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珠半夏

山珠半夏

山珠半夏又叫山珠南星。是中國獨有的植物。分佈於雲南地區。塊莖入葯,雲南普遍作半夏用,稱山珠半夏。莖葉是良好的豬飼料。

生態習性


山珠半夏
山珠半夏
年生草本。雌雄異株。塊莖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徑2—4厘米。鱗葉鈍、具短尖頭,內面的長15—30厘米。葉1—2,葉柄長40—70厘米,下部1/6—1/7鞘狀,鞘端鈍。葉片3全裂,中裂片常具長達1.5厘米的柄,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稀卵形,長10—19厘米,寬5—12厘米;側裂片近無柄或具短柄,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漸尖或銳尖,基部稍偏斜,楔形,長9—16厘米,寬5.5—9厘米;側脈12—15對,斜伸,集合脈距邊緣約5毫米。花序柄常比葉柄長1倍,稀較短。佛焰苞長約10厘米,蒼白色,中部飾以淺綠色條紋:管部長2—2.5厘米,直徑1—1.5厘米,喉部邊緣斜截形;檐部直立,背弓凸,長5—8厘米,寬2-3.5厘米,漸尖。肉穗花序單性:雄花序長圓錐形,長約2厘米,基部粗3-4毫米,花疏,有時密,下部的花具長輛(0.7-1毫米),上部的花具短柄,雄花通常有雄蕊2,花藥2室,球形,幾分離,葯隔不顯,葯室頂裂。雌花序長1.5厘米,圓錐形,花密集,子房倒卵圓形,花柱長0.5毫米,柱頭半球形。胚珠3,長圓狀卵形。附屬器裸禿,短於佛焰苞或近等長,長5—6厘米,粗2—2.5毫米,下部圓柱形,稀紡錘形,向上漸狹,直立,先端下彎。果序近圓柱形,長3—10厘米,粗2.5—3厘米。漿果紅色,常大部分不實,種子2—3,卵球形,紅色或紅褐色。花期5—6月。果8—9月成熟。

分佈生境


產雲南各地。常見於闊葉林、松林或草坡灌叢中。貴州及四川也有。海拔1500-2200米。合模式(Delavay 無號,Ducloux et Bodinier 5514)采自雲南。
山珠半夏
山珠半夏

藥用價值


【藥名】:山珠半夏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葯天南星科植物山珠半夏的塊莖。
【功效】:止咳化痰、降逆止嘔。
【主治】:用於脾不化濕、痰涎壅滯所致的痰多、咳嗽、氣逆等證。用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本品既能燥濕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常用於治療寒飲嘔吐。
【性味歸經】:微辛,溫。脾、肺、胃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
【別名】:山珠南星(《中國植物志》)、半夏、刀口葯、山包米、狗鬧子、蛇飯果(《新華本草綱要》)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
【拉丁名】:山珠半夏Arisaema yunnanense Buchet
【考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