有5人為本所在職碩士研究生。研究所行政上沒有專職的行政人員,行政工作都是由在職研究生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