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大廟

國家AAAA級景區

七曲山大廟位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城景觀大道穿境而過,1路公共汽車直達景區。

徠七曲山大廟古建築群,集元、明、清三代建築於一體,有殿堂閣樓23處,建築面積5611平方米,佔地1.3萬平方米。整個廟宇設計精巧,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建造者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

梓潼七曲山大廟是中華文昌祖庭,以文昌文化而自成體系的經傳寶誥、神話故事不勝枚舉,廟內遺存了大量和文昌帝君相關的古籍、繪畫、木雕版等館藏文物。由於諸多方面的因素,廟內部分古籍文獻出現不同程度的霉變、蟲蠹、酸化等,亟待實施修繕。

景區介紹


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位於四川省梓潼縣城景觀大道,距離綿陽市49公里,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始建於晉,為蜀地百姓祭祀張亞子而建。
元初,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的道教宮觀“文昌宮”。
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逐步形成了由三條軸線組成的道教文化建築群。廟佔地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
主要建築有元代盤陀石殿,明代桂香殿、天尊殿、清代百尺樓等,在建築手法上保留了一些宋式做法。
大廟較完整地展現了由元到清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是研究古代建築史的重要實例。
徠1996年,七曲山大廟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尺樓
文昌宮正殿
文昌宮正殿
步入大廟正門,便是明代替為“西蜀名樓”的百尺樓。樓高3層共100尺。此樓當時據說堪與荊楚名樓岳陽樓和黃鶴樓媲美,后毀於火,今樓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建於山頂的天尊殿,更是宏偉壯觀,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鑄像
大廟裡有10尊明代鐵質鑄像,最大的文昌帝君像高達4.7米,重30噸;8尊陪侍像高6尺,各重萬斤。這些造像體態勻稱,工藝精湛,為川中所少見。表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鑄造技術和造型水平。
風洞樓
風洞樓
大廟中原有張獻忠像,綠袍金面,甚為威武,清時給綿州知州安洪德所毀,今又重塑。據說張獻忠領兵入川至七曲山,見廟內奉把的是文昌帝君張亞子,就說:“你姓張,咱也姓張,就與你聯了宗吧!”因而把文昌廟改為太廟。“大”“太”相通,以後就叫大廟了。
翠雲廊
關帝廟
關帝廟
大廟外古柏森森,翠浪如雲。這就是飲譽海內外的古蜀道翠雲廊。它始於秦漢,完備於明清。雖歷盡千古滄桑,仍枝繁葉茂。它們的姿態奇異:有的主幹挺拔,鐵骨嶙峋,其剛直不阿的品格儼若泰山,所以人們叫它“泰山柏”;有的盤根錯節,同根並干,形同連理,於是人們叫它“夫妻柏”;有一棵巨柏,膊干傾斜,形成既可躲雨,又可遮風的樹腔。傳說劉禪亡國后,被俘去洛陽途中曾在樹身下躲過雨,故人們稱此樹為太子柏,又稱阿斗柏。最為珍奇的是應夢仙台側那株晉柏,周身無皮、無枝、無葉,卻老當益壯,相傳為張亞子所植。
傳說三國時,張飛率兵過此,因天熱酷暑難當,遂下令兵士植樹遮蔭。據說奇迹出現了,居然“上午植樹,下午成蔭”,當地百姓稱為“張飛柏”。
到了明代,劍州知州發動百姓在古驛道上遍植柏樹數十萬株,給後人造就了這條翠雲廊,翠雲廊上的古柏,是活著的歷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觀。

文化價值


七曲山大廟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
七曲山大廟景點
七曲山大廟景點
大廟最初叫“亞子祠”,是為紀念晉代張亞子的。張亞子究竟是什麼人?說法不一。有的說他侍母致孝,仕晉戰死;有的說他為民行醫,深受愛戴;也有的則把他說成是神仙一類人物。建祠以後,自唐至元,累封至“梓潼宏仁開化文昌帝君”。小小的祠宇也擴建成了一座大廟,有宮殿樓閣23處。這些建築或建於元朝,或為明清遺物。
七曲山大廟始建於晉朝,在歷經唐、宋、元、明、清數代修造和擴建以後,如果僅就表象而言,不過是四川北部地區現今保存較好的一組結構頗具氣勢、體系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而已,但作為中華文昌文化的發祥地,它的價值就有了“唯一”的概念。
清咸豐年間的《梓潼縣誌》說,“文昌靈應祠在七曲山頂,即梓潼廟,俗稱大廟。”,“神姓張,諱亞子。其先越西人,因報母仇徙居是山,自秦伐蜀后,世著靈異。宋、元歷封輔元開化司祿宏仁帝君。”
七曲山大廟廟會
七曲山大廟廟會
《辭海》梓潼帝君的條辭則這樣說:“梓潼帝君,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傳說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死,後人立廟紀念。唐、宋屢封至英顯王。據道教傳說,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故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封為輔元開化司祿宏仁帝君。
按傳說梓潼原是人,死後被封為神,同天上文昌星無關,但後來經乩壇一番製作,並在元代加封,與文昌星合而為一,即成文昌帝君。”
中國尚文的歷史便開始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說法。按照唐朝武則天以來,歷代科舉制度以其強大無比的統攝威力,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在科考晉階的前夜,一定會想到去文昌宮拜祭文昌帝君。這也是中國各地文昌宮和觀音殿、關帝廟一類,看似宗教,實際卻更能迎合民俗而廣布,且存量最多的根本原因之一。
梓潼七曲山大廟便是這一文化的祖庭。

氣候特點


七曲山大廟所在地七曲山國家森林公園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區,北有秦嶺為屏障,受南來海洋性暖溫氣流影響,其主要特徵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熱秋涼,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降雨分配不均,一般冬春少雨,夏常伏旱,秋多霪雨。
七曲山大廟魁星樓
七曲山大廟魁星樓
根據梓潼氣象部門有關資料記載,公園內年平均溫度為14.8攝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4.5攝氏度,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3.5攝氏度,極端最低溫—6攝氏度,極端最高溫36攝氏度,全年穩定通過10攝氏度的積溫為5210.0攝氏度。平均降雨量992膏毫米,且雨熱同季,相對濕度達76%,全年無霜期約260天。水熱條件適度,有利於森林植物的生長發育。冬有積雪,一般年份公園內寨子山一帶積雪厚度達20厘米。
公園屬涪水系,潼江從七曲山下環繞而過,為梓潼縣第一大河,涪江一級支流;公園內溝渠、塘堰、水庫眾多。該公園的建設,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均有重要作用。

旅遊貼士


門票信息

成人門票:42元/位
免票政策:兒童身高1.3米以下免費;70歲以上老人持身份證或老年證免費;殘疾人持殘疾證免費。
優惠政策:身高1.3—1.4米之間的兒童購景區優惠票;60—69歲之間老人持身份證或老年證購景區優惠票;學生持學生證享受五折優惠。

開放時間

8:00-18:00

適游時間

景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熱秋涼,日照充足。四季皆宜旅遊,尤以春秋為最佳。

交通信息


七曲山大廟位於梓潼縣景觀大道中段。1路公共汽車可直達景區。公交線路停靠站點:
1、梓潼客運站
2、迎賓路口
3、文豐樓
4、東十字
5、北十字
6、翠雲路口
7、兩路口
9、文昌路口招呼站
10、七曲小區
11、南山門
12、水觀音
13、敕法仙台路口
14、大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