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丹陽鎮的結果 展開

丹陽鎮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轄鎮

丹陽位於縣境北部連江、羅源兩縣交界處。介於北緯26°18'—26°26',東經119°26'—119°31'之間。東部緊倚海拔1016米的鼓樓山脈,西部縱列1028米的缺鼻峰巒,南北為兩峰之間狹長的低丘和河谷平原。

丹陽曆來是福州北上閩東和浙江的交通要道和屯兵之地。鎮址丹陽,海拔80米,距縣城18公里,離福州56公里。轄1個居委會、17個行政村,62個自然村,204個村(居)民小組。

1984年6月撤社建鄉,同年11月改為鎮建制至今,行政區劃穩定。全鎮62個自然村展佈於104國道兩側,設18個村(居)民委員會,204個村(居)民小組,有丹陽居委會和坂頂、旺庄、坑口、溪尾、山邊、文朱、新洋、東平、松嶺、東山、花園、虎山、朱山、山兜、上周、桂林、丹陽17個村委會。

2017年,丹陽鎮行政區域面積10909公頃,常住人口27067人。

境內青山環繞,溪流網布,氣候溫和,雨水充沛,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草場廣闊,花崗石、葉臘石展布全境,色質俱佳。

歷史沿革


宋至清代屬名聞鄉安義里、中鵠里和進賢里(清改賢義里)。民國初為第五區。1958年成立紅專公社,1961年更名丹陽公社,1984年6月改鄉,同年11月改鎮。1997年,面積132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丹陽、坂頂、旺庄、坑口、溪尾、山邊、文朱、新洋、東平、松嶺、東山、花園、虎山、朱山、山兜、上周、桂林17個村委會和丹陽居委會。

自然資源


氣候溫和,雨水充沛,資源豐富,花崗石展布全境,色質俱佳。104國道有17公里貫通全境南北,東西兩側有丹小和飛馬縣道,交通便捷,歷來是縣內主要農業區和糧食、木材、禽畜等商品集散地。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后,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取得了明顯的效益。1995年全鎮17378畝耕地、13萬畝山林、1.5萬畝草場。建有萬畝蔬菜和5500畝茶果基地。糧食總產13900噸,蔬菜產量11435噸,肉類產量2470噸,水果產量2061噸,農業總產值達11436萬元。鄉鎮企業744家,總產值9696萬元。社會總產值1.86億元。出口商品交貨總值1611萬元。鎮財政收入13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15元。
丹陽為閩浙通街,104國道和瀋海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南北並設有互通口,飛(石)馬(鼻)、丹(陽)小(滄)等縣道橫列東西兩側,陸路交通便捷,商貿活躍,是縣內重要農業區和糧食、木材、禽畜集散地。1991年後,丹陽鎮利用區位和資源優勢,用活扶貧政策,提出“農業穩鎮、商貿興鎮、企業強鎮”的戰略構想,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減輕農民負擔,相繼投入2290萬元搞農田基本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引進水稻新品種,全鎮良種覆蓋率95%,優質率65%0同時優化農業結構,鼓勵適度規模經營,各村共發展林果場1093公頃,培育香菇200萬袋、蘑菇400萬平方尺,建立蔬菜、馬鈴薯、西瓜、席草基地計533.3公頃。創設農機、獸醫服務中心和植物醫院等,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1995年後,相繼引進怡麗農牧開發有限公司、丹鳳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台灣櫻桃實業有限公司、亞細亞(連江)水產養殖公司、丹碧生物工程基地、香港信升魚種養殖場等規模企業,使農業綜合開發水平躍上新台階,2001年列入國家六項農業綜合開發項目。200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5985萬元,比1990年2495萬元增長4.4倍。
丹陽工業基礎薄弱,鄉鎮企業規模很小,1990年工業產值才505萬元。1991年後通過引進、嫁接、改造、提高,逐步壯大規模,1995年工業產值達3410萬元。1996年後,充分利用花崗石、葉臘石資源,創辦彤輝石材有限公司,投資450萬元,年產石板材60萬立方米,全鎮石板材廠10家,產值超過5000萬元。1999年10月經福州市政府批准設丹陽民營經濟開發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相繼引進鴻耀石材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業落地,推動鄉鎮企業整合升級。尤其石材加工業已初具規模,年創產值超1億元。2005年,丹陽鄉鎮企業有960家,從業人員4835人,總產值47510萬元,比1990年1074萬元增長43倍。其中工業產值15985萬元,比1990年增長30倍。
在一、二產業的帶動下,交通、商貿、服務等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該鎮利用交通便捷優勢,發展客貨運輸,建成縣內鄉鎮最大的停車場,佔地1.1公頃,沿國道、縣道公路幹線,相繼創辦環球加油站、倉儲貨棧、小商品和農產品市場,大力發展旅遊、餐飲等配套服務行業,年收入達1億元左右,成為縣內4個商貿旺鎮之一,不僅農民增加收入,而且全鎮經濟實力亦大有增加。2005年鎮財政收入達257萬元,比1990年65萬元,增長近3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390元,比1990年698元增長5.3倍。

鎮村建設


丹陽為山區集鎮,又是革命老區,村落分散,過去基礎設施較差。1991年後,各級政府加大支持“三農”力度,多渠道融資2986萬元,實現村村道路、電網、自來水、電信、電視“五通”,鎮容村貌普遍改觀。1990年丹陽鎮區面積僅35公頃,一條舊街長僅300米,寬不足6米。1991年作為縣集鎮建設試點,進行全面規劃,實施規劃、設計、審批、施工“四個統一”,分三期把舊街改造和新區建設結合起來,至1995年,第一期投入1200萬元,共建商住房1.5萬平方米。1996年被省政府列為“城鎮建設示範試點鎮”,1998年被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評為“福州市文明村鎮”,同時利用104國道拓寬機會,加大投入、完善集鎮配套設施,至2005年,已完成第二期和第三期部分工程,共投資2.22億元,新建商住房4.5萬平方米,使商業街道達5條共2000米,一般街道寬18-24米,最大的迎歸大街寬48米。鎮區設有110千伏變電站、3000噸自來水廠(供應9個村),程式控制電話用戶4503部。商貿市場、停車場、戚公井公園、街道亮化、鎮區綠化等市政設施逐漸完善。同期實施造福工程,把地處海拔700多米、離鎮17公里的文朱老蘇區,分7期搬遷到丹陽鎮區,現已搬遷250戶1011人(全部搬遷304戶、1219人),總投資1332萬元(其中上級補助199萬元、鎮配套164萬元、自籌969萬元)。現有鎮區面積擴大到112公頃,是原有的3.2倍。

社會事業


隨著經濟實力增強,社會事業投入逐漸增加。1991-2005年,相繼投入1063萬元資金,新建三中和中心小學教學樓、學生公寓共13734平方米,添置電腦、器材、圖書等教學設備。2000年連江三中恢復招收高中,丹陽中心小學獲“省農村示範小學”、“市文明學校”稱號。2005年丹陽有完中1所,教職員124人,在校中學生2018人(其中高中547人);小學11所,教職員137人,在校小學生1551人。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鎮每萬人初中文化以上有3799人,是1990年的2.26倍。民眾文化素質普遍提高,有力推動農村科技發展。鎮有科技協會,村有科普小組。1997年丹陽成為省級科技示範鎮,同年投資60多萬元建成文化教育中心,創辦文化技術學校,該校被評為福州市示範校。文化教育中心配置音像、遊藝、桌球、乒乓球、棋類、閱覽室等設施,藏書3215冊,報刊雜誌20餘種,成為民眾尤其老年人文體活動重要場所,曾榮獲“省級先進文化站”稱號。丹陽駐軍多,軍民雙擁共建活動十分活躍,軍地節日互訪,扶貧幫困,共創先進,共建萬畝果,共建敬老院,共建文明安全小區,共防事故案件,共治營區內外環境,共過文明村鎮、共育“四有”新人,大大推動了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多次評為省、市、軍民共建標兵單位和雙擁工作模範鎮。
隨著新農村建設推進,環境衛生大為改善,溝渠疏通、廁所改造、飲水安全、垃圾集中處理,地方傳染病得到有效防治和控制。丹陽中心衛生院設施逐步健全,醫療質量不斷提高,1996年被世界衛生組織授予“愛嬰醫院”稱號,1997年被世衛定為“健康促進學校”試點,並評為全省農村基層衛生院圍產保健先進單位。2001年新建門診大樓竣工,使全院總建築面積達3466平方米,成為縣內鄉鎮綜合性一級甲等醫院。2003年與湖北醫學專家聯辦協作醫院,並延聘市級醫師幫扶,擁有衛技人員40多人,共設13個科室,醫療業務輻射周圍5個鄉鎮13萬人口。計劃生育一直保持縣先進行列,受上級政府多次表彰。1998年列入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試點。全鎮計生率和“三結合”幫扶率均達100%,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降到4.76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