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廟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轄鄉
1、大廟,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的一個地名,是鄉級行政區劃。湖北省竹山縣大廟鄉位於鄂陝交界,地處兩省三縣八鄉鎮結合部,雙邊群眾毗鄰而居,一腳跨兩省,鄉政府距離竹山縣城101公里,距離旬陽縣城77公里,自古就有朝秦暮楚的傳說。全鄉版土面積125平方公里、耕地2.1萬畝,下轄12個行政村、56個村民小組、13個鄉直機關、總戶數3575戶、總人口13660人。
2、大廟,黃河南岸一個古老的村莊,地處靖遠縣北部的興隆鄉境內,位居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之上,背山面河,物產富足,是重要的黃河渡口之一。
大廟
行政代碼:420323202 | 行政級別:鄉 |
長途區號:0719 | 車牌號碼:鄂C |
人口:約1.37萬人 | 人口密度:110人/km |
面積:125km | 郵政編碼:442000 |
身份證前六位:420323 | 隸屬政區:竹山縣 |
大廟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文化淵源流長。秦楚古長城、唐代著名將領吳琦、馬贊兵營遺址、建於清末的張家大院、高家大院、集鎮戲樓等古建築,為人類文明留下了燦爛的藝術瑰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批又一批貧寒子弟勤學苦練,考入了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等高等學府深造,2001年竹山文理科“狀元”均被大廟籍學生雙雙奪冠。1992年,勤勞智慧的人民發明了地膜水稻,這被譽為“神膜”技術,很快在荊楚大地乃至全國廣泛推廣。
大廟烤煙
大廟
大廟古稱孛羅口,又叫大廟堡,明朝時期曾是屯兵戍邊的軍事關隘,清代至民國時期則是當地經濟文化的中心,成為與外界交流溝通的門戶和紐帶,遠近聞名。由於西北地區經濟落後,交通閉塞,民國時期蘭州運往銀川、包頭等地的貨物,有一半以上通過筏子進行水上漂流運輸,而大廟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優越的經濟生活條件,正好成為筏子客們的歇腳之地,這裡因此而變得繁華興隆。
經濟的發達必然帶來文化的興盛,文化的繁榮又促進著經濟的發展。歷史上的大廟,又是一塊滋育地方文化的土壤,人傑地靈,學風蔚然,一度成為靖遠北部的文化中心,與靖遠黃河上游的平堡一起,被譽為靖遠南北的兩個文化之鄉。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素來遵從耕讀傳家的古訓,崇文修德,民風淳厚,重視讀書育人,有著濃郁的文化情結。因此,大廟又是一個人才濟濟的地方,晚清到民國期間,這裡湧現出不少的讀書人,其中不乏造詣精到者,被譽為靖遠地方文化的代表人物。
大廟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文化淵源流長。秦楚古長城、唐代著名將領吳琦、馬贊兵營遺址、建於清末的張家大院、高家大院、集鎮戲樓等古建築,為人類文明留下了燦爛的藝術瑰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批又一批貧寒子弟勤學苦練,考入了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等高等學府深造,2001年竹山文理科“狀元”均被大廟籍學生雙雙奪冠。1992年,勤勞智慧的人民發明了地膜水稻,這被譽為“神膜”技術,很快在荊楚大地乃至全國廣泛推廣。
大廟是一個盛產果品的地方,這裡出產有杏、大棗、冬果梨、香水梨等,以肉質獨特、味道精美而享有盛譽,特別是香水梨,栽植歷史悠久,個大質優,香味精純,對人體具有奇特的保健作用,成為靖遠地方特產同類中的上等品,深受消費者的歡迎,在市場上佔有很大的優勢,是人們食用和饋贈親友的佳品。
談及大廟的文化人物,土生土長的大廟人無不津津樂道,如數家珍,並引以為自豪。那個時期出名的大廟人物,有潛心學問為民治病的路堯階,創辦書院並以培育人才為己任的威武烈,開館授徒甘做人梯的書法名家馮德明,學問精深懸壺濟世的王繼志,清廉從政隱退歸田的王清海,教書育人研習醫著的黨俊傑,以及辭官不就回鄉從教的王守身等,人才眾多,遠近聞名。
路堯階字曉峰,遊學全國各地,醉心於黃帝歧伯之學,醫術精湛,澤及鄉里。光緒八年,魏武烈在大廟白衣寺創辦文峰書院,后改為“靖北高等小學堂”,為靖遠鄉村自辦的第一所學堂,聘請地方名儒任教,治學嚴謹,周邊百里之遙的景泰、中衛等地學生也慕名而來求學,于右任曾題寫“耕讀傳家”匾額大為稱讚。馮德明字子昭,擔任文峰書院首任學長,學識淵博,書法造詣精深,育才有方,培養出不少優秀學生,光緒二十六年,有十一名學生赴寧夏參加鄉試,全部中舉,而且前七名皆為馮先生之徒,第一名學生宋邦彥後來留學日本,結識孫中山並加入同盟會。王清海辭官歸里后,寄情詩書,手不釋卷,著有《治堂詩》、《歸田詩草》及《雜集》約數萬言。黨俊傑字宣三,曾任靖遠敷文學校教員、校長,選任甘肅省議會議員,著有《忍性齋》詩文及《傷寒便覽》《本草分類便讀》等醫學手稿近十餘部。王守身字本齋,終生從教,五十年代初被聘為縣城俄語翻譯。
王繼志自號雪山道人,清光緒十五年以靖遠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秀才,二十九年中癸卯科舉人,后選派陝西為候補縣丞,繼任《陝西通志》總纂,兼任《秦鳳報》主編。1898年戊戌變法時,曾以《憲法學案十三篇》上書兩江總督端方,擬改體制,主張君主立憲,洋洋洒洒達數萬之言,文筆酣暢,為端方所賞識。民國二年後被選為甘肅省第一、二屆議會議員,八年派為金塔縣知縣,堅辭不就。一生淡泊明志,酷愛中醫,嗜好金石書法,曾師從馮德明、劉爾炘等人。辭官歸里后,潛心醫學,凡《內經》、《難經》方劑,均運用於臨床實踐,總結經驗,辯證施治,時稱名醫。並精心研讀《傷寒論》,考稽《金匱玉函經》、《素問》等中醫學名著,證葯170餘味,撰寫《經證證葯錄》12集16卷,約40萬字,1985年經王克萬、李正英校注出版發行,受到中醫界知名人士高度評價。此外,還與劉可尊等地方人士續修《靖遠縣誌》,存留後世。
大廟雖然是一個小地方,但自古以來聲名遠播,不愧為黃河岸邊一方風水寶地,猶如它的名字一樣,大氣不俗,名副其實。
南嶽大廟
四川出綿陽市北49公里,便是因“東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早在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285年)就置郡設縣的梓潼城。然而,真正讓此地聲名遠播蜚聲海外的,卻是一座距城北9公里的廟宇:梓潼七曲山大廟。姊妹請點擊李大廟(有驚喜)李大廟
安徽李大廟
李大廟有“大廟”之稱的西貢佛堂門天后廟,是香港最古老且規模最大的天后廟,2009年六月進行重修,完成後煥然一新,舉行過“天后聖駕崇升儀式”,將天后像由臨時的偏廳迎回主殿供奉。大廟始建於南宋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年),距今七百多年,期間經歷多次修葺,今天所見的外貌重建於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古風猶存。
大廟是香港有碑刻可考的最早一間廟宇,據廟后一面刻鑿於一二七四年的摩崖石刻記載,佛堂門天后廟是福建林氏家族移居香港的第三代林道義擴建。因此它一直以來被林氏家族視為祖廟,過去一直由他們掌管,直至一九三九年才由華人廟宇委員會接管。
經過多次的重修,今之神像和裝飾大都是近代所造,現存的古物則有清嘉慶四年的香爐和道光二十年的銅鐘,重修后已沒有擺放出來。華人廟宇委員會計劃把“天后寢宮”對面的偏廳改為展覽廳,展示有關歷史文物。
大廟鄉山場面積大、礦石資源豐富,林地面積18萬畝,境內縣鄉聯營天堂林場,其原始森林覆蓋面積4.4萬畝,起伏連綿、綠樹叢蔭的山脈,既是一幅氣勢磅礴的山水畫,又是一座天然贈賜的資然寶庫,山上有蕨菜、薇菜等山野菜,有銀杏、紅豆、樟榔等珍貴林木,有大鯢、野豬、羚羊、梅花鹿等國家保護動物;地下有石英石、硫鐵、煤炭等二十多種礦藏,鄉政府對面七寶寨就因該山蘊藏有綠松石、鐵、煤、銻土等七種礦石而得名,黃土梁鐵礦帶長達6公里,天堂石英石二氧化硅含量達96%,儲量在百萬噸以上,豐富礦藏,“遍地是金”。
2003年,全鄉農村社會總產值3855萬元,財政收入144.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4元;電視光纖線路和手機移動基站開通,人畜飲水問題得到解決,公路通到村組,鄉集鎮初具規模,大廟至陝西過境道打開,加之得大路、大竹路,以大廟為中心,輻射周邊八鄉鎮交通架構逐步形成,時下,全鄉干群正朝著全面建設社會的目標奮鬥。
大廟
全縣烤煙生產先進鄉鎮
全縣退耕還林先進鄉鎮
全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