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鎮

四川省德陽市什邡市下轄鎮

馬祖鎮隸屬四川省什邡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北連靈傑鎮,南接皂角街道、元石鎮,西與南泉鎮雲西鎮接壤,東和雙盛鎮相鄰,鎮政府駐地地處東經104°12’,北緯31°09’,位於什邡市城區以北6公里處,全鎮幅員面積23.89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7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1659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馬祖鎮舊名興隆場、兩路口,1951年置興隆鄉,1958年改興隆公社,1960年改稱兩路口公社,1983年改為兩路口鄉,1988年改建兩路口鎮,2005年更名為馬祖鎮,因紀念唐代佛教名人馬祖而得名。

馬祖鎮是中國佛教著名人物馬祖道一的故里,有“馬祖故里”之稱,是首批四川省試點小城鎮之一,四川省十面紅旗鄉鎮之一。

2019年12月1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德陽市調整旌陽區等5個縣(市、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9〕15號):撤銷雙盛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馬祖鎮管轄,馬祖鎮人民政府駐青龍村18組8號。

歷史沿革


馬祖鎮舊名兩路口、興隆場。
馬祖村新村一角
馬祖村新村一角
1950年,建興隆鄉農民協會。
1951年,進行土地改革並成立興隆鄉人民政府。
1958年,興隆鄉改為興隆人民公社。
1960年1月,什邡縣與廣漢縣合併,因重名興隆公社更名為兩路口公社。
1983年,撤銷兩路口人民公社,改為兩路口鄉,恢復人民政府建置。
1988年,撤兩路口鄉改建兩路口鎮。
2005年8月17日,兩路口鎮正式更名為馬祖鎮。

行政區劃


馬祖鎮人民政府位於復興村10組,截至2015年11月,轄7個行政村、2個社區,101個村民小組,43個居民小組。
村、社區政區劃分面積人口(2015年)村委會駐地
場鎮社區3個居民小組2.60平方公里1173人場鎮社區
京什社區無(安置區)0.16平方公里7344人京什社區
靜安村24個村民小組4.53平方公里4954人靜安村五組
白沙泉村19個村民小組3.36平方公里3630人白沙村三組
鄧通村19個村民小組3.46平方公里3630人鄧通村二組
馬高橋村7個村民小組1.99平方公里2097人馬高橋村四組、五組之間
東嶽村21個村民小組4.67平方公里4546人東嶽村二組東嶽廟旁
馬祖村15個村民小組2.86平方公里2240人馬祖村七組馬祖寺后側
復興村17個村民小組3.04平方公里3121人復興村五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祖集鎮位於什邡市城區以北6公里處。鎮政府駐地處東經104°12’,北緯31°09’。鎮境北連靈傑鎮,南接皂角街道、元石鎮;西與南泉鎮、雲西鎮接壤;東和雙盛鎮相鄰。全鎮幅員面積23.89平方公里,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2公里。

地形地貌

馬組鎮地處成都平原,境內全是平原地形,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起伏不大,平均海拔560米,西北端海拔600米,東南端海拔530米。 

氣候

馬祖鎮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平均氣溫16°,全年日照約1258小時,年降水量959毫米集中於7、8、9三個月,全年無霜期284天。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7年人口數達28739人。
2021年7月,什邡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馬祖鎮常住人口41659人。

民族

馬祖鎮人口以漢族為主。

經濟


綜述

2003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580萬元,實現財政預算內收入707萬元,其中地方稅收性收入192萬元,預算外收入189萬元。經濟實力在什邡全市20個鎮中名列前茅;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83元。

第一產業

2014年馬祖鎮農業總產值達2.6億元,同2013年比增長8%;糧食總產量達1.4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705元,同2013年比增長11%。

第二產業

2003年末,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6家,其中鎮、村集體企業13家,私營企業15家,以康福來葯業集團公司為龍頭。主要產品包括:藥品、磷肥、複合肥、磷酸鹽、硫酸、壓力容器、水泥及水泥製品、原料葯及醫藥包裝等。2003年全年完成磷肥生產40萬噸,複合肥20萬噸,硫酸10萬噸,原料葯260噸。
2014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5億元,完成全年任務數102%,同2013年比增長20%,新增規上企業1家。 

第三產業

2003年底集鎮面積42公頃,鎮區集貿市場4個,其中綜合性市場2個,專業性市場2個,鎮區人口2328人,鎮區從業人員1800餘人。
2014年馬祖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050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101%,同2013年比增長99%;招商引資工作完成5900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107%,同2013年比增長18%;限額以上企業零售總額達7913.9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120%,同2013年比增長30%;新增限上企業2家,完成全年任務數200%。鎮屬考核企業實現工商稅收1597萬元、一般預算收入312萬元,同2013年比增長7.07%;財政支出完成2444萬元,同2013年比增長48.55%。2014年,累計接待人數達2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80餘萬元。
馬祖鎮
馬祖鎮

社會


文化事業

2014年,鎮村各類文藝團隊進行文藝旅遊宣傳20多場次;創作了《吉祥馬祖》、《格桑印象》、《快樂壩壩舞》等文化旅遊歌舞節目,其中《吉祥馬祖》MV網上發布后,僅一周時間點擊率就超過7萬人次,該節目並被評為什邡全市優秀節目參與市委市政府新春團拜會演出;製作了《禪韻馬祖》文化旅遊專題片;《德陽日報》頭版頭條以“川西小鎮的精神大廈”為題對馬祖文化旅遊發展給予了報道。 

通訊

郵政
解放前人民對外交流很少,通郵量不大,那時的郵政代辦由絲煙商店主經營。收寄信函、報紙、刊物、包裹等,由縣郵差投遞到店,店主懸牌登名,自取物件,同時郵差從店裡代取郵件。
1949年後,郵政代辦所由集體代辦。1958年建立起人民公社,同時成立了公社郵政所、職工三人,足以收發本公社境內各單位及個人的報刊、信函、匯兌、包裹、接傳各地電話、電報。1973年11月,郵政所改為郵電所,由公社主管,後由什邡縣郵電局統一管理。1983年後,兩路口郵電所改為兩路口郵電支局。1998年9月25日,兩路口郵電支局改為兩路口郵政支局,電信與郵政分開經營。
電信
解放前,興隆鄉公所內有電話機一部,線通什邡電話管理所。1949年後,相繼安裝了十部手搖電話、總機一部,通往什邡、雲西兩條直線及十三個大隊和場鎮各單位。1974年全公社有30部電話,總機一部。1984年,兩路口人劉安清安裝了本境內第一部私人電話,為手搖式。1993年3月28日,什邡開通了引進西班牙彌爾卡特SESA公司的4000門程式控制電話。當時還有38部“搖把子”電話。1993年5月手搖式電話機全部停止使用,改為程式控制電話,兩路口政府、糧站、供銷社等單位最先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當時電話號碼為6位阿拉伯數字。1995年,開始出現了手機(磚頭式大哥大),兩路口最早擁有者為鄒漢其、姚啟德、賴德華、張忠義四人。1998牟9月25日,電信與郵政分離,成立了獨立的兩路口電信站,同時移動通信也獨立於電信。2000年底,兩路口鎮有限電話安裝容量達2415部。

水利事業

馬祖鎮灌區的主水系是人民渠、紅岩渠(其中:紅岩渠主河道不流經本境),人民渠設管理處,下設管理站,管理站下設養護段,兩路,境內設三個養護段,分別屬人民渠什邡站(二站)管理和人民渠永興站管理。
各渠系管理機構,主要擔負著常年的灌溉,防洪、抗旱、水利設施的建設,保護和維修等任務,做好安排指導,協調、服務和檢查工作。
馬祖鎮
馬祖鎮

交通


公路

馬祖鎮系什邡城區出北大門的交通樞紐,什邡城區經兩路,北上可達靈傑、洛水、鎣華、八角、紅白,西去可接雲西、民主、湔底、龍居,是連接西北9個鄉鎮的交通要道,公路運輸十分繁忙,車流量很大,現有省道1條,縣道1條,鄉道3條,村道98條。
省道:彭什公路是連接彭州市和什邡市的一條省道,在兩路口境內與廣木路合路,鎮境內長6公里,從兩路口新館子“十”字路口向西,起白沙村,經鄧通村、黃安村入雲西境內。解放前,此路以卵石鋪面,寬不過3米,1974年改建為瀝青柏油路面,旁植按樹。1997-1998年改建成國家二級水泥公路,總寬20米,有效路面寬12米。彭什路兩路口過境段1992年即已由瀝青路面改為水泥路面,由於在集鎮東端與廣岳鐵路交叉,經常發生交通阻塞,2002年改道建成了公、鐵路立體交叉橋,把原過境段變成了一條商業街,從根本上改變了集鎮的交通條件。
縣道:廣青公路(原廣木公路)是連接廣漢和什邡的一條縣道,是兩路口境內的一條主要交通大動脈,縱向穿過鎮境,南起銀橋村,經靜安、白沙、復興、馬高橋、涼水井、馬祖,北出東嶽,入靈傑境,共經九個行政村,本境內長10公里。廣漢至什邡洛水段一級公路長45km,廣漢至什邡城北計算行車速度為100km/h,水泥砼路面;什邡城北至洛水計算行車速度為80km/h,路面為瀝青砼路面。解放前,此路寬僅3.5米,起伏不平,卵石鋪面,1949年解放后陸續加寬路基,以碎石培補,1972年改建成瀝青柏油路面,路面寬9.5米,兩旁遍植桉樹。1991年下半年再次改建,1993年初建成通車,為國家二級水泥公路,總寬22米,有效路面寬14米。
亭江大道由東嶽村2組境內廣木公路分道,向東至五七農場,1976年建成,當時為碎石路面,寬8米,1996年,改建為水泥路面,寬9米,總長3.2千米,東嶽村境內1260米。
兩雙路由兩路口新館子“十”字路口向東接雙盛境,全長約3公里。本境內不到1公里。原為瀝青柏油路面,1997—1998年與彭什路一起改造成水泥路面,路寬8米。
兩南路由兩路口老街中段鎮政府側經妙音村入南泉境,此路大部分現為泥路,路寬4—6米。本境內約長1.5千米,計劃改建成四級柏油路面,寬4米,從彭什路入口。
村道:時稱“機耕道”,1970年至1976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推動下,兩路口公社人民經過改土條田、搭橋築路的奮戰,基本形成了現在條田機耕的村道建設。至2007年30年來已無甚大變化,1982年以前,全鄉機耕道總長48.16千米,大隊之間已基本形成交通網、供農業機具轉運作業。

橋樑

馬祖鎮境內共有橋樑60餘座,主要橋樑全分佈於人民渠上,共有11座。其中處於交通要道上的較大型的有3座。另有一座公、鐵路立交橋。
鐵路橋位於廣岳鐵路兩路,鎮馬高橋村人民渠上,鐵路初建時由於是窄軌營業線,當時用東嶽村馮家大院內一棵大青杠樹作主橋樑。1966年擴建成標準營業線時,橋體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長31米、寬4.9米。
馬高橋位於馬高橋村人民渠上,廣木公路經此。馬高橋原橋址在現馬高橋村部附近,原馬沿河老河道上,並非現在人民渠上。1955年後因修人民渠中斷河道,原河道取直,不再流經馬高橋村,后習慣稱人民渠橋為馬高橋,1992年廣木公路改建時,擴建成現雙孔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長20.6米、寬16.1米。
鄧通橋位於鄧通村人民渠上,彭什公路經此。原橋為雙孔混凝土結構,1997年彭汁公路改建時也未徹底改造該橋。2001年在原橋稍下的地方建成了鄧通新橋,拆除了老橋,現橋長31.2米、寬15米。
公、鐵路立體交叉橋位於彭什路兩路,過境段的廣岳鐵路上。1997年主橋體建成,2002年全橋及引橋路建成,全長1143米,離軌面7.5,跨度12米,寬14米,此橋為什邡市第一座大型的公、鐵路立交橋,它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兩路口集鎮的交通條件。

鐵路

廣岳鐵路(廣漢—岳家山)1960年修建,當地稱為廣三鐵路,初建為窄軌營業線,即通常所說的小火車。1966年改建為標準營業線,鎮境內南起銀橋村,經鐘樓、白沙、馬高橋、涼水井向北出東嶽入靈傑境,與廣木公路並肩而行,本境內長度與廣木公路相當,每日貨運列車運轉數次、客運列車早下晚上運轉一次。

水運

解放前,兩路口的水運通道主要靠馬沿河,每值夏秋漲水時節,原木即沿金河筏放至永興場,然後經馬沿河放筏子漂入什邡城北,再由筏子河流經龍橋出縣境,運銷廣漢、金堂等地。

運輸工具

解放前,兩路口人主要依靠木製獨輪車(雞公車)、騾、馬馱運,五十年代為架架車,偶有自行車經過村民還會視為異物。六十年代自行車漸多,蒸汽機頭火車開始運行,那時每列火車開過村民老遠都要趕過來觀看,視為稀奇。七十年代集體開始擁有拖拉機,甚至汽車。八十年代自行車已普遍進入家庭,初期少數人家購有嘉陵牌摩托車,後期摩托車已不少見。進入90年代,私人開始擁有汽車、麵包車,甚至家庭轎車等。人力三輪、機動三輪、馬拉車等作為短途客運普遍出現,出家稍遠還可招呼“面的”(私人麵包車出租),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

代表人物


馬祖道一
唐代劍南道漢州什方縣(今什邡市馬祖鎮)人,中國佛教禪宗第八代祖師,慧能之後中國禪宗史最重要人物。

旅遊


馬祖寺
最早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十四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