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洗

朱洗

朱洗(1900.10.14—1962.7.24),男,漢族,浙江臨海人。實驗生物學家,中國傑出的生物學家之一,中國細胞生物學和實驗生物學的創始人與奠基人之一。

1931年,朱洗從法國蒙伯利埃大學畢業,歷任中山大學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員、上海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兼主任、台灣大學動物系教授,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所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62年7月24日,朱洗因病醫治無效,逝於上海,享年六十二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10月14日,朱洗生於浙江省臨海縣(今臨海市)白水洋鎮店前村。祖父朱俊三經營中藥鋪,愛好飼養鳥鵲等小動物,是誘發朱洗闖進生物世界的最初啟蒙者。
朱洗幼年上私塾,讀過一些經書。15歲到縣城回浦學校(現為浙江省回浦中學)讀高小,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學(現為浙江省台州中學)。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朱洗積極參加,受到校方迫害而離開學校。同年8月,朱洗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當排字工人。

赴法留學

青年時期的朱洗
青年時期的朱洗
1920年5月7日,朱洗乘郵輪培依克號赴法國勤工儉學。朱洗先後在克魯梭鋼鐵廠、雪鐵龍汽車廠等6個工廠做翻砂工、車工、汽車修理工和搬運工,晚上補習法文,以節省的錢,購買書籍自修。他對進化論方面的著作興趣濃厚,對新拉馬克主義者勒·唐德克的著作尤為入迷。5年之後,朱洗考入法國蒙伯利埃大學,師事巴德榮教授學習生物學。
巴德榮是法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動物卵細胞生理研究,曾經以針刺塗過血的卵球,引起人工單性發育,以培育出世界上第一隻“沒有父親”的青蛙而聞名於世。朱洗對細胞學的切片技術專心致志和繪圖的細緻認真,受到了巴德榮教授的注意,他十分欣賞朱洗的聰明和靈巧。因此當1年後朱洗因學費告罄要離開學校時,巴德榮特意為他安排了邊工作邊繼續學習的條件。
在巴德榮教授的指導下,朱洗進行人工單性生殖、異種雜交、卵細胞分裂節奏分析等課題的研究和實驗。朱洗很快就對巴德榮教授的學術思想和工作,有了系統深入的了解。他從幫助教授工作開始,不久就成了巴德榮的名副其實的合作者。朱洗的學識和工作才能,深得巴德榮教授的賞識,他常常讚歎:“朱洗挖掘了我的全部知識”。
從1925年後的8年中,朱洗和巴德榮教授合作,共發表論文14篇。他們的工作,馳名遐邇。當時法國凡是知道巴德榮的人,也都知道朱洗。許多年之後,法國科學院在紀念巴德榮教授百歲誕辰時,還提到了朱洗這個卓越的中國學生,繼承和發展了巴德榮的工作。

回國發展

1931年,朱洗以論文《無尾類雜交的細胞學研究》,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這時,正值“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侵佔了我國東北。身在異國的朱洗時時關懷著苦難中的祖國。
年輕時期的朱洗
年輕時期的朱洗
1932年11月,朱洗婉辭了巴德榮教授盛情挽留他在法國工作的要求,用歷年的積蓄,買了一批書籍和實驗儀器,告別了老師,抱著“科學救國”的滿腔熱情,啟程回國。
1933年應聘在廣州中山大學擔任教授。在中山大學,他用當地亞熱帶蛙類作實驗材料,繼續在法國時的研究。
1935年春,終因受不了“蚊蚋的侵擾與雨季的沉悶”,帶著對廣州當局不重視科學事業的失望,辭去了中山大學教職,到了北平,被聘為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並在中法大學兼任教授。然而這時,日軍已經侵入華北,北平形勢惡劣,“華北五省自治”的叫喊甚囂塵上,在北平郊外演習的日軍坦克甚至開進城內揚威滋擾。朱洗對此十分痛心。加之華北氣候寒冷,朱洗從事科學研究的材料蛙類和家蠶都不易找到。
1937年,朱洗接受北平研究院院長李石曾的建議,到上海籌建了一個生物研究所。當時條件簡陋,人手缺少,經費困難,但他依然利用食鹽配製生理鹽水,做出了幾項出色的成果。如用人工改變滲透壓的方法促使蛙卵巢體外排卵和成熟,利用氰化鉀離釋分析蠶卵分裂節奏的研究等。同時,他還和巴金陸蠡等友人籌資興辦了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朱洗在上海陷入困境,實驗室工作被迫停頓,生活來源幾近斷絕。他寄居友人家堅持寫作。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朱洗在上海已無法存身,被迫回到家鄉浙江臨海,在那裡興醫辦學,為家鄉人民做了許多好事。
1942—1945年,朱洗擔任浙江省臨海縣琳山農業學校校長兼教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朱洗回到上海,任上海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主任。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不久,應台灣大學校長羅宗洛之邀,去那裡任動物系主任。這樣他往來台北、上海,一面任教,一面指導留在上海的助手開展科研工作。
1949年春天,朱洗隻身從台北返回上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朱洗被聘到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併兼發生生理室主任。從此,朱洗有了比較安定的環境和良好的工作條件。
1955年,朱洗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
1958年,朱洗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4—1962年,他是歷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

晚年生活

朱洗在工作室中
朱洗在工作室中
1961年在他的實驗室里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沒有外祖父的癩蛤蟆”。同時,他又在印度蓖麻蠶引種馴化和家魚人工繁殖等應用研究上,作出了重大貢獻,並為生物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1961年冬,朱洗終因操勞過度,身罹癌病。在病榻上,他忍受著痛苦,繼續編寫《魚類生殖及其後代的發育生長與變態》(未完成);又以科學家的責任感,為《紅旗》雜誌寫了一篇關於綜合利用蓖麻蠶資源的文章:《關於臭椿—蓖麻—蓖麻蠶—寄生蜂的連串發展和綜合利用的芻議》,以豐富的資料,有力的數據,詳述了建立這種人工生態環境的可行性。這篇文章的內容在生態經濟學上是一個創見,也是朱洗的最後一個貢獻。朱洗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實踐了他自己常說的“科學需要一個人的全部生命”。
1962年7月24日,朱洗因病不幸去世,上海各界人士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儀式。遵照朱洗的遺言,把他的靈柩安葬在上海西郊吉安公墓。

科學研究


朱洗早在法國期間,就同巴德榮合作開展兩棲類雜交研究,分析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卵細胞受精現象,提出受精可分為激動、修整和兩性結合三個階段。他的博士論文就是根據法國南部11種有尾和無尾兩棲類雜交研究的結果,闡明了不同品種精子和卵球的結合性,並分析了不同雜種類型中染色體、星體和紡錘體等細胞器的行為,從而說明畸胎和胚胎中途夭折的細胞學原因。
提出“卵裂節奏”
朱洗做過大量卵球成熟和受精的試驗。他(前期工作同巴德榮合作)曾應用CO2或KCN窒息,或滲透壓“排毒”等生理方法,處理處於不同成熟程度的卵球,觀察卵球成熟過程的細胞學動態變化,並分析其原因。他們認為染色體處於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是卵球核成熟的形態標誌;但是,不限於此,亦伴隨著卵質成熟的變化,卵質的成熟程度會影響其正常受精和胚胎髮育。結合著受精和單性生殖的試驗,還大量觀察了各種人工處理的不同成熟程度卵球受精過程的細胞學切片,從染色體、星光和紡錘體等細胞器有規律的活動中獲得深刻的印象,提出了“卵裂節奏”的概念,也就是卵球成熟、受精和發育的“時”“空”秩序性的概念。他認為,正常發育過程中細胞內所有器官都是按一定規律次第出現和活動的。朱洗提出的這個概念對生命現象來說是有普遍意義的。
提出“三元論”
朱洗首先建立了蟾蜍卵巢離體排卵的方法,提供了新的途徑來探討兩棲類卵球受精的機制。他從離體卵巢排出的裸卵不能受精的現象中,進一步分析蟾蜍輸卵管的分泌物對受精的影響。提出:由輸卵管分泌包裹在卵球外表的膠狀分泌物,對精卵的結合具有決定的意義。從理論上闡明受精除了必須注意卵球與精子的成熟程度和活動能力之外,還必須注意第三種條件,即精卵結合所需的環境條件。離體排出的卵球,因為未經輸卵管,不帶有輸卵管分泌物,所以不能受精。這個受精“三元論”的提出,糾正了以往“唯卵的單元論”和“精卵相互抗衡的二元論”的偏頗。
對此,庄孝僡教授曾經指出,當時朱洗“在脊椎動物發現主宰受精的物質不是來自生殖細胞本身,而是來自體細胞,這還是第一次”。
闡明卵球成熟程度與胚胎髮育的關係
在1949年前,朱洗只能是斷斷續續地在做這項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一直到他逝世之後,由他的學生和助手王幽蘭最後完成發表。
學術界認為,朱洗的結論具有重大的意義。儘管這是在蟾蜍和魚類卵球上得到的,但由於生物界的卵細胞成熟有它的共性,成熟可分為三個時期和兩個過渡階段的規律是有普遍性的。因此,這一結論,對於掌握適當時機去開啟“發育之門”具有普遍的意義。
發現家蠶混精雜交逾數精子能影響遺傳性
朱洗根據桑蠶卵是生理的多精子受精的特性,用了14個品系的家蠶作材料來進行混精雜交的實驗。經過混精雜交,證明了同品系的精子不一定都佔有優勢,後代的雜種往往有較多的個體表現出異品系的特徵。他認為逾數的(未與卵核結合的)精子可能與這些特徵的出現有關。這一新見解引起了國際上一些科學家的極大興趣。
在實踐上,用混精雜交培育出了色澤好、繭形特大的雜交種蠶,它的產量、孵化率、上簇率、結繭率和收繭率,都比一般雜交品種高出許多。因此,混精雜交還為選育良種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這一研究成果,在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培育出世界首批“沒有外祖父的癩蛤蟆”
朱洗銅像
朱洗銅像
朱洗和他的助手王幽蘭等人,利用上海蟾蜍離體產出的無膠膜卵球(這些卵球不經輸卵管排出,不帶有輸卵管膠狀物質,所以絕對沒有接受精子的可能)做實驗材料,自1951年至1959年的8年中,經過幾十次的實驗,塗血針刺了數以成萬計的卵球,得到了25隻小蟾蜍,其中兩隻(都是雌體)長到了成體。1960年死去一隻,僅存的一隻,在1961年3月7日,與正常雄體抱對受精,得3000多顆受精卵球,發育良好,從中產生“沒有外祖父的蝌蚪”800多隻,多數登陸成為小蟾蜍,實現了世界上第一隻無父的母蟾蜍產卵傳種。
1961年5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的朱洗,成功利用人工單性繁殖的方法獲得母蟾蜍。用單性生殖獲得“無父”和“無外祖父”的蟾蜍,這是世界首例。
這一有趣的實驗,進一步證明了脊椎動物人工單性生殖的子裔照常能夠繁育後代。1961年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把這項科研成果拍成了科教片《沒有外祖父的癩蛤蟆》,記錄了這位生物學家一生中最後的科學活動的形象。
印度蓖麻蠶的引種馴化和推廣
朱洗針對蓖麻蠶多化性的特點,從生物與環境的關係著眼探討,抓住了防病、飼養與越冬等關鍵問題,逐步解決了卵不出蠶、蠶不結繭、蛹不化蛾、蛾不交尾等問題。同時還解決了推廣生產中蠶種的大量供應問題。在這基礎上,他進一步選育既能越冬又能保持其多化性的新品種,用我國樗蠶與蓖麻蠶雜交後進行定向選育,並結合蠶蛹不同發育期低溫冷藏的生態誘導方法,培育出了冬季低溫休眠的雜交新種。
此外,他還親自編寫《怎樣飼養蓖麻蠶》等小冊子,親自組織和講課傳授技術,培訓了一批批來自全國幾個省市的推廣蓖麻蠶的骨幹,為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推廣蓖麻蠶創造了條件,為紡織業增加了一種新絹絲原料,並為農村增加了一個新的副業。
蓖麻蠶的引種馴化成功,被認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生物學中重大研究成果之一,是理論聯繫實際的一個範例。”這項成果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科學獎三等獎和1964年國家發明獎
家魚人工繁殖
以往的定論認為,家魚在池塘中生殖腺不能發育,無法產卵繁殖魚苗。1956年,朱洗受一些朋友的鼓勵和支持,提出了要去解決這個被視為“禁區”的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準備,朱洗帶領了一批科技人員跋山涉水,深入江河湖泊踏勘,積累了許多資料。
朱洗在工作中
朱洗在工作中
1958年春,廣東南海水產研究所應用魚腦垂體催產鰱魚成功。這一方面鼓舞了朱洗,另一方面也使他覺得魚腦垂體數量很少,不能滿足推廣的需要。因此,他試驗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產,於當年秋季成功地使鰱鱅兩種家魚產卵,孵出“秋花”。不久,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親魚培育、人工催產和魚苗孵化的技術方法。
1961年在上海召開家魚人工繁殖經驗交流會,從此一整套的技術方法迅速推廣,人工繁殖的魚苗也開始大量供應,結束了幾千年來家魚魚苗要在大江里捕撈的狀況,促進了我國淡水養殖事業的發展。
據調查,1961—1988年,家魚人工繁殖已在全國26個省市推廣應用,增產魚苗和商品魚價值累積超過120億元,為國民經濟做出了重大貢獻。該成果於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個人榮譽


• 1956年,朱洗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
• 1955年,朱洗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
• 1956年,蓖麻蠶的引種馴化成功項目榮獲中國科學院科學獎三等獎
• 1964年,蓖麻蠶的引種馴化成功項目榮獲國家發明獎
• 1978年,混精雜交項目榮獲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89年,家魚人工繁殖成果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個人著作


主要論文

Zhu Xi.L’activation et la rectification dans la parthenogenese des Echinides par l’hypertoaie seure.Compt Rend Acad Sci Paris,1926, 183:636—639.(合作者:Bataillon.)
Zhu Xi.Etudes analytiques et experimentales sur les rythmes cinetiques dans l'oeuf(Hyla arborea,Paracentrotus liuidus,Bombyx mori).Arch biol,1930c,40:436—539.(合作者:Bataillon.)
Zhu Xi.Etude cytologique sur l'hybridation chez les Anoures.Arch d'Anat Micros,1931d,27:1—105.
Zhu Xi.Artificial parthenogenesis in some Chinese frogs 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some three一year—old fatherless frogs.Chinese J V 1938a, 29:103—108.(合作者:陳兆熙 張果)
Zhu Xi.Etudes cytologique et experimentale sur la maturation artifi- cielle osmotique in vitro sur l'oeuf d'Anoures.Acta zool Taiwanica,1948a,1:1—66.
朱洗.利用氰化鉀離釋蠶卵分裂節奏的細胞學研究.實驗生物學報,1955,4:231—291.
朱洗.用實驗的方法研究蟾蜍輸卵管的分泌物對受精的關係並討論精子入卵的機制問題.實驗生物學報,1956,5:75—112.(合作者:王幽蘭)
朱洗.蟾蜍體外成熟卵球的人工單性發育及卵球成熟程度之不同與單性發育的關係.實驗生物學報,1959,6:276—298.(合作者:王幽蘭)
朱洗.世界第一隻無父母蟾蜍產卵傳種.科學通報,1961:50.(合作者:王幽蘭、徐同江)
朱洗.從受精過程討論動物遠緣雜交問題.科學通報,1961(7):1—7.
朱洗.金魚和鯿魚卵球成熟的細胞學研究,實驗生物學報,1962,8:1—33.(合作者:王幽蘭)
朱洗.關於臭椿—蓖麻—蓖麻蠶—寄生蜂的連串發展和綜合利用問題的芻議.紅旗,1962,6:34—41.
朱洗.不同成熟程度蟾蜍卵球受精后的發育.實驗生物學報,1964,9(2):101—106.(合作者:王幽蘭)

個人譯著

朱洗.《生物的進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1—628.
朱洗.《動物學》(共三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上),1936(中),1937(下),(與張作人合譯).
朱洗.《生物學叢書》共八種:
(1)蛋生人與人生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
(2)我們的祖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
(3)重女輕男,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
(4)雌雄之變,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
(5)智識的來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
(6)愛情的來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
(7)維他命與人類之健康,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
(8)霍爾蒙與人類之生存,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0.
朱洗.《脊椎動物發生學》(翻譯)(共二冊),上海:中華書局,1951,1—834.
1.朱洗.《生物的進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1—628.
2.朱洗.《動物學》(共三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上),1936(中),1937(下),(與張作人合譯).
3.朱洗.《生物學叢書》共八種:
(1)蛋生人與人生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
(2)我們的祖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
(3)重女輕男,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
(4)雌雄之變,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
(5)智識的來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
(6)愛情的來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
(7)維他命與人類之健康,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
(8)霍爾蒙與人類之生存,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0.
4.朱洗.《脊椎動物發生學》(翻譯)(共二冊),上海:中華書局,1951,1—834.

評價紀念


• 朱洗先生的墓碑上鐫刻著他一生的簡歷,銘刻著對他的高度評價:“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在實驗胚胎學及細胞學的理論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對蓖麻蠶及家魚人工繁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 在近40年的歲月中,朱洗始終以探索“開發育之門”的奧秘作為自己的目標。他將細胞學和胚胎學結合起來,研究分析發育早期的關鍵問題。獲得了新的發現,提出了有關的新的學說,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並樹立了被人稱道的研究風格,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學術聲譽。朱洗一生共發表學術論文近70篇,現已編為《朱洗論文集》上下兩冊出版。
• 朱洗學識淵博,理論修養深厚,所以他能得心應手地運用基礎理論去指導應用研究,使有關國民經濟中重大生產問題迎刃而解;反過來又驗證他的理論和學說,並使之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豐富。
• 1985年10月14日,朱洗銅像立於中科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大院中。
• 臨海琳山農業學校建有朱洗紀念館。
• 2000年10月,臨海市舉行系列活動紀念朱洗的百歲誕辰,並在東湖公園西北角建立朱洗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