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城鎮
江蘇省邳州市轄鎮
邳城鎮,江蘇省邳州市下轄鎮,位於市域中北部,距城區15千米,轄域面積90.90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邳城鎮下轄1個居民社區和2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邳城村。截至2019年末,邳城鎮常住人口為8.12萬。
因該地曾為邳州市的州城而得名“邳城”。人民公社化時,曾易名為紅旗公社。1986年,建邳城鎮。2000年,泇口鄉併入。邳城鎮歷史悠久,是邳州市的文化古鎮、商貿重鎮,自清康熙七年(1668年)發生大地震邳州下沉后,治所遷至該地,已有200多年歷史,直至1954年,治所才向東南遷至運河鎮。境內有270省道貫穿,邳蒼分洪道、中運河流經。著名景區有河口生態農業觀光園。
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東郯城發生大地震黃河決口泛濫,邳州舊城下邳沉沒,遂北遷新城,始稱邳城。至1954年,邳縣人民政府遷往運河鎮,歷時200多年,邳城一直為邳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邳城鎮
民國元年(1912年),邳州改稱邳縣,先後屬徐海道、銅山行政督察區,實行市鄉制,邳城屬城亢鄉。
民國三年(1914年),改市鄉製為區團制,及至抗日、解放戰爭時期,邳城均屬第一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邳城解放,東片為邳縣一區;西片為五區。
1953年,邳城劃歸江蘇省徐州地區,東片為邳縣一區;西片屬邳縣五區。
1956年,東片並為官湖區邳城鎮、坡里鄉、柳林鄉;西片改屬車輻山區。
1957年,撤區並鄉,東片為邳城鎮,西片為湘口公社。
1958年,撤銷鎮建制,東片隸屬紅旗公社,西片為湘口公社。
1961年,東片從紅旗公社分出,設邳城公社。
1983年,東片改為邳城鄉,西片復建泇口鄉。
1986年,東片撤鄉,恢復鎮的建制,為邳城鎮,西片仍為湘口鄉。
2000年4月,撤銷泇口鄉、邳城鎮,合併設立新的邳城鎮。
邳城鎮因曾系邳州州城而得名。
邳城鎮位於邳州市中北部,東與鐵富鎮以及官湖鎮接壤,北與鐵富鎮和戴庄鎮毗鄰,西與車輻山鎮搭界,南與趙墩鎮和戴圩街道以及官湖鎮為鄰,地理坐標在東經117°97′、北緯34°47′,總面積90.90平方千米。
邳城鎮嶄新校園裡書聲琅琅
邳城鎮境內大部分系平原地區,屬黃淮地區沂蒙沖積扇平原,東北部有山丘,地勢高亢。
邳城鎮境內主要有邳蒼分洪道在境內中部穿過,中運河在西部過境。
邳城鎮北部與鐵富鎮接壤處的艾山地下礦泉水富含偏硅酸等30多種微量元素,被國家確定為飲用型優質天然礦泉水。
邳城鎮土質以礫石為主。土質以多年淤積、風化的黃沙土、老黃土為主。
1996年,邳城鎮下轄21個行政村,分別是邳城、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城山、石頂、艾山、太平、湯家、山嶺、西新莊、下河涯、棋村、坡里、雙廟、草寺、劉渡口、河灘、呂灘、丁道口。
2000年,因鄉鎮合併,從原泇口鄉划入14個行政村,分別是白園、大王廟、百戶、土樓、謝湖、陸宅、土山、葛埠、池庄、郭宅、劉庄、瓦房、薛湖。
2001年,村級行政區域調整,合併為23個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邳城鎮下轄1個居民社區和2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邳城村境內。
邳城鎮下轄社區(村)基本統計表(2019年) | ||||
序號 | 居民社區\行政村 | 小組數 | 戶數 | 人數 |
---|---|---|---|---|
1 | 城東社區 | 2 | 402 | 2054 |
2 | 邳城村 | 5 | 758 | 3016 |
3 | 城西村 | 6 | 1100 | 4598 |
4 | 城北村 | 3 | 416 | 2368 |
5 | 城山村 | 12 | 1816 | 7440 |
6 | 新山河村 | 12 | 1230 | 5542 |
7 | 艾山村 | 4 | 502 | 2080 |
8 | 鹿山村 | 10 | 688 | 3276 |
9 | 湯家村 | 6 | 810 | 3321 |
10 | 河口村 | 9 | 814 | 2842 |
11 | 祁家村 | 5 | 659 | 3346 |
12 | 坡里村 | 4 | 408 | 2060 |
13 | 雙廟村 | 4 | 496 | 2126 |
14 | 草寺村 | 6 | 598 | 2721 |
15 | 泇口村 | 5 | 840 | 3740 |
16 | 白園村 | 9 | 865 | 3550 |
17 | 呂灘村 | 7 | 870 | 4112 |
18 | 大王廟村 | 9 | 556 | 2846 |
19 | 百戶村 | 6 | 730 | 2930 |
20 | 謝湖村 | 7 | 464 | 2200 |
21 | 葛埠村 | 5 | 520 | 2464 |
22 | 劉瓦房村 | 7 | 785 | 3350 |
23 | 郭池村 | 8 | 720 | 3300 |
- | 總計 | 151 | 17047 | 75282 |
2019年末,邳城鎮家庭戶數為18080戶,常住人口為81240人。
1978年,邳城鎮國民生產總值0.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890元。2000年,邳城鎮居民生產總值2.1億元,人均收入3200元。2004年,邳城鎮國民生產總值4.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650元。2018年,邳城鎮地區生產總值31220萬元。鎮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915萬元,地方工商稅收完成4319萬元,稅收佔比73%。鎮級可用財力完成1177萬元,增長30%。農民人均收入20450元,增長14.2%。
邳城鎮在改革開放前,農民收入主要源自農業。小麥、玉米良種繁育、機械化推廣、噸糧田建設、大宗農作物模式化栽培技術曾在邳州市領先。原農科站引進、繁育、推廣濟南13號小麥良種、掖單系列玉米種,多次獲省、市農業科技進步獎。2018年,邳城鎮糧食播種總面積96090畝,糧食總產量56454噸,其中稻穀3900噸,小麥20760噸,玉米26100噸。泇口片區9個村大蒜種植21500畝,產量24820噸。以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為突破,穩步推進土地流轉,全面建成新山河村500畝水稻、草寺村946畝優質稻、泇口村360畝水稻、劉瓦房村320畝優質稻、河口村180畝茨菇、雙廟村210畝蔬菜等6個村級集體規模經營“樣板田”。發展農業專業大戶125個,農業企業64個,家庭農場1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6個,農業專業合作社成員560多戶。2018年,邳城鎮第一產業產值432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940萬元,林業產值92萬元,牧業產值530萬元,漁業產值264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94萬元。
遠眺邳城
邳城鎮工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是邳州市後起的工業強鎮。2003年,邳城鎮企業總數2343個,總產值5.8億元,銷售收入5.6億元,利稅2625萬元,資產總額達2.7億元。工業項目473個,其中私營及私營控股工業226個,個體247個,工業固定資產總額1.8億元,固定資產凈值1.2億元。2003年末實現工業銷售收入4.5億元。進廠務工人數8456人。2018年,邳城鎮招商引資和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總投資3億元的光伏發電一期10兆瓦建成併網發電;落戶園區鎮的相關企業項目加快建設。2018年,邳城鎮第二產業產值14787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2115萬元。
邳城鎮的第三產業包括商貿服務、餐飲服務等,2018年,邳城鎮第三產業產值12113萬元。
黌廟、天主教堂
據《邳志補》記載,黌廟坐落在邳城城內東北隅,南北長223米,東西寬116米,
邳城天主教堂
2003年,邳城鎮共有幼兒園21所,小學9所,中學4所,在校生11974人,教師511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64名,中級職稱376名。2019年末,邳城鎮境內有幼兒園、託兒所14個,小學11個,小學教師136人,小學生3920人。
邳城鎮鎮內設有文化站、影劇院、書店、錄像放映室、網吧等文化娛樂設施。2018年,邳城鎮獲第二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鎮稱號;祁家村創建成為第二批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村。成功舉辦2018“唱響新時代、建設新邳城”首屆春節文藝匯演和首屆芍花節。
邳城河口村民自發捐款,扶助貧困家庭
邳城鎮鎮內有邳城、泇口2所鎮級衛生院,至2003年末,這兩所衛生院建築面積9600平方米,有病床23張,設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科室,配有B超、腦電圖、X光機、血生化自動分析等設備。23個村級衛生室全部達到農村甲級衛生室標準。至2019年末,邳城鎮境內有醫療機構25個,病床240張,執業(助理)醫藥師58人。
2018年,邳城鎮新建村級標準化垃圾房18個,改造農村戶廁745座,改造危房51戶。取締關閉“散亂污”小企業57家,禁養區養殖場12家,依法拆除養殖大棚18家1.6萬平方米。
河口生態農業觀光園
邳城鎮境內的城河作為縣域河道,流經邳城鎮河口村長2千米。2018年,邳鎮城依託河堤外側現有500畝銀杏林、600畝金葉銀杏種植基地,建成120萬株金針菜種植基地,間作套種櫻花、紫薇等高檔花木6萬株。投資260萬元硬化6米寬城河路,埋鋪路牙石4千米,栽植20厘米左右金葉銀杏嫁接大苗2200株,間作紅葉石楠球2200株,構建了連接270省道的交通便捷通道和旅遊觀光景觀帶。投資硬化生態園園區2米寬遊園步道4千米,安裝路燈120盞,配套了停車場、遊覽車、標識牌、廁所等基礎設施,打造了集特色種植、休閑採摘、生態旅遊、游泳垂釣、民宿康養於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園。
邳城鎮境內有270省道穿境而過。鎮北有310國道,鎮南有311國道。
伍彬 | 劉仁航(1884~1938) |
宋綺雲(1904~1949)革命家 | 沙培琛(1926~1948) |
宋振中(1941~1949)小蘿蔔頭 | 李二元末北方紅巾軍首領 |
湯應曾(1530~1588) | 張南冥(1912~1997) |
徐國泰(1890~1911) | 魏雲嶺(1909~1934) |
李超時(1906~1931) | 李培南 |
徐林俠(1904~1949) | 夏慕堯(1885~1948) |
程樹榛 | 陳寶雲(1934~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