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古城
四川省旅遊景點
松潘古城分內、外兩城,內城平面跨崇山,依山順勢略呈三角形,東部崇山之下河谷部份為長方形,外城毗鄰內城南面的河谷下壩,有城門與內城相通,平面為長方形。城牆總長6.2公里,用本地燒制的青磚砌成牆身,內土石而成,高12.5米,厚12餘米,以糯米、石灰、桐油熬制的灰漿粕連勾縫,堅固如銅牆鐵壁。
各城門僅以大塊規則的長方條石券拱而成。松潘古城規模宏偉,氣勢非凡,其城牆的長度、高度、厚度、浮雕石刻的精美在民族地區是首屈一指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朝時,吐蕃首領松贊干布派使者前往長安求婚。使者路過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贊干布大怒,親率大兵二十萬人入侵,唐都督韓咸戰敗,唐太宗命吏部尚書統軍抵達松州,經川主寺一役,唐軍大勝。松贊干布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黃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曉以大義,將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傳為千古佳話。
進入松潘縣城,方圓十里的城門、城牆高大古老,保存完好。
據《松潘縣誌》記載,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平羌將軍丁玉在平定威、茂士官董貼里叛亂軍,揮師北進,進駐松州之後,上書皇帝朱元璋,建議在松州設置軍衛。
松州設衛時,丁玉調寧州衛高顯來權負責築城事宜,在西緣山麓,東傍江岸以上築牆,歷時五年,築成一段城牆。古牆磚長50厘米、寬25厘米、厚12.5厘米,所用灰漿系用糯米、石灰、桐油熬制而成,每塊青磚重達30公斤,砌成十多米高,6200多米長的城牆,工程艱巨。在松潘的“窯溝”、“窯壩”山上,遺留有為築城燒制青磚而造的古窖遺跡。
松潘古城
松潘古城有門七道:東曰“覲陽”、南叫“延熏”、西號“威遠”、北作“鎮羌”,西南山麓者稱“小西門”,外城兩門,東西向稱“臨江”、南北向稱“阜清”。各城門以大塊平行六面之條石拱圈,使頂部呈半圓形,門基大石上鏤有各種雕圖案,別具匠心,耐人尋味。臨江門旁石壁上,鐫刻著崇禎十六年(1643年)關於減免苛賦的布告。
古城牆門堡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松州衛和潘州衛合併為松潘衛時。門洞厚十五丈,造工堅實,經數百年風雨而不蝕不壞。登上城牆可飽覽周圍的雄壯景色。
松潘城內,小橋流水,景觀獨特,一條湍急而清澈的河流從松潘古城的東端穿過環城路向西流,在經過中央大街后,轉往南流,從南城門左側流出松潘古城,使得整個松潘古城頓時活潑生動起來。尤其河兩岸的人家,依著河岸在河面上架起古意盎然的竹樓,欣賞遠山近水,非常寫意。
松潘是一處重要的歷史紀念地。清咸豐年間,稅賦沉重,由此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藏、羌人民反清大起義。起義歷時六年,領導這次起義的領袖是松潘羌族女英雄額能作。起義軍曾攻下九關六堡,佔領松潘古城(今松潘縣城)兩年,多次擊敗清軍圍攻,消滅清軍數千人。
松潘還是重要的革命歷史紀念地。中共中央在長征途中召開過5次重要會議,其中有兩次(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在松潘境內召開。為紀念紅軍長征的偉大壯舉,弘揚長征精神,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確定在松潘川主寺鎮修建紅軍長征紀念碑園。紅軍長征紀念主碑已高高聳立在川主寺鎮元寶山頂,背靠雪山、森林,面向草地,主碑高41.3米,頂端的紅軍戰士銅像14.8米,銅像一手握鮮花,一手拿槍,雙臂高舉成“V”字形,象徵長征的偉大勝利。碑體用450塊銅合金貼面,呈三角形,象徵著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北上抗日,無堅不摧的雄奇勝利。碑座由漢白玉環線貼面,碑座周圍鋪墊綠色草坪,寓意為“雪山草地樹豐碑”。園內建立起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現代藝術群雕,通過刻畫藝術形象,展示紅軍長征的艱苦歷程。群雕長72米,寬8米,最高點12.5米,用1160立方米、1440塊紅色花崗岩精雕細刻組合而成,寓光榮的革命歷史和現代藝術的魅力於一體,規模雄偉,氣勢磅礴,撼人心魄。
松潘古城
松潘古城牆始建於明朝,當時所用的青磚長50厘米、厚12厘米,每塊磚重達30公斤,所用的灰漿由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因此城牆異常堅固。城牆高10米、寬30米、長6200米,是中國苜屈一指的古城牆遺址。位於城東、城南、城北的三座城門頂部均呈半月形,門基大石上鏤刻著各種別具匠心的浮雕,古色古香,至今保留著遠古的韻味。
自古以來,松潘都是兵家必爭之邊陲重鎮。如今,岷江河谷、涪江河谷沿岸大量的關隘、兵屯、靖墩和烽燧(烽火台)等古戰場遺跡仍然隨處可見。
通遠橋是一座伸臂式木廊橋,吞大洪水潮漲時節,橋葉杏花吐蕊、水磨旋轉,上下沙洲百鳥爭鳴,構成一幅寧靜而繁榮的鄉村圖
成都茶店子客運站有班車直達松潘縣客運站,車費約11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