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性選擇
適應性選擇
適應性選擇指自然界中的生物為了生存和競爭在逐漸變化的生存環境中適應並生存,這種由外界環境變化未帶來的物種的變化成為生物的適應性選擇。
自然界中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從而能產生大量的後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是有限的,生物為了獲取食物和空間,要進行生存鬥爭.在生存鬥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鬥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鬥爭中失敗而死亡,這就是說,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境的;自然選擇過程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連續的過程,由於生存鬥爭不斷地進行,因而自然選擇也是不斷地進行,通過一代代的生存環境的選擇作用,物種變異被定向地向著一個方向積累,於是性狀逐漸和原來的祖先不同了,這樣,新的物種就形成了,由於生物所在的環境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經過自然選擇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樣性。因此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就形成了這樣的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之所以會產生適應性選擇,無外乎幾點原因導致的生物生存環境的變化,主要有外部因素、地球內部因素和人為因素三點。
太陽輻射;
(1)板塊運動造成的系列變化:海陸分佈變化、山地和高原的隆起、火山活動(降溫作用→“陽傘效應”);
(2)地球內部物質分佈導致的地極漂移。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地球系統的狀態和功能的改變,在工業化以來的200多年裡急劇加速,在幾十至幾百年的時間尺度上,人類活動對全球變化的影響與全球變化對人類的影響均極為顯著,人類生態系統過程已成為全球變化過程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而人類生態系統、土地覆蓋變化、污染物排放影響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地球表層系統組成→自然系統功能失調和變化,並通過累積性變化或系統性變化導致全球環境變化。(如全球最高溫記錄不斷打破)
由於各種基因的變異,使同一個族群中,不同個體的生存方式和繁殖方式有所不同。當環境發生改變,便會產生天擇作用。之所以稱為天擇,是因為這種選擇並非如基因漂變或基因突變一樣隨機,當環境改變發生時,將只有某些帶有特定特徵的群體能夠通過這些考驗。天擇有一些特例,如被視為與天擇擁有相等地位的選擇方式,其中包括性擇、人擇等等。
性擇指某個體比其它個體擁有較高的繁殖機會,因此它們的基因會被保留,使後代繼續保有相同的優勢。人擇指人類為了本身的生存或是喜好而對不同的基因變異進行篩選,通常發生在農業、畜牧業或是寵物的育種上。此外,優生學則是人類對人類所進行的篩選行為。不過人類事實上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擇與並天擇沒有質的分別。
這些特殊的選擇機制,導致生物產生的適應環境的有益特徵,並非會在演化過程中一定出現或是被保留。代表性生物有隻能吃尼龍的尼龍菌,再如,擁有更多的手指對人類的生活可能會更加方便,但是這種方便幾乎不會增加任何繁殖機會。
自然選擇能使有利於生存與繁殖的遺傳性狀變得更為普遍,並使有害的性狀變得更稀有。這是因為帶有較有利性狀的個體,能將相同的性狀轉移到更多的後代。經過了許多世代之後,性狀產生了連續、微小且隨機的變化,自然選擇則挑出了最適合所處環境的變異,使適應得以發生。遺傳漂變使性狀在種群中所佔比例產生的一些隨機變化,來自一些使個體能夠成功繁殖的偶然因素。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本是現代生物學的口號,不知不覺地,已成為社會的口號。短短八個字,道出了生命進化的本質,更道出了冰冷的殘酷事實。這個世界就是一個角斗場,每天都有落幕和開始的角色,想要生存,無論是剛性的還是柔性的力量,總之得拿出點本事來。
發生洪水時,螞蟻會抱成一大團,雖然洪水的浪花使得外面的螞蟻不斷沖入水中,但是最終到岸的依舊是大多數。外面的螞蟻換來內圈螞蟻的生存。這也就是為什麼強大的恐龍沒有適應環境的劇烈變化,早已滅絕,而小如沙粒的螞蟻則順應了地球億萬年來的巨變,成為地球上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生物。螞蟻能夠這樣旺盛地生存發展主要是因為其能根據生存環境進行適應性進化。
所有物種在演變過程中只有兩個選擇,生存或者淘汰。螞蟻自知身單力薄,無法改變環境,於是,順應環境改變自己,同時科學的進化組織,以組織的協同力量來對抗環境。因此,螞蟻不但沒有被億萬年來環境的無數次突變所打倒,反倒越發的興盛,它們是一群懂得自我進化與促進組織進化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