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伯濤

中國著名陶瓷美術大師

畢伯濤,別名黃山樵子,1886年出生於安徽省歙縣,是中國著名的陶瓷美術大師。早年師從波陽畫家張雲山學習紙畫,旅居景德鎮后專攻陶瓷粉彩,擅長翎毛花卉,瓷畫以用筆工細、設色淡雅著稱。

后研習新羅山人一派畫風,作品極富生活氣息且標新立異,神形兼備。畫花鳥善於表現禽鳥瞬間動態與明媚鮮艷的花樹,風格俊逸清新,刻意汲取新羅山人畫風之精髓,融會貫通,使瓷畫別具一格,對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制瓷藝術的昌盛繁榮,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人物關係


人物簡介


畢伯濤,男,(1886年—1961年),名達,字伯濤,號,祖籍安徽省,寄居江西省。祖父在江西饒州府(清時稱鄱陽為饒州)開錢莊,家庭富裕,飽讀詩書,“珠山八友”之一,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早年在鄱陽拜鄱陽畫家張雲山為師,清末秀才,以金石、詩、書、畫稱著於世。1899年,14歲的少年畢伯濤考取清末秀才,至今還保存著當年赴考使用過的考籃及蠟燭。據其謔稱,當年考題之一為“拿破崙何許人也”,他由於缺乏時事常識,竟答成拿刀破竹做個籃子的人。16歲始在鄱陽教私塾,以圖再試。在景德鎮陶瓷繪畫界以金石、詩、書、畫傲視瓷壇,畢伯濤的繪畫藝術來源於清代畫家新羅山人。

榮譽稱號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鎮市民間民俗文化協會、景德鎮市民族民俗文化搶救與保護中心報江西省藝術工作委員會審核,提交中國陶瓷美術榮譽與職稱頒證儀式醞釀,經得近百名中國陶瓷美術高級人才、大師、教授、新聞媒體代表意見,由正式代表舉手錶決,一致同意追憶其為“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人物經歷


清王朝被推翻后,其家道中落,科舉廢止,仕途無望,精神苦悶中又遇早年喪妻,為擺脫苦悶,畢伯濤攜一兒一女,到景德鎮解憂謀生。偌大的景德鎮卻令他無處安身,只好暫棲五龍庵與和尚為伍。此間2年中,他靠為寺廟抄經書、作楹聯、寫匾額兼為索畫居士塗抹丹青糊口。五龍庵住持敬重畢伯濤的人品、畫品,先後推薦他到城中某翰林、局長處作家教,安排其子畢淵明到一瓷業公司學徒畫瓷。在城中任教期間,經人介紹認識了王琦、王大凡並應邀加入“月圓會”,開始從作紙畫轉向畫瓷。為有一個安定的作畫環境,始租下一偏屋後堂,借房東一張八仙桌置於床頭作畫。儘管他所畫翎毛不熱銷導致生活窘迫,卻保持文人清高儒雅之秉性。

專心瓷畫


畢伯濤作品
畢伯濤作品
畢伯濤在與“月圓會”諸君吟詩作畫交往1年後,傳來波陽養父(畢伯濤曾過繼大伯名下)病故的噩耗,啟程回家守孝,長期中斷參與“月圓會”活動,使人誤認為他不是“珠山八友”最早成員。守孝期滿后返回景德鎮,畢伯濤專心畫花瓶、茶盤,仍以翎毛為主,愛畫八哥、鴛鴦、綬帶鳥,亦畫過吳靄生的上等瓷胎。畢伯濤瓷畫著色不多,僅綠、黃、黑三色,追求淡雅畫風,寄託超塵脫俗之情懷,與當時景德鎮瓷畫主流不合,知音寥寥,作品曾在南昌瓷器店麗澤軒銷售,以小件居多,最大件也僅2.4尺。

受聘館員


畢伯濤作品
畢伯濤作品
由於作畫不多,家境貧寒,畢伯濤未續弦再娶,全身心投入對兒子畢淵明的培養。他不僅督促兒子潛心作畫練書法,還十分注重兒子的文化底蘊,有計劃地安排兒子遍讀諸子百家,加強詩詞歌賦的修養,並在篆刻上下功夫。在他的打造下,畢淵明終成景德鎮享有盛名的書畫大家。兒子成才后,他作瓷畫日少,偶爾畫些紙畫陶冶性情。建國初期,他與景德鎮另兩位清末秀才,受聘為江西省文史館第一批館員,撰寫整理前清史料,從此瓷畫輟筆,應邀偶爾為省文史館畫些花鳥紙畫。他在任館員期間,不受禮、不吃請,十分本色,直至1961年去世。

珠山八友


身為文人的畢伯濤,平生研究金石、書畫,造詣頗深,對瓷藝與畫藝相得益彰的“珠山八友”流派的形成,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探索,成為“珠山八友”初創時期的八位成員之一。

成就榮譽


畢伯濤系“珠山八友”三種構成成分之一,即由文化人走向瓷藝畫家。其寄居波陽拜張雲山為師學畫,是在清王朝覆滅走仕途無望后,選擇的又一人生坐標。在張雲山常客居景德鎮彩繪瓷器的影響下,畢伯濤完成了從波陽向景德鎮、從紙畫向瓷畫的雙向轉移。旅居景德鎮之初,畢伯濤潛心學藝,隨著接觸面的不斷擴大,先後結識了王琦、王大凡、汪野亭、汪大滄等景德鎮瓷藝界名流,得以學習探究新羅山人一派畫風,在瓷藝與畫藝上長足進步。尤其是在1928年加入“月圓會”后的20年間,畢伯濤步入了藝術創作的旺盛期,先後創作了《八百千秋圖》《松鼠柿果圖》《菊禽圖》《英雄獨立圖》《古梅雙雀圖》《鳥樂圖》等瓷板畫及紙畫《秋菊茗壺圖》等。
畢伯濤的代表作——《鳥樂圖》粉彩瓷板畫,充分展示了他俊逸清新、立意雋永的畫風。這幅瓷板畫構圖,由八哥和柳條兩部分組成,柳葉飄逸,柳條見功夫;八哥梳理羽毛時的動感躍然紙上,動作把握準確又畫得瀟灑。尤為匠心獨運的是:畫面上的八哥背向觀者,頭卻扭轉回來凝目自視,在輕柔柳枝的襯托下,不僅顯示了畫面的凝視力量,更透析出筆者在清王朝覆滅后,徘徊於時代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的內心矛盾與痛苦,新羅山人畫派的神韻亦隱顯其中。
畢伯濤的詩賦、書法亦見功力。《古梅雙雀圖》題款“古梅愈老愈精神,霜自為餐雪自珍,寒到十分清到骨,始知明月是前身”所表現的人格高潔;《秋菊茗壺圖》題款“茶已熟,菊正開,賞秋人,來未來”所顯現的機趣靈智,均讓人賞心悅目。
畢伯濤從一個落魄文人到瓷畫藝術家,其從藝生涯橫跨了半個世紀。雖然存留傳世的作品不多卻精美,其中不乏與其他七位畫友共同繪製的成堂配套之作,為海內外收藏家所珍愛,各類博物館所器重。新加坡收藏家刻意收藏了他畫的翠鳥和永點菊花等。由於他擅長作詩詞,文才在“八友”中見高,故常與八友研討瓷畫題詩,對“珠山八友”整體文化品位的提高,功績卓著。其藝術成就還表現在為景德鎮的瓷畫薪傳的人才培養上,令新中國制瓷藝術後繼有人。在他培養的一批專業畫師中,被譽為景德鎮陶瓷繪畫界傑出的陶瓷藝術家畢淵明,就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代表。

作品特點


畢伯濤的瓷畫以小件作品為多,小寫意風格,畫面疏簡,布局考究,出筆利落,主次分明。從筆墨特點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一是畫枝幹常用干筆側鋒揮就,與田鶴仙雙勾側鋒畫梅干有很大的區別。出筆粗中有細,粗細合度,枝柯旋衍,蘸墨濃淡,不需再填,筆致嚴謹而灑脫,深濃淺淡相宜,濕潤華滋,形質俱佳。
二是以沒骨法畫花朵,畫面稀疏,隨意中見率氣,點虱之筆輕快凝練,有“落墨即是,出筆便巧”之特點,花葉的點染秀雅而沉穩。通過運筆、用墨、敷色等表現手法,較具體而簡練地描繪花葉的狀貌和特徵,有時葉脈紋理以扒筆剮出,此乃畢氏畫瓷常用之獨特技法。
三是畢氏畫鳥常以小寫意勾染之法,較之程意亭劉雨岑以絲羽法畫鳥更為寫意,也見率真。畢氏用筆概括,鳥的動態特徵見於筆端。模仿品多刻意工細,套用程意亭、劉雨岑畫鳥之法,嚴謹工整有餘而寫意之率氣不足,常常牛唇不對馬嘴。
畢伯濤
畢伯濤
從設色來看,畢氏追求單純、明麗,他的畫面都是以墨為主,色彩為輔,有“素以為絢”的效果。如畢氏畫鳥只是在墨色勾畫的基礎上,淡淡染點色彩而已;而畢氏畫花卉卻又是傅色精研,淡逸清華。模仿品設色平板,多是濃艷過度,“染”的形式多於“寫”的意趣,徒有形式,不得要領。
如畢氏粉彩瓷板畫《雙鳥鳴春》,以小寫意的手法繪陽春三月中的碧桃春燕。桃枝以干筆皴繪,筆法瀟灑縱逸,妙詣獨得,嫩梢向風,伸展有姿。桃花以點彩法繪就,正反俯仰,吐芳爭艷,以濃色點蕊,求阿睹傳神之妙。葉子側鋒撇繪,以扒筆剮出脈紋,細膩生動。春燕相向,呢喃輕語,以墨彩描畫,傳神之處點染赭石,表現得饒有趣味。雖是一副小景瓷板畫,但透出春回大地、春光無限的美妙,表現出畢氏藝術靈動和清純的特性。

題識印款


中氏秀才出身,工詩書,書法俊逸秀挺,豐潤靈活,頗有一代著名書畫家唐寅之筆韻。
常見落款為:“伯濤寫於珠山”、“畢伯濤寫於珠山”、“古歙畢伯濤畫意”、“古歙中伯濤畫並題”、“古歙畢伯濤寫於珠山客次”、“古歙州伯濤畢達寫干珠山客次”等。畢氏題款之“濤”字筆法講究,結體獨特,符號性很強,鑒定者若能洞察其真諦,是為鑒別畢氏作品真偽手段之一。
常見印款為:“伯濤”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