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

九連

九連河源市連平縣,指九連革命老區和東江縱隊第三支隊九連山區醫護所,是東江流域比較有“資格”的一個。

革命老區


早在1937年,九連就成立了農會;1943年成立了“工會”,在深山中煉鐵、造紙。東縱第三支隊指戰員的足跡遍布九連山,留下了中共九連山臨時工作委員會舊址、粵贛邊支隊電台和粵贛報社舊址,以及駱維強紀念碑等。
九連工委創辦的《粵贛報》。1948年夏,為了扭轉九連地區的戰局,配合全國的解放戰爭,根據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決定成立中共九連地委和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並決定將原九連工委的機關報《人民報》改稱為《粵贛報》。九連地委派出粵贛邊支隊政治部主任黃中強任社長,陳東任副社長,原《燎原報》記者陳培任總編輯,鄔維梓、曾惠存任編輯,記者葉若舟,工作人員庄雲光、鄭安、歐陽廣田、吳斌(女)等12位同志參加了《粵贛報》的創辦工作。
同年8月15日,《粵贛報》出版了創刊號,報道了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於3月7日在河源上莞成立的消息和慶典的盛況、宣言、布告及支隊首長給人民解放軍總部、毛主席、周副主席、朱總司令和各部隊首長、新華社的通電。
同年11月15日,連平武裝主力隊伍與珠江隊、九江隊、雲南隊一起,在鄭群的指揮下,在連平縣大湖打響了獅子腦戰鬥,殲滅了國民黨保一團馮志強連。為了及時報道這個重大的勝利消息,《粵贛報》派出記者葉若舟等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戰地採訪,撰寫了一篇題為《指戰員真英勇,撼天地泣鬼神》的通訊,發表在《粵贛報》上,以最快的速度報道了大湖獅子腦戰鬥勝利的消息,給參戰將士以極大的鼓舞。
《粵贛報》發揮了黨和人民軍隊的喉舌作用,成為部隊指戰員政治課和文化課的好教材,成為宣傳解放戰爭的戰鬥號角。只幾個月時間,就由原來的油印六七百份增加到近千份,由旬報改為三日報,發行地由原來的九連地區擴大到韓江北江、香港等地,受到人民群眾的高度讚揚。

山區醫護所


河源市連平縣內莞鎮九連山區有一處原東江縱隊第三支隊遺留下來的“紅色醫護所”舊址,新中國成立以來這裡一直鮮為人知。“紅色醫護所”舊址由一間廳堂、兩間住房組成,全部用黃泥、石頭和竹片混合壘成,原是溫姓人的祖屋。由於年久失修和遭遇長年風雨侵蝕,其中一間房屋已經倒塌,剩下的廳房也已開始傾斜。
也許由於保密的原因,醫護所一直沒有掛牌,而且60多年來,在當地沒有發現任何公開的文字記載,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不知道它屬於哪個部隊。
連平縣黨史辦公室介紹稱,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東江縱隊第三支隊600多人挺進九連山區,1946年6月以後大部隊北撤山東煙台,只留下58名隊員繼續開展鬥爭。由此可以推斷,這個醫護所屬於東江縱隊第三支隊,名字應該叫“東江縱隊第三支隊九連山區醫護所”。
九連
九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