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1條詞條名為劉曙光的結果 展開
劉曙光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
劉曙光在美國工作期間,帶領研究團隊,專註不同尺度生態系統變化研究、監測、模擬和評估。曾領導多學科、多單位的國際合作團隊對重大學科問題的現狀和挑戰進行系統分析和攻關:分析了陸地與大氣相互作用研究領域未來10年的重大挑戰性科學問題;分析了碳循環科學研究的現狀與機遇;開發了先進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模擬預測土地利用變化、干擾和氣候變化等對美國和其它地區生態系統的影響;利用區域至全球尺度上多樣地實測和遙感數據的橫向對比、模型與實測數據的相互印證推動生態學研究的發展。
通過項目申報競爭,所開展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國航天航空局、美國國防部、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美國地質局等部門的資助。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200餘篇SCI論文,其中包括SCIENCE(兩篇),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兩篇),NATURE子刊 (三篇) 等高影響力刊物。並擔任了多種SCI國際期刊的編委成員,負責50多種科學期刊 (包括SCIENCE) 審稿。同時,也為美國及其它國際資助部門評審 (函評和專家組) 研究方案和項目。
1996-1998: 美國懷俄明大學(University of Wyoming),博士后
1992-1996: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生態水文學博士
1984-1987: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生態學碩士
1980-1984:中南林學院(現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農學學士
2017年10月起: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生態學學科帶頭人
2008-2017: 美國地質局地球資源觀測與科學中心,頂級(GS-15)生態學家,Research Ecologist, USGS EROS Center, Sioux Falls, SD
2004-2017: 南達科他州立大學空間地理科學重點中心,兼職教授,Adjunct Professor, Geospatial Science Center of Excellence (GSCE), 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Brookings, SD
2008-2008: ARTS高級首席科學家,Senior Principle Scientist, ARTS, contractor to USGS EROS, Sioux Falls, SD
2007-2008: SAIC高級首席科學家 (獨一),Senior Principle Scientist, SAIC, contractor to USGS EROS Center, Sioux Falls, SD
2002-2007: SAIC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Scientist, SAIC, contractor to USGS EROS Center, Sioux Falls, SD
2003-2010: 美國國家學院國家研究委員會顧問,Adviser, 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search Associateship Program
1998-2002: Raytheon高級科學家,Senior Scientist, Raytheon, contractor to USGS EROS Center, Sioux Falls, SD
1996-1998: Wyoming大學植物系博士后,Postdoc Fellow, Department of Botany, University of Wyoming, Laramie, WY
1987-1992: 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委員會(現與原地理所合併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 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報道“成熟森林土壤可以吸收累積碳” 。這一研究成果被科技部和中國科協評為當2006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一 (排名第三)。
(2) 開創性地評估了美國所有生態系統的固碳潛力。這些研究有助於聯邦機構制定管理策略, 以實現國家和機構特定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4) 發現計算各種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的通用模型。這個模型聯通植物生態學原理、遙感與氣候觀測數據,為區域至全球生態系統生產力製圖和監測提供了有力手段。
(5) 發現苔蘚對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有顛覆性影響。通過對渦度相關通量數據分析,發現以往的演演算法顯著高估了這些區域的生態系統生產力。
(6) 開發了普適性的模型參數估計和模型診斷的“模型-R耦合器”。“模型-R耦合器”已經被成功應用於多個水文、生態模型上,在涉及數學模型的各個工程和科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8) 推導出世界頂級林冠降水截留模型(即Liu模型)。推導出一個經典林冠降水截留模型,模型的參數(林冠最大儲水量、林冠孔隙度和降雨過程中濕林冠的蒸發速率)由林冠物理結構特徵決定。
(9) 領導研究干擾和極端氣候事件對碳循環的影響。同時,還開創性地研究管理和干擾對美國和其它地區碳動態的影響。
(10) 開創性地推演了區域至全國尺度上的可持續生物能源原料供給函數。
(11) 開發了“通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GEMS”。過去十年來,GEMS被應用到美國和全球其它地區 (包括中國、非洲、中美洲等),並被選為美國內務部/地質局“陸地碳”項目的核心生物地球化學模擬系統。
(12) 開發了侵蝕 - 沉積 - 碳模型(EDCM)以研究和模擬土壤侵蝕及沉積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2018-present,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2013-present, 編委,Editorial Board,AIMS Energy
2013-present,副主編,Associated Editor,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Se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Climate Studies
2013-2016, 專刊主編,Impacts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and disturbances on carbon dynamics. Biogeosciences (Guest editors: J Xiao, S Liu, and P Stoy)
2011-present, 編委,Editorial Board,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0-present, 編委,Editorial Board,ISRN (The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Research Notices):Ecology
2006-present, 編委,Editorial Board,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第九屆學術委員會“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委員會委員”。
美國俄勒岡“加強遙感與其它空間數據在森林生態系統科學中的應用”ForestSAT2012 國際會議組委會成員。The ForestSAT 2012 Conference "Promoting science-based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 and other spatial data in forested systems",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rvallis, Oregon, USA, 2012, 11-14 September.
美國地質局第三次模擬大會組委會成員。Member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3rd USGSModeling Conference (2009)
美國地質局數據整合科學委員會成員。USGS Data Integration Science Council Member(2009-present)
美國航天航空局土地覆蓋與土地利用變化研究計劃科學組成員。NASA Land Cover andLand Use Change Program Science Team Member (1999-2002, 2008-2011)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資源觀測與科學中心資深首席科學家和學科領頭人(2008-2017)
美國南達科他州立大學地理信息科學重點中心教授(2004-2017)
美國國家學院國家研究委員會(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高級學者及博士后導師
美國宇航局土地覆蓋與土地變化項目科學組成員(1999-2002, 2008-2011)
“北美碳項目(NACP)”量化干擾活動中期綜合分析研討會模擬小組主席
美國地質勘探局第三屆模擬大會組委會成員(2009)
美國地質勘探局數據綜合集成科學委員會成員(2009-2017)
西非土壤與生物體固碳工作會議碳估算和模擬培訓教授
中國科學院和國家外國專家局創新團隊成員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客座研究員(2009-2014)
生態系統碳平衡與循環國際研討會主席之一
西非土壤與生物體固碳工作會議碳估算和模擬培訓教授
1. 美國地質勘探局星獎 (由局長親自頒獎): 對美國”陸地碳”研究方法的確立作出了傑出貢獻, 2010年;
2. 在《Science》上並列第一作者發表的文章(Zhou, G, S Liu, Z Li, D Zhang, X Tang, C Zhou, J Yan, and J Mo, 2006. Old growth forests can accumulate carbon in soils. Science314: 1417)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為2006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一(排名第三)。這一成果得到許多新聞機構、科研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和政府網站(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科技部)的關注;
3.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資源觀測與科學中心TSSC傑出成就星獎,2006年;
4. 中國科學院KC王教育基金獎,KCWong Award, 2006年;
5.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資源觀測與科學中心,非洲與美國碳研究組集體獎;
6.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資源觀測與科學中心TSSC碳模擬星獎,2005年;
7.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資源觀測與科學中心碳研究特別貢獻獎,2001年。
8.弗羅里達大學優秀畢業論文獎,1996年。
在20多種雜誌上發表了200餘篇論文,包括SCIENCE論文兩篇、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兩篇、NATURE子刊三篇。主要論文僅列出以下10篇 :
1. Liu, S., Bond-Lamberty, B., Boysen, L.R., Ford, J.D., Fox, A., Gallo, K., Hatfield, J., Henebry, G.M., Liu, Z., Loveland, T.R. and Norby, R.J., 2017. Grand Challenge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play of Climate and Land Changes. Earth Interactions, 21(2), pp.1-43.
2. Zhao, S., Liu, S. and Zhou D., 2016. Prevalent vegetation growth enhancement in urban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201602312.
3. Tan, Z, S Liu, T L. Sohl, Y Wu, and C J. Young, 2015. Ecosystem carbon stocks and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federal lands across the 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1), 12723-12728.
4. Wu, Y., Liu, S. and Yan, W., 2014. A universal Model-R Coupler to facilitate the use of R functions for model calibration and analysis.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62, pp.65-69.
5. Yuan, W, S Liu, S Liang, X Li, other EC site PIs, 2014. Differentiating Moss from Higher Plants is Critical in Studying the Carbon Cycle of Boreal Biome. Nature Communications 5:4270.
6. Liu, S., Jinxun Liu, Yiping Wu, Claudia J. Young, Jeremy M. Werner, Devendra Dahal, Jennifer Oeding and Gail,2014. Baseline and Projected Future Carbon Storage,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Greenhouse-Gas Fluxes in Ter. U.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804.
7. Liu, S, B Bond-Lamberty, J A Hicke, R Vargas, S Zhao, J Chen, S L Edburg, J Liu, A D McGuire, J Xiao, R Keane, W Yuan, J Tang, Y Luo, C Potter, and J Oeding, 2011. Simulating the Impacts of Disturbances on Forest Carbon Cycling in North America: Processes, Data, Model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16, doi:10.1029/2010JG001585.
8. Yuan, W, S Liu, G Zhou, G Zhou, L L Tieszen, D Baldocchi, C Bernhofer, H Gholz, A H Goldstein, M L Goulden, D Y Hollinger, Y Hu, B E Law, P C Stoy, T Vesala, S C Wofsy, 2007. Deriving a Light Use Efficiency Model From Eddy Covariance Flux Data For Predicting Daily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Across Biome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43: 189-207, doi:10.1016/j.agrformet.2006.12.001.
9. Zhou, G, S Liu, Z Li, D Zhang, X Tang, C Zhou, J Yan, and J Mo, 2006. Old growth forests can accumulate carbon in soils. Science 314: 1417.
10. Liu,S. N. Bliss, E. Sundquist and T.G. Huntington, 2003. Modeling carbon dynamics in vegetation and soil under the impact of soi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Vol. 17, No. 2, 1074, doi:10.1029/2002GB0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