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8條詞條名為劉萍的結果 展開
- 川劇表演藝術家
- 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 評劇表演藝術家
- 無為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萍
- 廣元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
- 農三師五十二團高級農藝師
- 蕪湖市民政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
-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四級職員
- 江西省新余市人大代表獨立候選人
- 丹邦科技董事長,董事
- 吉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秘書長
- 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副縣長
- 甘肅省商務廳紀檢組組長、黨組成員
- 河北安新縣籍革命烈士
- 婦科醫生
-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田鎮鎮信訪助理
- 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 2019年5月“中國好人榜”人物
- 全國法院黨建工作先進個人
-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副院長
- 成都市通錦中學高級教師
-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
- 上海交大教授
-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 昆明市幹部保健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 遼寧醫巫閭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
- 長沙開福劉萍醫療美容診所醫師
- 廣西北海海事法院審判員
- 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 白癜風診療專家
- 遂昌縣實驗小學英語教師
- 營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授
- 江蘇省二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 梧州市紅十字會秘書長
- 泰安協和醫院醫生
- 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中國外交部國禮畫家
-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員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 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 河北省辛集籍烈士
- 深圳市衛生和人口計生委副主任
- 西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講師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 市糧油檢驗監測站站長
- 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團委書記
- 陝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紀檢監察室負責人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
- 中國沙灘排球運動員
- 吐魯番市第一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
- 睢寧縣委組織部電教中心主任
- 德陽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辦公室主任科員
- 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小灣居委文書
- 政協孝感市第四屆、五屆委員會副主席
-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主任
- 中國女子水球運動員
- 廣州市社會福利院護理員
- 薌城區人民政府通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 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原審判員
- 上海海洋大學研究生院導師
- 重慶新橋醫院婦產科主管護師
- 河南師範大學教授
- 蒲江縣教育局副局長
- 律師
- 安徽安慶市大觀區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副庭長
- 撫順市民政局局長
- 新疆農業大學林學院副院長
- 哈爾濱師範大學副教授
- 天津金橋醫院醫生
- 寧夏大學教授
- 昌吉市統計局黨組書記
- 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鎮紀委書記
- 河北農業大學教授
- 臨沂第七中學名師
- 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
劉萍
農三師五十二團高級農藝師
劉 萍 女。高級農藝師。1938年1月出生,湖南東安人。中共黨員。
目錄
畢業於新疆軍區八一農學院農學系。現任職於農三師五十二團生產科。1952年懷著對人民解放軍的無限熱愛,報名參加了新疆軍區赴湘招兵團,隨軍入疆到新疆“迪化”,現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休息了幾天,被分配到新疆軍區八一農學院農學系,一邊軍訓,一邊學習農作物栽培技術課程,在校學習期間,由於自己刻苦努力,入了團,還擔任一個班的學習組長。1954年畢業被分配到阿克蘇兵團農一師一團一營二連任農業技術員,當時是代軍藉的。1955年調到農一師師直試驗站,開始步入農業科研工作,擔任糧作試驗組組長,共有8個科研項目。1956年部隊集體轉業,作為排級軍官轉業后定為國行工工級。在農一師試驗站從事科研工作,雖然只有1年多時間,但對一生不變的熱愛農科專業起了決定性作用,在那一年多的時間內,他們既要搞好自己擔任的科研課題,還負責搞好地方幹部農業技術的培訓,給他們講課,帶領他們觀察試驗田情況,以幫助地方幹部提高農業技術基礎知識。1958年調農一師共青團農場生產股工作。為了支援地方國營農場建設,1959年,被調到當時農墾廳直屬國營巴楚二場生產股工作,負責全場農業生產技術,那裡90%連隊是少數民族同志,生產十分落後,小麥單產只有30多斤,皮棉畝產只有十幾斤。生活非常艱苦,語言不通,住地窩子,三年災害時吃代食品。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開墾荒地,修建水渠,引進良種,終於使小麥單產達200多斤,皮棉達50多斤。1965年成立巴楚總場,調到總場生產科工作。1966年暴發“文化大革命”仍受衝擊被下放勞動,到農三師五十團種子連,四年裡干過農業技術員、會計、統計、出納、保管員等工作。1974年落實政策調三師五十二團生產科工作。分工主管農科、種子工作,自1979年全國科技大會召開以後,參加了喀什地區召開的首屆科技大會,從此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79年以前52團小麥單產僅200來斤、皮棉畝產30多斤,自1982年以後,引進和繁殖了優良品種,強化田間管理措施。小麥單產提高到600多斤,最高達千斤以上,皮棉畝產增之160多斤,最高295斤。主要是選育推廣優良品種,實行地膜覆蓋植棉。1982年試種了由王震將軍帶來新疆的地膜植棉栽培模式,在生產科試驗田內試種了兩畝地膜覆蓋植棉,品種為軍棉一號,從鋪膜挖洞,播種,定苗,田管全部為人工進行,經過精心播種、管理、收穫、單產皮棉295斤,全部是霜前花。在田管治蟲期間,當時兵團參謀長兼三師師長肖風瑞同志,組織帶領各團領導,技術人員到試驗田參觀考察,一致予以好評。1982年喀什地區邀請到岳普湖縣參加地區召開的地膜植棉會議,會上作經驗介紹,從此地膜覆蓋種植陸地棉、在喀什地區和三師大面積推廣,產量也大幅度提高。被評為團先進工作者,1983年評為三師先進種子工作者,1985年出席三師首屆科技表彰大會,獲小麥良種選育推廣一等獎,地膜植棉示範二等獎。由於長期在戈壁野外工作,身體各部受了損傷得了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疾病,最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1988年已不能走路於12月底退休。從1952年參軍進疆,37年無論調到哪裡,都是堅決服從,黨指向哪裡就到哪裡,再苦再累毫無怨言。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五好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