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智遠

翁智遠

翁智遠(1922~2009),我國固體力學和結構工程著名專家學者、中國力學學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理事會理事、上海市力學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理事、上海市第七、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濟大學前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結構力學、彈塑性力學、板殼力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以防護工程和核反應堆工程為背景的厚殼動力學、衝擊載荷下的動力響應和局部效應、土和結構的動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面均有重要貢獻。

簡歷


1922年3月15日 生於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城廂。
1945—1950年 同濟大學工學院土木系學習,1950年畢業,獲工學士學位。
1950—1954年 同濟大學工學院土木系助教。
1954-1962年 同濟大學結構系、數理力學系講師,數理力學系副主任(1958年始)。
1962—1978年 同濟大學數理力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1966年止)。
1978—1990年 先後任同濟大學結構理論研究所副教授、教授,研究所所長,同濟大學副校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第二、第三屆理事會理事(1990年止);上海市力學學會第一、第二、第三屆理事會理事(1984年止)。
1986年 國際反應堆結構力學學會會員。
1990年 中國力學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

人物生平


翁智遠,原名翁祥臣,1922年3月15日出生在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城廂的一個貧窮的菜農家庭。文盲的母親,斗大的字識不得幾個的父親,加上翁智遠兄弟4人,姐妹5人共11口,只靠租地種菜過日子,生活十分艱難。翁智遠的父母很想讓讀書用功的翁智遠能多上幾年學,有更高的文化程度,但還是在他小學畢業時,父母實在無法支持下去,只好輟學。
1939年夏天,翁智遠為逃避抓壯丁,離家出走,進二十三兵工廠作小工。因為他有文化,一年後調庶務科當記帳員。在二十三兵工廠當工人的三年裡,他開始受到愛國進步力量的影響,初步懂得了強國富民的道理,這進一步激勵了翁智遠奮發讀書的決心。他白天做工,晚上上工人夜校或者自學,不論盛夏的酷熱還是臘月的嚴寒,從不間斷。他用兩年的業餘時間,修完全部初中課程。他善於支配時間和刻苦自學的習慣,就是在這個時候養成的。
貧苦的生活和求進取的願望,促使翁智遠在1942年秋以同等學力考入重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中等專科)土木科學習。他立志好好讀書,以便將來能像杜甫所希望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入學時,這個班共有30多人,經過三年畢業時,只剩下10多人了。而翁智遠和後來的同事夏正行,始終是班上成績名列前兩名的夥伴。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翁智遠也從重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畢業。就在這年夏天,他考入當時遷在四川南溪縣辦學的同濟大學工學院土木系,先入預科讀德語。1946年,同濟大學結束了流亡辦學的艱苦歷程,遷回上海,翁智遠也正式進入土木系深造。但是,“劫收”大員的掠奪、外國大兵的橫行、豪富的燈紅酒綠、窮人的暴屍街頭,都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在共產黨地下黨的影響和帶動下,他成為班級中的學生運動領導者之一,站在“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鬥爭的前列,並被發展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在社會工作十分繁忙和鬥爭十分尖銳的情況下,他沒有忘記初衷,為強國富民而努力讀書。大學五年,他沒有回過一次家鄉,而是約好三四個同窗在假期里組織學習討論會。討論會指定一門重要課程,每人分工精讀一些章節,然後進行講解,最後展開熱烈的爭論。因此,他大學的學習成績仍然是優秀的,受到著名的學者李國豪劉先志、翟立林等老師的稱讚和同學的信任。
翁智遠於1950年大學畢業,並留校擔任工學院土木繫結構力學助教。這時,他曾有機會去蘇聯進修和去哈爾濱工業大學向蘇聯派來的專家學習,但他謙讓並推薦別的人去參加,而自己卻全身心地投入到繁重的教學工作中去。他參加翻譯了蘇聯И.M.拉賓諾維奇(PaБинович)教授的《桿件體系結構力學》。一年後他獨立開課。1954年,翁智遠被評聘為講師。1958年任數理力學系副主任,他開始研究彈性力學、塑性力學和板殼力學。並很快為學生正式開課。從1960至1988年,他先後參加編寫了《彈塑性力學》、《彈塑性理論》(板殼力學部分,同徐次達合寫)、《彈性薄殼理論》(同王遠功合編)、《結構振動理論》。1962年,翁智遠被評為副教授,1980年被評聘為教授,擔任結構理論研究所所長;同濟大學副校長。在繁重的校務領導工作的同時,他仍堅持教學和科研活動。在1991年,他出版了《結構振動理論》一書,此書被學校向教委推薦為優秀科技專著。
翁智遠對彈塑性力學、板殼力學有了豐富的理論積累以後,從70年代初期起,開始結合重大工程進行新的理論探索,尤其是在核反應堆結構力學方面的開拓研究。
80年代起,翁智遠對彈塑性理論和板殼力學的研究,開始從靜力轉向動力,從一般的薄壁結構轉向厚壁結構(厚板、厚殼或兩者的組合),進而研究結構與連續介質(土壤、水)動力相互作用。他的研究始終堅持以同國計民生關係重大的工程為背景,如核工程、防護工程、生命線工程。這期間,翁智遠主持了“預應力混凝土安全殼在外部荷載下安全性分析”、“安全殼抗震分析及結構與地基相互作用”兩個國家科委的七五攻關項目,以及秦山核電廠安全殼的極限承載能力分析與實驗等項目。由他提出的立項課題“結構與連續介質的共同作用”,先後於1984年、1988年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目前,這些項目均已通過鑒定。他組織領導的課題《衝擊波作用下土中淺埋彈性厚板的動力響應》獲同濟大學1984年科技成果二等獎,《面結構的動力分析與研究》獲國家教委1991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翁智遠樸實無華,只知默默耕耘。因為他長期兼任行政領導工作,對各種表彰的榮譽,他總是謙讓。1984年,因年齡原因他從副校長崗位上退下來以後,由於教學、科研工作成績顯著,結構理論研究所里的教師推薦獎勵他一級工資,他無權作決定,才接受了。正是他的這種品德,曾由學校提名先後選舉他為上海市第七屆、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任代表期間,他深入群眾,出色地做好人民代表的工作。
國內反應堆結構力學研究的開拓者
70年代初,我國開始了建設核電站的研究工作。其中,保證核電站的結構安全,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翁智遠早年已開始大量研究板殼力學,1972年,他正式結合秦山核電站建設開展核反應堆安全殼的力學研究。他研究的是在反應堆安全殼上開設備孔,如何保證開孔部分仍具有安全殼整體性的安全度。翁智遠經過了幾年時間工作,對安全殼的孔洞的應力分佈作了多種假設、比較、分析,進行了繁雜的理論計算,並用實驗作了驗證,找到了孔洞應力集中的分佈規律以及補強的辦法,完全可以作到和整體反應堆殼體等強度。1978年,他的研究成果《圓柱殼開孔補強的應力分析和試驗研究》及其理論文章《內壓作用下圓柱直交管叉中的應力狀態分析》分別通過鑒定和在刊物上發表。後者作為我國首次召開的核反應堆結構力學會議上的論文,受到力學界權威人士張維錢令希的高度評價,在我國尚未同國際核反應堆結構力學學會建立聯繫的情況下,他們建議將此篇論文向外推薦。由於這項成果具有開創性,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80年代開始,翁智遠在核反應堆結構力學上的研究又轉向新的高度。這一階段,他單獨或與他的同事們一起共發表了40餘篇論文,其中發表在1985年《固體力學學報》第一期的《任意形狀彈性厚殼的運動方程》尤為突出。這是翁智遠對眾多的殼體理論進行研究和在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採用了一種全新的理論方法對殼體理論作出了統一和概括,能包括薄殼理論和各種幾何形狀的殼體理論,具有明顯的創造性,這項成果在1985年國際反應堆結構力學學會上作了報告,被國際同行認為是厚壁動力學理論的創新和貢獻,被《國際工程索引》引用。1986年,他被吸收為國際反應堆結構力學學會會員。
1989年8月,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第十屆國際反應堆結構力學會議上,由翁智遠宣讀的《用解析與邊界元相結合法解地下豎井的三維動響應》論文,又標誌著他在結構動力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成就。他和博士生倪海鷹一起在論文中共同解決了四個難點:一是動邊界,即殼體受力的邊界條件隨時間變化而變化。他採用了新的計算方法解決了只用解析方法很難解決的難題;二是從三維空間去解決和分析殼體的力學問題,而不是用平面體系去分析;三是充分考慮到殼體和周圍的介質(土壤)的動力相互作用;四是其理論方法採用了解析法和邊界元法相結合的新方法。他們的這項研究還用實驗作了驗證,實驗結果和應用論文理論對實驗所作的計算是完全一致的。他的論文受到好評,認為論文在理論上有創新,對實際工程有很大應用價值。就是在這一屆學術報告會上,翁智遠被吸收為第十屆國際反應堆結構力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並被推舉為其所屬的一個分組討論會副主席。1991年8月,又被推薦為委員會所屬兩個分組討論會副主席和一個專題討論會的組織者之一。
翁智遠擬朝著結構動力學研究的新目標前進,一是研究衝擊結構力學,另一是研究振動控制和基礎隔震。他和有關同志一起進一步研究如何落實,並充滿信心地要在有生之年作出更多貢獻。
努力探索人才培養和辦學的規律
翁智遠從事結構力學、彈性理論和板殼力學本科教育整整30年。他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育,認為這同理論聯繫實際並不相悖,相反地只有紮實地把數學、物理的基本的東西掌握住了,理論聯繫實際才成為有源之水,因為前人積累的知識,同樣也是來之於實踐,上升到理論並受過實踐檢驗的。翁智遠對待教學工作十分認真,在講授有關力學課時,反覆地把結構的內力與變形狀態分析透徹。他把作業批改、個別答疑、平時測驗等環節視為檢驗教學效果和學生理解程度的重要渠道,從中發現學生遇到的難點、疑點,然後收集起來,有針對性地集中進行再講解,讓學生加深理解。
翁智遠強調研究生的培養是導師與學生的共同勞動,並在教學過程中歸結為4個重要環節加以體現:第一個環節是擬定和落實教學計劃。翁智遠往往先提出初步方案,徵求研究生的意見,開展討論。只要不削弱研究生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進一步深化,他都可以根據研究生的特點,作適當修改。他認為確定選題是師生統一認識的過程;第二個環節是組織開題報告。不論是導師向學生建議研究論文的選題,還是學生自選題目徵求導師意見,他和學生都要互相討論,並指導學生對選題進行論證。最後,翁智遠邀請同行專家參加開題報告會,由學生作報告並答辯,專家作出評價;第三個環節是指導研究生對論文題目的研究。經過開題報告會,學生對自己所選論文已有了明確的方向,但在計算和論證的研究過程中,翁智遠都要和研究生討論,並加以引導,防止把研究方向劃得過細、過窄,或者豁得過寬;第四個環節是促進論文發表。論文通過答辯后,他絕不讓學生鬆口氣,而是要學生進一步充實、提高、完善,甚至作一些必要的補充計算和實驗。最後,翁智遠認真修改論文,並向公開發行的刊物推薦。1978年以來,他培養畢業的18名研究生,畢業前後已有近30篇論文正式發表。
1978年,翁智遠出任同濟大學副校長,積極協助李國豪校長實現他提出的“向恢復德語教學轉變,向理工多科性轉變”的目標,改變了同濟大學專業設置單一的狀況,在保持土木、建築學科的優勢的同時,機械、電子、計算機、應用理科在原有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奠定了同濟大學向理工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的基礎,也使同濟大學成為重點吸收德國先進技術的基地之一。在實現這“兩個轉變”過程中,翁智遠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在由他分管的科研工作中,翁智遠積極貫徹重點大學教學、科研並重的方針,使學校的專職科研編製增加近一倍,建立了以18名造詣深的專家作為學科帶頭人,以老中青合理匹配的科研梯隊,形成了學科的攻堅力量,促進了科研工作有了較大的發展。他還分管師資工作,成立了師資培養領導小組,自己擔任組長。按照培養既能從事教學,又能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骨幹教師的要求,制定學校的師資培養長遠規劃。他經常組織師生討論與檢查近期計劃落實情況,改變了以往學校對此項極為重要的工作的自流狀況。這對同濟大學師資隊伍的建設起了重要作用。對科學研究的方向,他從工科大學實際出發,提出了“以任務帶學科”的觀點,即科學研究任務應該有重大的工業或工程為背景,努力解決國家重點工業和工程中的難題,再從實踐總結提高,上升為理論。翁智遠不僅口頭號召,而且帶頭實踐,從70年代至今他所發表的50多篇論文,就是以10多項重要的建設工程作為研究背景的。這些成果大都在實際中得到應用和檢驗。
寫書育人 為教育事業獻身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翁智遠的社會工作有增無減。1958年當他還是講師的時候,已同時兼任了數理力學系副主任、黨總支副書記。1978年以後,翁智遠主要從事科學研究的時候,本科教學任務雖然減少了,可培養研究生的任務又加重了,同時又先後兼任了科研處長、結構理論研究所所長、副校長的職務。翁智遠知道,在高等學校擔任領導工作,只有身先士卒,把教學和科研工作做好,才能增加領導工作的發言權和威信,不能只當空頭領導。從他上大學開始就“不分日夜,沒有星期天,沒有寒暑假”,這已成為他的生活主調,習慣了。上班時,他抓緊處理行政事務,處理完了就鑽到書堆里和實驗室中去。夜晚,不超過12點,他的工作室的燈總是亮著的。翁智遠對星期日特別珍惜,因為時間完整,對思索教學和科研中的難題最有效果。如果在星期天有自己的親戚來訪,他常常會毫不客氣地和親戚打個招呼,然後對夫人馮蘭馨說:“親戚交給你了。”自己就躲到學校里看書去了。
由於工作的過分勞累,1963年,翁智遠病倒了,經檢查患了肝炎,只好在家中靜養。對他來說,這是意外的不幸,又給了他意外的機會。在家裡,他並沒有閑住。翁智遠正是利用了這休養的3個多月時間,同徐次達一起,共同完成了30多萬字的《彈塑性理論》(板殼力學部分)教材的編寫工作。
每次出差,翁智遠總要帶上閱讀的業務書。1964年,他出差大連,第一次乘海船,他並沒有被大海景色迷住,抽空看起了《科技德語》。途中,船遇到風浪,同行的夥伴都躺倒了,他卻仍然手不釋卷。
翁智遠常常對研究生說,一個有事業心的,就要象魯迅一樣,把喝茶的功夫都用來讀書學習。這也正是他長期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中忘我工作、辛勤耕耘的寫照。
(作者:林章豪)

主要論著


1 翁智遠,陳學潮,江乃雄.內壓作用下圓柱直交管叉中的應力狀態分析.同濟大學學報,1978(1).
2 翁智遠,陳學潮,曾德順.彈性厚板的振動.上海力學,1981(2).
3 翁智遠,陳學潮,曾德順.彈塑性厚板的動力響應.上海力學,1982(3).
4 翁智遠,王遠功,曾德順.任意形狀彈性厚殼的運動方程.固體力學學報,1985(1).
5 翁智遠,王遠功,曾德順.彈性圓柱殼的振動.同濟大學學報,1985.
6 Weng Zhiyuan,Huang Xiaogang.The dynamic response of doubly-curved shallow shell subjected to shock waves.Transaction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ong Shock and its Effecte,Beijing:1986.
7 Weng Zhiyuan,Wang Yuangong,Zeng Deshun.Vibration of elastic thick cylindrical shells.Transac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iRT-9,Switzerland:1987.
8 翁智遠.結構振動理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
9 Weng Zhiyuan,Xu Bangwei.Some Current studies on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circular cylindrical shell in ela stic medium.Acta Me-chanical Solida Sinica,1989,2(1).
10 Weng Zhiyuan,Xie Ning.Seismi?response analysis for a containmet of nuclear power plant in conSideration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Transactions of Int.COnference On SMiRT,Tokyo:1991.
(轉自《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