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丹陽鎮的結果 展開
- 馬鞍山市博望區轄鎮
- 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轄鎮
-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轄鎮
- 南京市江寧區下轄鎮
丹陽鎮
南京市江寧區下轄鎮
丹陽鎮位於南京市江寧區徠西南端,東西南三面分別與安徽馬鞍山市博望區丹陽鎮接壤。距南京市四十五公里、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十二公里,全鎮面積約六十四平方公里,轄十二個村委會,一個自然集鎮。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吳(指三國時吳國地域)丹陽有四:一為漢郡,一為吳郡,一為秦縣,一為唐縣。這四個“丹陽”出現在不同的時代的地點,同時又有郡、縣、鎮之分。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0年)推行郡縣制時,曾在今蘇皖邊界與今南京市江寧區境西南設丹陽縣(轄地約在今江寧與溧水,當塗二縣交界處),此謂之“秦縣”。縣治歷沿以後幾個朝代直至隋朝。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縣廢,其地大部分併入溧水縣。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為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此謂“漢郡”。
三國初,孫權以呂范為太守,將丹陽郡從宛陵移至建業(今南京)城東部,史稱“吳郡”。吳嘉禾三年(234年),諸葛恪(203-253年)曾任吳國撫越將軍,丹陽太守。東晉時,謝安之妻兄劉還在京師擔任過丹陽尹(《晉書-劉-傳》)。
有了“漢郡”、“吳郡”后,習慣上把原丹陽縣稱作“小丹陽”。《今縣釋名》記述:“……漢武帝設置丹陽郡,乃於縣稱小丹陽以別之”。今本《辭海》注丹陽為古縣名。“陽”一作“楊”。秦置。治安徽當塗東北小丹陽鎮。因漢以後屬丹陽郡,故又稱此處為“小丹陽”。唐貞觀初併入當塗縣。秦始皇三十七年東巡曾過此至錢塘。那麼,怎樣認識這“楊”和“陽”呢?
《晉書·地理志》將“丹陽”記為“丹楊”。並解釋“楊”,緣於“山多赤柳而名”。但據考,丹陽附近只有喬木山、太平山、雞冠山等,並無丹楊山。而且按照植物生長特性,此一帶山上植物是以綠色為主的,而“赤柳”卻實屬罕見。傳說中的秦始皇東南巡時見山多赤柳,因名丹陽,也僅為傳說而已,是無從稽考的。對此,清代《重修江寧府志》有了指正:“丹陽之縣見《秦始皇本記》,……若因赤柳為丹陽,其言晚出唐修之晉書,寧必信乎?”這種說法是很有見地的。筆者與此意見同。《景定建康志》:“郡國有赭山,其山丹赤。”又引北宋《太平寰宇記》云:“赭山亦名丹山,唐天寶中改為絳岩山,丹陽之義出此。山臨平湖,湖亦以丹陽名。今此山在溧水、句容兩水間。以此證之,則丹陽為山名,山南為陽故曰丹陽。赭山、絳岩山、丹山,皆為赤山之意。”
徠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設刺史部十三州,丹陽郡屬揚州。揚州治所在在秣陵城西西州橋與冶城之間。
南朝謝?《休沐重還丹陽道中》詩中之丹陽,指的古都建康丹陽郡(時,丹陽郡治所設在建康城內)詩句:“……汀葭稍靡靡,江(tǎn)(初生的蘆荻)復依依。田鵠遠相叫,沙鴇(比雁大的水鳥)爭復飛。”寫南京古城江邊景象。“雲端楚山見,林表吳岫微”。詩中的“楚山”、“吳岫”即指古都建康周圍之群山。“歲華春有酒,初服偃郊扉”中之“郊”即指建康城郊。
南朝陳代高僧曇瑗《游故園》詩:“丹陽松葉少,白水黍苗多。浸淫下客淚,哀怨動民歌。春淫度短葛,秋蒲沒長莎。麋鹿自騰倚,車騎絕經過。蕭條四野望,惆悵將如何?”寫南陳時,建康城內受災人民的苦難和四野的蕭條景象。
而李白詩《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中之丹陽,乃指唐時的丹陽縣,即今蘇皖交界處的小丹陽。“周子橫山隱,開門臨城隅“中所寫之城,即唐丹陽縣之城牆。詩中時作《白詞》“放歌丹陽湖”之句中的丹陽湖,即丹陽附近赭山腳下的丹陽湖。小丹陽地處吳頭楚尾,三面丘陵,一面臨平原圩區。為“江(江寧)當(當塗)鎖鑰”。春秋時,吳、楚常在此引起戰爭。秦時,城初建;漢時,稱此處為”楚地十六城之一”(語出《漢書》)。此地為漢江都王劉敢的食邑,並為其諸侯國之都城。從秦建縣后歷沿至隋而廢。唐武德三年(621年)重置丹陽縣。至唐貞觀元年(627年)廢,縣降為鎮。李白寫此詩時,丹陽實際上已降為鎮了。
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之六):“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台雲水間。千岩峰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有的注書中將此詩中之丹陽註釋成了今鎮江市之丹陽,實為誤解。此詩中之丹陽,實是指吳郡丹陽。三國時的丹陽郡治,即在南京城中。南京城的石頭山、幕府山等和鎮江江邊的北固山、焦山等,同為古吳地的軍事要隘,故李白詩中稱“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台雲水間”。詩中是寫戰船浩浩蕩蕩,順江東下,經過古丹陽郡(建業城)和京口北固山一帶,而今鎮江之丹陽並不在長江邊,更非位於鎮江的上游處。在那裡,哪裡會見到“畫出樓台雲水間。千岩峰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的壯觀景象!
和李白同時代的孫逖(701--740)《丹陽行》詩:“丹陽古都洞庭陰,落日扁舟此路尋。傳是東南舊都處,金陵中斷碧江深。在昔風塵起,京都亂如,雙闕戎虜間,千門戰場里。傳聞一馬化為龍,南渡衣冠亦願從。石頭橫帝里,京口拒戎鋒。青楓林下回天蹕,杜若洲前轉國容。都門不見河陽樹,輦道唯聞建業鍾。……昔年王氣今何在,並向長安就堯日。……唯有空城多白天,春風浩蕩無人見。”詩中所寫,清清楚楚地都是古都金陵的景色和往事。
與李白、孫逖同時代的嚴維(--780年)有《丹陽送韋參軍》詩:“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很清楚地寫明他是在丹陽城的長江邊給友人送行的。而此丹陽當然絕不可能是遠在長江以南數十裡外的今鎮江地區的丹陽小城。
元朝《至正金陵新志》載:“丹陽廢而存丹陽鎮,但鎮江有丹陽縣,故亦呼(江寧)丹陽為小丹陽,鎮江(丹陽)為大丹陽。
元代著名詞人薩都剌《水龍吟?贈友》:“禿鬢西風,短蓬落月,東吳西楚。悵丹陽郭里,相逢較晚……揚子江頭,凍沙寒雨,暮天飛鷺。待明朝酒醒,金山過,瓜洲渡。”
至於後人詩歌中所寫的“丹陽”,如明代中期陳所聞《南仙呂桂枝香-代寄丹陽》曲中有“望仙舟,你為甚雁去丹陽郭,我霜寒白玉樓”等句;明胡奎《丹陽》(“丹陽郭里夜聞簫,無限離情付柳條。卻憶故人千裡外,山青月白思遙遙。”等等,則多為懷古之作品中的古南京城的代稱。
丹陽鎮
丹陽市場繁榮,歷來為周邊十多個鄉鎮農副產品的集散地。以丹陽鎮為核心的蘇皖周邊大市場已初具規模,新型的商業大街和仿古建築交相輝映,各類專業市場異常活躍。“寧陽”小商品市場經營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共有300多個攤位,總投資600萬元。同時,糧油、舊貨、建材、蔬果等市場彼此相鄰,頗具特色。
丹陽工業興起於八十年代,現有大小企業57個,以化工、機械、輕工、冶金、紡織、建材等為主。產品鋁軋制油九五年獲國家科技博覽會銀獎,填補了國內空白;海獅牌巾被、七仙長毛絨玩具、鑄造工業中的體育用品、工藝品等遠銷海內外。
丹陽地區交通便利,103國道穿鎮而過,北有寧─丹線、雲─丹線,西有丹─向線,南有蕪─常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通訊快捷,2000門程式控制電話直通世界各地,行動電話設施齊全。電能充裕,擁有一座3.5萬伏變電所。文化設施完善,光纜有線電視通達各戶,可收看全國25個頻道節目,被評為江蘇省群眾文化先進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