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屬性
自然資源屬性
中文名稱:自然資源屬性 英文名稱:natural resources attribute;natural resource attribute 定義1:自然資源所固有的自然和社會性質。自然屬性是指組成、結構、功能和邊界等自然資源系統的狀態、關係等所具有的整體性、層次性、周期性、地域性等特性。社會屬性是指自然資源作為人類社會生產的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的性質。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資源地理學(二級學科)定義2:自然資源固有的性質、特點,包括狀態、外在關係等,是由自然資源內部矛盾性質所決定的。應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科學總論(二級學科)。
自然資源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自然資源通常有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等門類。
自然資源是自然物,首先有自然方面的屬性。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層次方面,自然資源基本上屬於第三層次和第四層次,擁有社會方面的屬性。
自然資源的自然屬性
自然資源有整體性、有限性、多用性、區域性、發生上的差異性等自然屬性。
(1)整體性。各個自然資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相互聯繫,形成有機整體。
有限性決定自然資源替代狀況的重要性。按照自然資源的替代狀況,可分兩類。一類是可以替代的自然資源,如木材等各種材料資源。另一類是較難替代的自然資源,如水、氧氣等。從長遠的觀點看,不可替代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在上升。淡水資源是大量消耗的不可替代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石油。美國五大湖佔全世界淡水資源五分之一,佔全美國淡水資源95%。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傳統工業發達的五大湖地區成為經濟蕭條區。沿湖各州寄希望於向西南缺水區出售談水,實現經濟再興。(約翰·奈斯比特,1988)。
(3)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資源有多種用途。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自然資源的用途在發展。以河流資源為例,首先出現泄洪、排水、補給地下水功能,接著出現捕魚功能。農業社會出現灌溉、運輸功能。工業社會出現發電功能。近來,調節小氣候、凈化大氣、水質等環境功能,娛樂、陶冶情操、景觀等休憩功能、防災避難功能等方面在上升。此外,某些河流有地域分界功能。
多用性決定了綜合開發、優化開發,這是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方向。
自然資源的空間流通形式有三個類型,決定不同的自然資源空間再分配的可能性和形式。
1)可移動的自然資源,如徑流。人類可以開掘運河、渠道,把徑流引到需要的地方。如南水北調,前提就是徑流的可移動性。
2)製成品可移動的自然資源,如礦石、木材等。這類資源可以加工成不同程度的半成品和成品輸向資源短缺的地區。
3)不可移動的自然資源,如土地。不可移動資源相互間有固定的空間關係。土地資源的不可移動性決定固定在土地上的房屋、道路、橋樑、港口等資產的不可移動性。國外把土地以及固定在土地上的資產稱為不動產。“跑了和尚跑不了廟”講的是人的可移動性和廟宇的不可移動性。
自然資源空間分佈的不平衡和空間運動上的差異,增添了利用自然資源的複雜性。
(5)發生上的差異性。每類自然資源都按特定的方式發生、變化。從發生角度,可以把自然資源分成三類。
1)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如太陽能、風、海潮、徑流等,周期性連續出現。
2)可更新的自然資源,包括動物資源和植物資源,是有生命的機體。更新取決於自身的繁殖能力和外界的環境。人類應當引導它們向有利於社會的方向更新,以便永續利用。保存種源是保護可更新自然資源的基礎。
3)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如礦物燃料、金屬礦、非金屬礦等。這類資源的形成周期長,總量有限,消耗一部分,減少一部分。應該杜絕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和破壞。
自然資源的社會屬性
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可以證明自然資源的社會屬性。
(1)對自然資源的認識、評價、利用有社會性。人類和科學技術水平是自然環境轉化自然資源的橋樑。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人類利用啟然資源的範圍和深度不斷擴大。過去排除在資源以外的自然環境要素,一旦有了利用和開採的手段,便逐步轉化為有用的自然資源。
(2)自然資源中,有人類的附加勞動。戰國時代,菊花只有黃色一種,又稱黃花。古詩詞中黃花表示菊花,“人比黃花瘦”,比喻人比瑟瑟秋風中的菊花還消瘦。現在菊花有三千多個品種,紅、黃、藍、白、墨、綠俱全,不能再用黃花代表菊花了。這是人類長期培育的結果。今天,人們在一塊土地上耕耘或建設,很難區分土地的哪些特性是史前遺留下來的,哪些是人類附加的勞動結晶。有一點可以肯定,洪荒時代的土地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深埋在地下的礦產資源,山區的原始森林,從直觀上看不到人類的附加勞動。然而,人們為了發現它,保護它,付出了勞動,甚至生命。因此,礦產資源和原始森林含有人類間接的附加勞動。勘探石油的費用每每比開採石油的費用還高。
按照馬克思的說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附加勞動是“合併到土地中”了,與自然資源渾然一體了”。(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727頁,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二版。)自然資源上附加的人類勞動是千百年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晶,是自然資源中的社會因素。
(3)自然資源和勞動一起構成國民財富的源泉。自然資源是生產力的組成部分。
國民財富是反映一國經濟水平的指標之一。20年代初,美國有國民財富3000億美元,其中,農村土地522億美元,城市土地400億美元,合計佔全美國民財富30%以上。1980年日本有國民財富2531萬億日元,其中,土地資源佔25.3%,森林資源佔1.1%。我國對自然資源缺乏系統估價。我國曾一度否定自然資源的價值和價格,沒有國民財富指標。怎樣估價我國的國民財富,不但是對我國陸地和海域自然資源估價問題,也是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辛勤勞動的估價問題。
自然直接和間接構成生產力耍素的組成部分。生產力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者;第二部分是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還包括耕地、生產建築物、道路、運河、倉庫等;第三部分是勞動對象,包括自然界直接提供的森林、礦藏,以及經過加工的原材料,如棉紗、鋼材等。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直接或間接來自自然界。以冶金工業為例,在其他條件相同時,金屬礦的品位對勞動生產率、成本有決定性影響。目前,鐵礦品位高低相差一倍以上。貧礦采出后要選礦。選出的人造富礦成本比直接開採的富礦高四至五倍。銅礦品位相差更大,最富的含銅10%,貧的只含0.5%。
眾所周知,國民財富、生產力是經濟學的概念。在這些經濟學概念中蘊涵著自然的因素,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自然資源的綜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