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
劉大白創作的現代詩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詩人劉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錄在開明書店1926年版《郵吻》詩集中。
這首詩從整體框架上採用了當時流行的小詩體,小幅的描寫,簡潔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興的抒發,描繪出了一個江邊秋天黃昏時的景象。
秋晚的江上
歸巢的鳥兒,
儘管是倦了,
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一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①斜陽:黃昏前要落山的太陽。
②頭白:用擬人的手法,指蘆葦頂端已呈白色。
④紅顏:此處特指女人美麗的容顏。
20世紀20年代,寫作新詩的詩人受舊詩詞的影響很大,所以那個時候的新詩都有很濃重的舊詩詞風格。除了是用白話來抒寫之外,詩的意境和表達手法,往往和舊詩詞沒有多大差別。這是當時詩歌的一大特色。劉大白也正是如此,他雖想試著去寫純粹的白話詩,但這首詩在格律上還些許遵循古典詩歌原來的要求,所以還是可以看出來其受舊詩詞影響的痕迹。《秋晚的江上》便是在這種環境下創作出來的。
內容
詩中寫詩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時所看到的情景。這情景好比一幅畫,但在畫面上的事物是動的,而不是靜的。
“歸巢的鳥兒,儘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倦遊的鳥兒想回巢去。這時候,天色已晚。斜陽的餘暉照在飛鳥的脊背和雙翼上,好像是把斜陽馱回巢去一樣。黃昏的景色,在詩人的筆下,帶著一股悲哀的美。“倦”、“馱”是關鍵二字。歸鳥倦了,這是詩人的想像,同時也是詩人情感的移入。鳥倦實在也是人倦。而馱字,一方面是景緻的進一步的渲染和奇麗的想像,另一方面也是突出鳥倦的程度,因為馱是一種負荷,而馱的又正是太陽。這樣看到的就不僅僅是一種景緻,而包含詩人對生活的體驗。
“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詩人原只注意江上的飛鳥,照在飛鳥身上的夕陽。隨著飛鳥雙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陽在江面上的倒影。這夕陽的倒影好像是從鳥翅上掉下來的一樣。飛鳥本來已經倦了,但背上還馱著斜陽,並不覺得是沉重的負擔。在詩人看來,正是飛鳥馱了斜陽去點染江面。情景十分動人。第二段是第一段情景的繼續與開展。不說落日沉入江底,而說落日被鳥翅翻掉在江里,這是極富表現力的。它是極其誇張而又符合邏輯的動態描寫,與其說是鳥馱斜陽的自然延伸,毋寧看作是詩人想像力的深化,它使夕陽沉入江心,這一瞬間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時,鳥翻雙翅,抖落斜陽,在情緒上也是一種發展,它表明鳥不堪沉重的負擔,希冀於一種自由的生活。
“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詩人把眼光從江上轉移到江邊的蘆葦。夕陽的餘暉點染了江面,也點染了蘆葦。在一瞬間,白了頭的蘆葦也變成紅顏了。從飛鳥的雙翅到江面,到蘆葦叢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紅色。構成秋天黃昏江上一個美麗的畫面。
整首詩富於舊詩詞的情調,寥寥數筆,即勾畫出一幅靜中見動、聲色俱備的美麗圖景,同時又有詩人自己的風格,就像最末兩句,通過“妝”和“紅顏”,把蘆葦人格化了,給全詩平添了一些情趣與生氣。
結構
這首詩從整體框架上採用了當時流行的小詩體。小幅的描寫,簡潔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興的抒發,都呈示出泰戈爾與日本俳句的風格。劉大白注重於情與景在自然的描寫過程中的契合。這便是舊詩里所謂的詩畫結合、情景交融了。
秋晚的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