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雙桂堂的結果 展開

雙桂堂

江蘇省常州市雙桂堂

常州丁氏雙桂堂,丁姓是常州第22位大姓。

目錄

正文


常州丁氏雙桂堂
丁姓雙映雙桂芳
丁姓是常州第22位大姓,目前常州有丁姓人口2.37萬,佔全市總人口的1.17%。當代全國有丁姓人口504萬,佔總人口的0.42%,排列第42位。當代丁姓遍及全國,尤以江蘇、浙江、福建等省最有影響。
丁姓主源有三:一源於古丁國,《郡國志》載:“商時丁侯叛,武丁討之。”古丁國被周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二戰國時齊太公呂望之三子封為丁公,其子孫以丁為姓。三外族、外姓改丁姓,如三國時孫權因孫匡犯軍法,令其族改丁姓;明代以後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本無姓,譯音中多丁字,其子孫漢化為丁姓。
丁姓是常州歷史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三國時就有丁姓居住。據常州現存的最早的宗譜之一《毗陵丁氏宗譜》(雙桂堂藏版)記載,該族一世祖丁矩,字元度,唐代昭宗朝(889—904)官司農,由濟陽(今屬山東)始遷常州,據顧光照撰《重修丁氏宗譜序》中說,“唐代元度公遊學江南,羨本邑風俗淳良,遂卜居於依仁東鄉長巷裡,世代居焉。迄今已四十餘世,自唐及宋、元、明,代有聞人。其間若宗臣、寶臣,若騭者,其政績行誼,先後為廬陵歐陽修)、眉山(蘇軾)諸名公所交薦,載在府縣誌明徵焉。”經查,丁矩生於唐大中十三年(859),50歲后棄官遊學江南,因喜常州風俗淳良,遂卜居於依仁東鄉修善寺長巷裡,即今新北區小新橋鎮馬鞍村長巷。修善寺為常州古寺之一,建於隋代,今遺址尚存。丁矩卒於天成二年(927),壽69歲,開山葬於丁墅橋南側(今屬小新橋鎮史墅村)。常州歷史上丁姓名人幾乎都出自該族。該族丁氏堂名“雙桂”,源於丁矩第七世孫丁宗臣、丁寶臣在宋景六年(1034)同榜高中進士。丁氏兄弟居於郡城“來賢坊”,郡守宋蟾因兩兄弟同登甲科,取“蟾宮折桂”之意,將來賢坊更名為雙桂坊。即今城區雙桂坊地名之由來。丁氏兄弟與同朝為官的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大臣交誼很深,因此丁寶臣(終官尚書)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去世后,由歐陽修為他撰寫了墓表、祭文,由王安石為他撰寫了墓誌銘。常州籍人士由歐陽修、王安石撰寫墓表、祭文的,恐再無他人。歐陽修、蘇東坡與丁氏多有詩文酬答,而丁宗臣之子丁騭(官太常博士)之女,嫁給蘇軾侄孫蘇彭,丁騭有《得甥酬蘇東坡》詩。此族丁氏後人中考上進士、舉人有上百名之多。其中有許多人入仕為官卓有政績,或在文學、金石書畫上享譽後世。較著名者有丁宗旦、丁瀣、丁、丁元賓、丁彬、丁祉、丁逢、丁容、丁辛等。
由於“雙桂堂丁氏”自唐代即居常州,“歷今已久,其瓜瓞繁衍,秀者業詩書,簪纓累世;朴者安耕鑿,忠厚傳家。居城居鄉,皆可勝紀”。一世祖丁矩生三子,長子丁榕、三子丁頤遷居他地,後派未詳。次子丁生二子,長子逢時居常州,次子逢吉居開封。至第十二世后,丁氏子孫別為長巷、常郡、董村、寺西、史墅、鮑庄六派。1000多年來,後世子孫中不少人因官、因商、或謀生、或戰亂外遷他鄉,後裔無考。而居於常州城鄉者,十分重視纂修譜牒,千餘年來從未間斷,因此得以尋查丁氏後人世系演變及遷居概貌。現列此族丁姓後人自唐至清末遷居地名如下,以便丁氏後裔尋根或有所據。其中居於常州城內(郡城支)的雙桂坊支族人,在宋元鼎革之際,因常州抗元作戰慘烈,城破后大部分人被元兵所屠,僅有少量丁姓子孫避禍於鄉間,后定居於東門觀子巷。後世中有遷居娑羅巷、西直街、西瀛里、太平橋、雪葭巷、丁家園、北直街等地。《毗陵丁氏宗譜》32卷丁良鼎主修雙桂堂木活本居於鄉間丁氏祖地長巷裡支,人丁興旺,後世分遷為:東長巷支、興巷支、沙河支、西庄村支、元宰村支、西小湖支(江陰境)、湯家橋支、西唐家村支、蒲墩支、萬綏渡船頭支、羅巷裡支、於家塘支、丁墅橋支、三頭橋董家村支、蠻塘村支、夏家塘支、王下村支、筱家塘支、北丁家村支、野田村支、吳家村支、射蘭灣支、丁家莊支、丁家灣支、朱河灣支、吳松村支、四堡村支、花家橋支(江陰境)、三庄巷支、大顧村支、北新橋支、王家巷支、毛河沿支、劉家巷支、西杏村支、洪地支、老古橋支、杜家村支、葉家橋支、橫山殳家橋支、寨橋大牆門支、陳墅園支、鳴凰北洋橋支、沙河頭李家村支等。丁氏董村派始祖為丁矩第十六世孫壽陽公,號太初,世居長巷。《壽陽公傳》載:“嘗應茂才舉至京師,見事不可為,遂弗仕歸鄉”。南宋德年間(1275—1277),元兵將攻常州,有族人提議入城避難,而壽陽曰:“小亂入城廓,大亂入山林,此何時也而避於城耶,遂舉家奔走天涯,潛匿於三山叢澤間。迨兵息因桑梓墟,遂卜居於芳茂山之南麓曰董村者,是為董村之祖。”其地即今武進新安董村。《毗陵丁氏宗譜》首頁及序丁壽陽生於宋淳五年(1245),卒於元仁宗延五年(1318),享年74歲,生三子,後世主要分遷地為:蕭田支、城東鳳觀里支、省庄支、溪北官瀆河支、新河支、連江橋支、西荒田支、談墅支、曹溝橋支、東姚支、西姚支、西丁支、八房村支、水墩上支(江陰境)、蔡經鎮支(江陰境)、姚涇岸支、沈家灣支、夏溪支、峭歧鎮支(江陰境)、孔家浜支等。鮑庄派始祖為第十八世孫丁袞率五子江、淮、河、漢、海在元初同遷鮑庄,其地在今武進鄭陸鎮與江陰璜士鎮交界處,今名鮑庄村、后鮑庄村、丁家頭村。今鄭陸、青龍、三河口等地丁姓大部分系此族丁氏之後。史墅派始遷祖丁盈(丁袞胞弟),攜二子丁泗、丁達遷居史墅(今新北區新橋鎮史墅村)。後世分支有:史墅鎮支、石柱頭支、家塘支、大丁家村支、黃泥灣支、葉家塘支、孟河西丁家塘支、棒杵村支、安家舍支、潘墅野田村支、葉家碼頭陳巷支、牛橋頭支、葛巷丁家塘支、東顧村支、青墩毛家塘支等。
常州“雙桂堂丁氏”後世中有三支在宋元兩朝遷居無錫,後世衍為無錫丁姓大族,現存的無錫丁姓宗譜,其堂名大多為“雙桂”。據《錫山雙桂堂丁氏宗譜》載,清末民初大學者丁福保(無錫人)即出自該族。
此外,另有多支遷入常州的丁姓。據《武進丁氏宗譜》(儒林堂藏版)記載,該族一世祖丁文震,原居烏程(湖州)裘庄,於明洪武初遷居武進丰南鄉后?,即今崔橋前豐村后圻頭村,今居於崔橋、橫林、丁堰一帶丁姓大部為該族後裔。有一支名為“荊溪衍慶堂丁氏”,先世居宜興荊溪大樹頭,後世有族人在明天啟年間遷居常州荊溪村、烏衣浜、陶沙巷等地。
常州丁姓的先世家訓中,非常重視勤儉兩字,家訓中有“祖宗家業自勤儉中來”這一條。《毗陵丁氏宗譜》卷四《丁元彬傳》云:“初甚艱於貲,檻宇不蔽風日,公長於心計,以勤儉漸致充裕。”其子丁士嶸同樣能以勤儉樸實為本,在他的操持下,“家日益饒,幾及素封”。歷史上丁氏家族在常州是一個富裕的家族,這與丁氏先世勤儉祖訓是有關係的。
歷史上常州丁姓,名人不斷:宋代丁寶臣(1010—1067),與兄宗臣同登進士,俱有文名,擔任過多處地方官,累官秘閣校理,在任除弊興利,極有賢譽,宋帝“英宗每論人物,必稱之”。與歐陽修交往甚密,結為摯友;丁騭,字公點,宗臣之予,嘉進士,權奸李定欲寵為其屬,以疾力辭。后蘇軾、曾鞏、孔文仲等大臣相交推薦,司馬光為相時,贊曰“真自重士”,官太常博士、處州知府、右正言等,對經學甚有研究,尤長於《易》、《春秋》,為文自成一家。丁逢,南宋乾道二年(1166)進士,時金主遣其婿烏林答天賜來賀宋帝壽辰,悖貴驕橫,藐視宋室,丁逢上書“乞借尚方劍,親自斬之,孝宗嘉其才氣可尚”。授國子監書庫官,累遷知安豐、盱眙二軍,皆有政績,改授川秦茶馬司,凡供賬公費悉屏去,人服其廉。丁履恆(1770—1832),道光時官肥城知縣,研經世之略,與農桑、水利、錢法、鹽政、兵制皆有論說。工詞曲,詩文亦名盛於時,與同里李兆洛、陸繼恪、張琦等同名於世。著述有《毛詩名物志》等數十種。丁嘉葆(1820—1848),道光進士,奉道光帝詔見,命在上書房授咸豐讀書。後任日講起居官、侍讀學士。他好學,尤嗜金石文字,詩承家學,著有《澄園日記》等多種。丁甘仁(1865—1926),孟河人,為孟河醫派代表人物之一。孟河丁氏世代業醫,初從胞兄松溪習醫,后與兄並投名家馬文植為師,擅長內、外、喉三科。在上海行醫,時值喉痧流行,他日夜診治,先者治癒喉痧一症者達一萬餘人。醫名大振。他熱心中醫事業,民國初年與友人創辦中醫專門學校、南北中醫院等,桃李滿天下,並捐資興辦義學、養老院等社會事業,孫中山贈其“博施眾濟”金字匾額。曾任江蘇中醫學會副會長,著有《丁甘仁醫案》等數十種專著。
常州現代丁姓人士,多科技界、醫藥界、文史界英才:丁文進,城區人,國家檔案局司長,研究員,曾長期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工作,現任中國檔案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丁光迪,出生於武進中醫世家,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著名老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丁皓江,浙江大學固體力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力學學會理事長,已完成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5項,為著名固體力學家。
與丁姓有關的遺跡和地名有:雙桂坊因宋代丁氏兄弟同登進士而名,至今已延用930年之久;卜弋橋,橋和鎮名,原名千里墩,元代建卜弋望仙橋,簡稱卜弋橋,橋名相傳因漢代高人丁會威在此驅趕異鳥,為民除害而名;城區有丁家園,南接局前街,原為丁姓花園,後為巷名。城郊有丁家橋、丁庄村、丁堰鎮,前黃有丁舍,西夏墅有丁村,洛陽鎮有丁巷,小新橋有丁墅,湟里有丁家,潘家有丁書橋,青龍有丁莫村,圩塘有丁陸村,小新橋有大、小丁家村,南、北丁家村,成章有前、后丁庄村,安家舍有丁家住基村。與丁姓有關的地名有73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