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林
離子交換樹脂之父
何炳林(1918年8月24日-2007年7月4日),廣東番禺人,高分子化學家,中國離子交換樹脂工業開創者,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42年何炳林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后留在化學系讀研究生併兼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學;1952年獲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后在南開大學任教,歷任化學系主任、高分子化學研究所所長;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1年被評為天津市特等勞模;1985年6月兼任第一任青島大學校長;1988年被國防科工委才授予“獻身國防科學技術事業”榮譽證章;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0年獲得杜邦科技創新獎;2006年獲得中國離子交換樹脂行業誕生50周年委員會終身成就獎;2007年7月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9歲。
何炳林的科研內容主要為:大孔離子交換樹脂的合成、結構與性能;新型吸附樹脂的合成、結構與性能;高分子樹脂在催化劑的結構與催化活性、選擇性與穩定性等方面的研究;生物醫用材料的結構、性能及其在血液凈化與釋放的應用;離子交換的“交換反應動力學”研究。
何炳林
1942年6月,畢業后留校在楊石先教授的指導下做研究生,由於他為人正直,治學嚴謹,受到楊石先的賞識。
1943年,開始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因為他辦事積極認真,被推選連任兩年化學系秘書。1946年,前往南開大學化學系任教。
1947年9月,與妻子陳茹玉一起赴美留學,進入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研究生院,在美國期間他一直關注著國內局勢的變化。
老年何炳林
1954年,周恩來總理率政府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時,何炳林與十幾位同學和朋友向國際上知名人士呼籲,配合了周總理在日內瓦與美國代表團的談判,抗議美國阻撓他們回國。
1955年春,美國政府同意何炳林等人回國,由於當時美國對中國採取了全面封鎖、禁運政策,因此何炳林把平時搜集的大量科技資料化整為零,分期分批地寄給國內的親友。他還買了一些回國后工作急需的儀器和化學試劑,裝在一隻破舊箱子里,順利地通過檢查。
1956年2月,回到中國后先到故鄉廣州,之後應恩師楊石先的邀請往南開大學任教,並從事有機化學、農藥化學和離子交換樹脂的研究工作。
1958年,創建南開大學化學系高分子教研室和化工廠,併兼任教研室主任,並在國家和領導支持下,主持建立了南開大學高分子學科(為中國第一個高分子化學教研機構)。8月13日,毛澤東主席來到南開大學視察了何炳林指導建立的離子交換樹脂車間。9月,周恩來總理到南開大學時視察了他的實驗室,與他長談了半個多小時。
何炳林獲得榮譽
1964年,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研發的“除草一號”獲國家科委一等獎;“離子交換樹脂”獲國家科委三等獎。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何炳林的教學、科研工作停頓下來,被下放工廠協助指導工作。
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委員、常委、化學部副主任,同年被評為全國勞模、天津市特等勞模。
1981年,兼任籌建中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同年被評為天津市特等勞模。
1984年,將原化學系高分子教研室分成兩個教研室和兩個研究所,何炳林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長。
1985年,國家教委指定南開大學與天津大學支援新建的青島大學,6月,省委、省政府分別發文(魯任[1985]34號、魯任[1985]39號)任命何炳林兼任第一任青島大學校長,並確定青島大學實行校長負責制,何炳林主持全面工作。
1986年,“提取甜菊糖的新樹脂和新工藝”獲“第35屆布魯塞爾尤里卡國際發明博覽會”銅牌獎。同年將他1958年創建的南開大學化工廠併到高分子化學研究所,實行所辦廠,促進了化工廠的生產和高分子化學研究所的教學、科研的發展。
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88年,國防科工委才授予他“獻身國防科學技術事業”榮譽證章,表彰他為原子彈的成功研發所作出的貢獻。
1989年,獲得了國家教育委員會“建立教學與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教學新體系”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993年獲得天津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生物醫學高分子”成果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若干生物醫學高分子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2000年,82歲的何炳林以“高選擇性吸附分離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獲得杜邦科技創新獎。
2006年,中國離子交換樹脂行業誕生50周年,行業委員會特評出唯一一項終身成就獎授予何炳林。
2007年7月4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9歲。
• 科研綜述
1956年,何炳林從美國回來時帶回了國內還不能生產的5公斤二乙烯苯和10公斤苯乙烯。利用這些原料開始了離子交換樹脂的合成、性能測定和工業上的應用研究,由於工作勤奮,僅短短兩年的時間裡,當時世界上已有的離子交換樹脂品種便全部合成成功。
1958年,何炳林成功合成出“苯乙烯型強鹼201樹脂”,又以之成功從貧鈾礦中提取出達光譜純度的濃縮核燃料“鈾—235”,為中國原子能國防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此,國家二機部特資助了南開大學400萬元,在他主持下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專門生產離子交換樹脂的南開大學化工廠,該廠產品專供國防建設對核燃料鈾的急需。開創了中國自行研發的離子交換樹脂工業。
1965年,因戰備需要,化工廠由國家安排遷往四川宜賓,該新廠即轉產民用離子交換樹脂,各省市紛紛派人前來學習,其生產工藝、技術隨之普及至全國,離子交換樹脂工業從此得到蓬勃發展。及后,何炳林又成功研製出多個系列、多種功能、不同型號的離子交換樹脂,被廣泛應用於化工、醫藥、冶金、環保等領域。千家萬戶都從他的貢獻中受益,無論是鏈黴素、頭孢菌素、純凈水、氯鹼、合成樟腦、甜菊糖,還是安眠藥中毒血液灌流吸附劑、中藥有效成分萃取,乃至電鍍污水處理等熟悉的名詞,都與何炳林辛勤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關。
1973年,華北藥廠向他請教關於鏈酶素的純化問題,他根據工業生產的需要立即開展研究,相繼研製出“390及新390樹脂”,經實驗表明,這兩種樹脂均可免掉原流程中所採用的劇毒試劑苄胺,使車間工作人員在生產操作過程中不致中毒,同時簡化了合成工藝,使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75年,改用“新390樹脂”替代原流程生產後,不僅年增利潤300多萬元,還出口創下大量外匯。“390及新390樹脂的研製及應用於鏈黴素提取純化”也使他獲得了國家發明三等獎。
江西省一樟腦生產廠經過多年研究,一直無法解決以離子交換樹脂為催化劑改革合成樟腦的工藝問題,最後找到何炳林幫忙。他經過謹慎研究和分析,認為用樹脂做催化劑,使莰烯製成樟腦是可行的,毅然接受了這一研究課題,終於研製出催化性能良好的“D001×7-CC樹脂”,解決了合成樟腦的關鍵問題,使中國該項生產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產品達到出口標準,歷年經濟效益顯著,該技術項目的研發,獲1982年天津市科技一等獎。
何炳林所領導合成的“H--系列樹脂”是一種新型的吸附劑,其表面積超過1300m2/g,應用於醫療手術中的血液灌流技術,至今國內外尚無同類產品。80年代初的天津市,已用該樹脂挽救了80多名過量服用安眠藥中毒者。后推廣全國,根據所售出量估算,數年間起碼救活了千餘名病人。該研究發明,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天津市科技二等獎。
• 學術交流
1978年,參加了在加拿大召開的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化學化工在工業中的作用”會議,他代表中國代表團發了言。通過與各方面的接觸,促成了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多倫多大學與南開大學的友好合作關係。
1981年,去日本參加了中日高分子科學討論會,在會上介紹了“中國離子交換樹脂的發展”。
1982年,去美國參加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會議,恰巧一名瑞士人的論文題目與何炳林的報告題目(關於模擬酶的文章)相同,但在會上只讓何炳林做了報告,說明了會議的組織者對中國的重視和對何炳林的尊重。
1983年,負責籌備和組織了在天津召開的第五屆血液灌流與人工器官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宣讀了6篇學術論文,受到國內外與會者的好評。此後又去蘇聯、美國、日本等國參加學術會議,宣讀論文,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
1986年,赴蘇聯參加“血液灌流”會議,1987年,赴美國參加“生物材料”會議,1988年,赴日本參加“生物材料”會議。
何炳林除了經常被邀請出席國外組織的國際高分子科學學術討論會外,他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曾分別與北京大學馮新德院士、武漢大學卓仁禧院士等,多次在國內舉辦“高分子醫用材料”等國際會議。因而,他於1996年獲日本“高分子科學學會國際合作”獎;而美國麻省大學OttoVogel教授在《PolymerNews》(高分子新聞2000年)中,更刊載了他的簡歷及詳細報導了他的研究工作成績。
• 主要論著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1982.05 | 《吸附樹脂》 | 何炳林,錢庭寶 | 南開大學化學系 |
1995.02 | 《離子交換與吸附樹脂》 | 何炳林,黃文強主編 |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期刊論文
何炳林等。離子交換劑的製備及其性能測定Ⅰ.Ⅱ.Ⅲ.化學學報,1958,24(1):36-41.1958,24(4):295-299.1959,25(6):360-365。
何炳林等。離子交換劑的製備及其性能測定Ⅵ.高強度多孔性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型弱鹼性陰離子交換樹脂。高分子通訊.1965,7(3):185-192。
何炳林等。離子交換劑的製備及其性能測定Ⅳ.多孔性高強度樹脂。原子能科學技術,1964,5:515。
• 講授課程
1958年,何炳林創建了南開大學化學系高分子教研室以來,他一直親臨教學第一線,先後講授五門課程,編寫並不斷地補充、修改《高分子化學》講義。
• 指導研究生
1982年以後,何炳林專心致力於研究生的培養。到1992年為止,他為國家培養了94名研究生,其中有18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后。何炳林畢生致力於高分子學科的教育工作,培養了600餘名本科生、100餘名碩士生、60餘名博士生、15名博士后,此外還有進修的大學教師。
• 培養理念
考慮到科學的發展和國家的需要,何炳林在研究生的培養方向上歷來注重理論聯繫實際,並延伸到聯合生產實際,特別重視相關學科的交叉相互滲透,將研究生學習的課程與畢業論文的選題擴展到與高分子化學有關的生物醫學工程和生物技術方面。他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文革剛結束時就提出了跨學科培養研究生的主張。他一直堅持招收一部分本學科以外的其它化學專業,和生物領域的生物化學、微生物,以及化學工程、醫學醫藥、環境科學等優秀學生,讓他們攻讀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位,又組織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和有成就的年輕博士講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技能,為國家培養了一批能夠承擔一些邊緣科學技術工作的人才,以適應現代科技和國家建設對高級專業人才的渴求。
何炳林作為學術帶頭人,對科研人員在工作上的要求非常嚴格,而對他們的生活又特別關心。50年間,他指導科研人員並共同發表的科研論文已達880多篇,獲得的獎勵更多得難以統計,而每項獎金分配他都不超過其他主要研究人員。有的研究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難,他以自己分得的獎金給予他們補助。他的做法對周圍的人是一個榜樣,大家耳濡目染中都受到教育,漸而養成一種良好的風氣,使高分子所成為一個團結向上的科研集體。
• 團隊建設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何炳林指導的高分子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他傾注了莫大心血所創立的高分子教研室,教師人數從8人擴展至63人,並在此基礎上,於1984年分成4個部分,即:高分子教研室,生物有機教研室,高分子研究所(何炳林自任所長),部分人加入分子生物研究所。1985年,高分子學科被評為博士點,1986年被批准為博士后流動站,1987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1989年被批准建立為“吸附分離功能高分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中國唯一的既是國家重點學科,又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科。何炳林以其淵博的學識、崇高的師德培育和吸引了一批傑出的年輕人獻身於中國化學事業,形成了倍受國內外關注的高分子學科團隊。
• 教學體系
何炳林以南開大學為試點,積極主張和推行“教學、科研與生產三結合的教學新體系”,大力開展應用和開發,促進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其中一位博士生在論文中提出了氫鍵吸附概念,並在銀杏葉中提取活性物質加以開發利用,經他的參與研究、大力扶持和引導,使該項成果順利投產,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時間 | 榮譽表彰 | 參考資料 |
1959年 | 天津市勞動模範 | |
1980年 | 全國勞動模範 | |
1981年 | 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 | |
1989年 | 國防科工委“獻身國防科學技術事業”榮譽獎章 | |
日本高分子學會國際獎 |
時間 | 擔任職務 | 參考資料 |
中國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協會副理事長 | ||
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顧問 | ||
1965年1月-1975年1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
1978年3月-1983年6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
1982年-1986年 | 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理事(第21屆) | |
1986年-1990年 | 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理事(第22屆) | |
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副主任 |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組評審委員 | ||
《中國科學》編委 | ||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 | ||
《高分子科學》副主編 | ||
《ReactivePolymers》編委 | ||
《Bio-materials,ArtificialCells,ArtificialOrgons》編委 |
何炳林和妻子
何炳林是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The father of ion exchange resin in china)” 。 (1988年英國高分子化學家戴維·謝靈頓(DavidC.Sherrington)訪問南開大學時讚譽)
何炳林長期致力於中國高分子化學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學術創新工作。他注重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優秀人才的培養引進,創建的南開大學高分子學科成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並建立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注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科學研究為經濟建設服務,研究成果對國家直接和間接貢獻逾30億元。 (南開大學評)
何炳林在南開大學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家專門生產離子交換樹脂的化工廠,其主要產品用於國防工業提取國家急需的核燃料-鈾,為中國原子能事業發展和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做出了重大貢獻。 (寶雞市科學技術協會評)
2005年,何炳林、陳茹玉院士共同捐出40萬元積蓄,分別在高分子化學研究所和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設立了“何炳林獎學金”、“陳茹玉獎學金”,用以資助品學兼優、且家庭經濟困難的南開學子。
• 何炳林紀念塑像
2008年9月22日,何炳林紀念塑像在他工作的高分子研究所蒙民偉樓落成。塑像為青銅鑄造,高1.08米,基座高1.40米,由南開大學文學院藝術設計系李軍教授創作完成。
• 何炳林院士紀念館
2012年元旦期間,為紀念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發的幕後功臣,緬懷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化學專家、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南開大學高分子所創始人何炳林先生,何炳林院士紀念館在他出生、成長的廣東省番禺市沙灣鎮開放。何炳林院士紀念銅像通體青銅塑造、高1.08米,為何先生半身像銅像,底座書“中國離子交換樹脂之父何炳林”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