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塞北江南的結果 展開
- 塞北江南
- 寧夏轄下黃河灌區
塞北江南
塞北江南
塞北江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āi běi jiāng nán,出自唐·韋蟾《送盧潘沿書之靈武》詩:“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意思是初指今寧夏北部黃河河東灌區——靈州地區,即今寧夏吳忠市一帶的黃河河東灌區。今泛指寧夏北部黃河平原,包括今寧夏北部吳忠市,銀川市,石嘴山市和中衛市引黃灌區一帶。
在句子中作賓語、定語;用於北方的地方。
唐朝詩人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的詩句“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最早提出靈州為“塞北江南”的人是隋郎茂
考古代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塞北江南”來歷的著作,應該是七世紀初,隋郎茂《隋州郡圖經》一書,但,《圖經》已經失傳,這部分內容見北宋李昉等編纂的《太平御覽》一書。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關西道·靈州》記載:“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古城),(隋郎茂)《圖經》曰:周宣政二年(應為周宣政元年,578年)破陳將吳明徹,遷其人於靈州。”(古靈州城,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縣,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古城。今靈武市之城是明代靈州三遷以後,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靈州“新城”,今吳忠與靈武,究其根源,同屬於一個古靈州)郎茂《圖經》一書接著又指出:“其江左之人,崇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這就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公元578年,靈州就已經被稱為有“塞北江南”最早的由來。後周遷陳將的人至靈州有多少人?《圖經》沒有記載,但史載:後周上大將軍王軌破陳將吳明徹等,“俘斬三萬餘人。”郎茂是隋朝著名史志專家,官至“尚書左丞”,著有《州郡圖經》一百卷,其中有靈州為“塞北江南”的介紹。因此,最早提出靈州為“塞北江南”的人是隋朝人郎茂。
最早詩讚靈州“塞北江南”的詩人是唐韋蟾
隋唐時期今寧夏黃河河東地區各方面進一步發展,靈州成為今寧夏北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朔方節度使治所。因此,九世紀晚期,唐朝詩人韋蟾的詩《送盧潘尚書之靈武》,最早提出靈州(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古城)為“塞北江南”的古詩:
盧潘是咸通十年(869年)到靈州出任靈武節度使的,因此,韋蟾的送別詩,也應該是寫於咸通十年(869年)。
送盧潘尚書之靈武唐韋蟾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水木萬家朱戶暗,弓刀千隊鐵衣鳴。
心源落落堪為將,膽氣堂堂合用兵。
卻使六番諸子弟,馬前不信是書生。
從詩的題目看,《送盧潘尚書之靈武》,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韋蟾要送別的友人是盧潘。盧潘曾任檢校尚書禮部員外郎,所以韋蟾稱盧潘尚書。“之靈武”,此地的靈武指靈武郡,即靈州。靈州隋唐時期曾經稱為靈武郡,簡稱靈武,所以詩中稱靈州為靈武,與黃河北的漢靈武縣不是一回事,也不是指今天的靈武,今天的靈武是明朝三遷以後的靈州,到民國二年1913年才改靈州為靈武縣的。“之”時去的意思,之靈武,就是去靈武去靈州,去靈州幹什麼?出任靈武節度使,就是朔方節度使。詩的開頭:“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靈武即靈州,是一個什麼地方呢?這是賀蘭山下一座果園之城,該城是塞北江南,早就很有名氣了。因為,早在大夏赫連勃勃時期,靈州地區就是赫連勃勃的果園城。而早在隋朝郎茂記載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周時期,靈州就已經有“塞北江南”的美名了。“水木萬家朱戶暗”一句,進一步說明靈州為什麼是果園城。“弓刀千隊鐵衣鳴。”則描述靈州是塞北軍事重鎮。接下來詩句讚頌盧潘詩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文物兼備的靈州鎮將。盧潘曾任朝議郎劍南西川等鎮節度使、檢校尚書、禮部員外郎、兼侍御史、上柱國、賜緋魚袋。咸通十年(869年)出任靈武節度使。“曆數鎮”,“薨於靈武”。
隋唐以後,塞北江南進一步擴展,靈州(今吳忠市)以北今寧夏北部銀川市、石嘴山市轄區和靈州(今吳忠市)以南今中衛市轄區,進一步興建渠道,發展引黃灌溉,整個今寧夏北部黃河平原引黃灌區,均成為“塞北江南”,今人習慣稱寧夏北部引黃灌區為“塞上江南”。
從“塞北江南”到“塞上江南”乃當代人所為
寧夏著名地方史志專家、寧夏文史館館員、寧夏社科院原副院長吳忠禮研究員提出:
“史書中的‘塞北江南’概念又是在什麼時間改變為‘塞上江南’的呢?”他指出:“查遍南北朝以後的史書和詩品”例如:隋郎茂《圖經》“靈州……因謂之‘塞北江南’”;唐韋蟾詩《送盧潘尚書之靈武》中的“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還可以舉出明代寧夏河東道孟奎《寧夏》詩:“聖君賢相調元日,塞北江南文教通。”清初寧夏地方官劉芳猷《朔方》詩:“塞北江南名舊得。”清寧夏地方文人王三傑《蓮湖漁歌》詩:“”那知塞北江南地,總是蘆花明月天。“全是”塞北江南“。吳忠禮指出:“甚至到民國年間的《朔方道志》,都始終查不到一點‘塞上江南’的蹤影。”這就是說從南北朝到民國史書和詩品中,找不到”塞上江南“,只有”“塞北江南”。那麼“塞上江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吳忠禮先生研究的結論是:“看來,從‘塞北’到‘塞上’,一字之差,只不過是當代人所為。”“可能‘塞上’比‘塞北’更加符合涵蓋全寧夏平原地域的意思,或者‘塞上’比‘塞北’更加通俗化和口語化,其餘並沒有什麼特殊區別。”也就是說,古人稱“塞北江南”,今人稱“塞上江南”。(BSL2015.3.8.)
“塞上江南”指今寧夏北部引黃灌區,不是指寧夏
塞上江南即塞北江南。最基本的條件是因為有黃河水灌溉,塞北才和江南一樣,因此,說今寧夏黃河平原引黃河灌區為"塞北江南“或者“塞上江南”。網上有的說“塞上江南”是寧夏。如“千龍網”一段話:“在大西北之東部,有一處神奇熱土,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稱,這裡便是寧夏。”這樣的說法應該是不十分確切的。因為,今日寧夏,包括今寧夏北部,也包括寧夏中部以及南部山區各縣市,寧夏山區目前還有不少乾旱缺水的貧困地區。目前,在中央的領導和支持下,當地人民政府正在投入大量資金,努力解決山區農民的居住和生活問題,例如在南部山區實施引黃河水上山的扶貧揚黃灌溉工程,包括紅寺堡灌區和固海灌區,或者把南部山區貧困地區農民移民到川區等等措施,改善寧夏南部山區農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已經取得可喜成就,目前,寧夏扶貧揚黃灌溉一期工程共完成開發灌溉面積50萬畝,移民完成了從求生存吃飽飯到求致富快發展的轉變。在寧夏最大的移民開發區紅寺堡開發區,2007年移民人均純收入2290元,是10年前的4.5倍,扶貧揚黃灌溉一期工程發揮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乾旱山區就是乾旱山區,乾旱缺水的山區不是“塞上江南”,因此,不宜說“塞上江南”,就是寧夏。(BSL2015.3.10.)
【拼音代碼】:sbjn
【近義詞】:塞上江南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北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