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

丁福保

丁福保,(1874(甲戌年)~1952(壬辰年))近代藏書家、書目專家。字仲祜,號疇居士,一號濟陽破衲。江蘇無錫人,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肄業於江陰南菁書院,次年考取秀才,后隨華蘅芳學數學,編撰了《算學書目提要》。又鑒於身體多病,改習醫學,創辦丁氏醫院、醫學書局,先後編譯出版了近80種國內外醫學書籍,合稱《丁氏醫學叢書》。

人物關係


個人簡介


字仲祜,別號疇隱居士,又號濟陽破衲,原籍江蘇常州,清同治十三年(1874)6月22日生於無錫。1918年就編有《歷代醫學書目提要》,后又與人合編《四庫總錄醫藥編》,兼收中外醫學書籍。辛亥革命前後,編輯刊印有《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歷代詩語續編》、《清詩話》等數部叢書。喜藏書,早年仰慕南菁書院藏書,曾手抄書院目錄1冊,以備購藏。1924年自稱藏有“十萬又三千”卷書,建“詁林精舍”,吳稚暉題寫匾額,藏書總數達15萬餘卷。捐獻藏書眾多,先後捐給無錫縣圖書館、縣立第一小學圖書館1868種,22904卷。1935年他曾捐給上海市立圖書館圖書15000冊;1938年捐入震旦大學2萬冊,5萬餘卷古今刊本,該校設立“丁氏文庫”以志紀念。1000餘冊古籍則捐入北京圖書館,其中包括購自常熟“鐵琴銅劍樓”的宋元古本10餘種。所藏書未見編撰書目,藏書出售時,上海存古書店編有《無錫丁氏珍藏善本書目》,著錄了600餘種、16000餘冊善本。編著有《文選類詁》、《爾雅詁林》、《說文解字詁林》、《無錫丁氏藏書志》、《古錢大辭典》等。

人物生平


他的祖父文炳公,曾任浙江海鹽縣典吏,咸豐庚申年去世。父親承祥公,母薛氏,育有二子一女,長子寶書,精於繪事,次即福保,女名迎梅。
福保7歲入家塾就讀。他自說天性甚鈍,讀書不上百遍不能背誦,到13歲,他的長兄為他講解《左傳》、《史記》、《漢書》、《文選》等,他每夜苦讀到三更始就寢,於是學業大進。長兄與吳稚暉、陳仲英、廉南湖、裘保良等都是好友,他追隨在這些人之後,飽聞雅言閎論,獲益匪淺。
丁福保著作
丁福保著作
福保22歲入江陰南菁書院,受學於長沙王先謙,讀《爾雅》、《說文解字》、《文選》、《水經注》等;並閱《四庫提要》、《漢學師承記》、《讀書雜誌》等書,始識治學門徑。遂立志搜集各種文字學之書籍,這是他以後編纂《說文詁林》的遠因。23歲補無錫縣學生員,於治經史之外,兼習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等法。光緒廿三年(1897年)丁酉,奉父母命完婚。是年8月,與長兄寶書奉父命赴南京參加鄉試。時,承祥公肺病頗劇,而兄弟迫於嚴命又不得不行,及試畢返無錫,承祥公已先一日逝世,福保為此抱恨終天,從此不再應試。

關聯信息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福保25歲,任俟實學堂教習,薪水有限,年終無度歲之資,深感乏錢之苦,重讀《史記·貨殖傳》,方知謀生之術,技藝為先。翌年,辭教習職,赴上海從新陽趙靜涵先生學醫,兼學日本文字。光緒三十年(1904年),長沙張文達聘他入京,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算學兼生理衛生學教習,月薪規銀120兩。然離鄉別井,非其所願,任教二年,力請辭職,並薦人以自代。南歸之日,譯學館學生及同事群至車站相送,依依不捨,可見其感人之深。是年,他偶讀《釋氏語錄》,錄其警句作座右銘,此為其接觸佛教之始,以後結識佛學者楊仁山居士,始知佛教大意。
自京師南返,在上海懸壺行醫。宣統元年(1909年),赴南京督院應醫科考試,得最優等內科醫士證書。返回上海,除行醫外,並創辦了一所醫學書局,刊印他自己編著的生理學、醫學書籍。同時他還編著了《筆算數學》、《代數備旨》、《形學備旨》等,是我國早期的算學書。
宣統二年(1910年),兩江總督端方聘他為考察日本醫學專員。他到日本考察醫學設施,併入日本千田醫科學校進修了一段時間,由日本返國時,採購了大批的醫學書籍,攜之以歸。同時,他在日本購得唐慧琳撰的《一切經音義》百卷、遼希麟撰的《續一切經音義》10卷,這對於他後來編纂《說文詁林》一書大有幫助。福保返回上海,行醫之外,把由日本帶回的醫學書翻譯刊行,以傳播新醫學知識,他在上海創辦了一個“中西醫學研究會”,結合中西醫界同仁,倡導醫學研究。入民國后,他全家遷居上海。1914年,母親薛太夫人病逝,繼之他又大病幾死,自此戒葷茹素,虔誠信佛。除行醫、印書外,並廣購佛學書籍,作深入的研究,他於1920年刊印的《佛學叢書》自序中說:
余自垂髫后,即喜披覽典墳,為義理辭章考據之學者10餘年,奔走衣食,任算學教授者6年,翻譯醫書,為人治病者10餘年,積書至10餘萬卷,而於各種學問皆一知半解,未能深入其奧宓,惟涉獵之餘,性喜刻書,因成《醫學叢書》、《文學叢書》、《進德叢書》,凡3部。
然蹉跎荏苒,年逾四十,而道不明,德不立,曉夜以思,為之懼且恥,茫乎未知人生究竟為何也。於是悉棄其向所為學,一心學佛,聚經萬餘卷,積數年之力,鑽研窮究,始知內典之博大精深,非世間書籍所能比擬。
他是一個大有慧根的人,雖然年近40歲才開始信佛,然而他勇猛精進,研讀經典,刻印經書以弘揚佛法,捐輸錢財以救貧困;曾在無錫創設貧民教育社,首捐3千銀洋以為倡導,他常捐錢給無錫圖書館,使圖書館購書供人閱讀,以啟發民智。
仲祜在民國初年,曾刻印佛經流通。他印經流通的方式,見於《丁氏佛學叢書》所附的啟事:
先墊出資金1萬元,為編譯印刷各費。此舉非謀利性質,故每月不提官利,須持各種佛書流通后,再將基本陸續歸還,若有盈餘,決不提取,即以盈餘廣印經典;或劃出一分,為印送佛學門經書之用,論其結果,他日即以餘款及經典,移交熱心弘法之人……。
奉勸海內同志,或集款,或個人之款,亦可照敝處章程,開辦佛經流通處,不過暫墊款項而已,墊付之資金,他日仍可歸還,在已則無所捐失,在人則獲法施之利,自度度人,莫妙於此,大善知識其有意於斯乎?
仲祜以弘揚佛法、流通佛經為志,惟感於佛教經典文字艱澀,於初學者不易了解。雖然歷來緇素大德多有註疏解說,而古人註疏多重於判教科文,談玄說妙,這都不是初機學佛的人所能領會的。因此,他選擇了一些卷數較少的經典,依照漢儒訓詁的方式,逐字逐句的解釋,這種解釋,沒有繁瑣的科文,也沒有談玄說妙的玄理,而名之曰“箋注”,使初讀佛經的人容易入門。這種逐字逐句解釋的方式,在今天看來,乃是一種非常繁瑣,且割裂經文的“箋注”。它是在每句之後,再以一大串小字來註解,不過在當時說來,已經是相當進步的方法了。
1920年,仲祜以他已箋注脫稿的十多種佛經、學佛入門的小冊子和佛學辭典,合起來命名曰《佛學叢書》,分冊出版,這套書出版的因緣,見於他寫的《佛學叢書自序》一文中:
吾國之有叢書,由來久矣。小戴甄錄三代制度而為《禮記》,不韋收集晚周遺說而咸《呂覽》,說者謂後世叢書,權輿於此……。於是流通佛經,為煩惱海中設一慈航,普度含靈,截斷生死流,登彼涅盤岸,以躋之清泰之域。惟經文奧衍,非注不能明也,而古注尤為難讀,非初學所能會悟,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惟有捨棄一切,發弘誓願,編纂初學入門之書,及佛學辭典,與別為淺近之箋注焉而已。所謂淺近之箋注者,須字字考其來歷,句句求其證據,既不敢空談晃漾,游衍而無歸;又不敢顯分宗派,出奴而入主,仍用漢儒注經之例,以之為模範焉……。
佛經之注,過繁則閱者厭倦,未終卷而輒棄去,過簡則語焉不詳,不能有所發明,餘力求繁簡得中,欲免此二者之弊,惜有志焉而未迨耳。嗚呼,法海無涯,偶嘗一滴;管蠡之見,所得幾何,率爾操觚,安敢遽為定本?未能自度,先欲度人,以盲引盲,人已兩失,甘露不善用,而翻成毒藥,是余之所大懼也,然必待自度而後度人,恐度人終無其時,此余所以毅然決然而箋注佛經者,職是故也。
福保在上海行醫垂30年,於應診之外,注經著書,他日常雞鳴即起,開始工作,日間應診,晚間繼續於燈下工作,雖嚴冬盛暑,而工作不輟。在上海數十年,不大參加上海佛教團體活動,這大約與他的職業有關。他白天忙於應診,晚間忙於著書,就沒有餘暇去參加各種活動了。
福保晚年不復為人治病,他在住宅之旁另築一小樓,三間二層,名曰“詁林精舍”。精舍樓下為中廳,東為客室,西為食堂。樓上則圖書滿架,古今典籍咸備,生活起居皆在此精舍之中。每周之首,恆邀集親友,談笑為樂,晚間則以糜粥素菜待客,十餘年不曾間斷。吳稚暉先生亦時為座上客,抗戰時期稚老入川,提倡粥會,蓋即源此而來。
福保垂老注經著書不輟,他的朋友李審言在《丁氏佛學叢書序》中稱:
吾友丁君仲詁,本以經生精研訓詁,既而上究軒岐本經,為大醫王以救世,又復為晁陳目錄之學,今則謝絕一切,顓以箋疏佛經為業。
1952年,福保以老衰在上海逝世,享年79歲。他一生著述等身,而流傳最廣、最為人所稱道的,則為他所翻譯編纂的《佛學大辭典》。

主要成就


丁福保原有國學基礎,熱心收集整理古籍。其中有不少善本古籍,編印了《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歷代詩話》及其續編、《清詩話》等書。編輯時,“誤者正之,偽者刪之,闕者補之”。另有《文選類話》,歷時20年始成。
民國5年起,他信奉佛教,宣揚佛學,編寫了《佛學指南》、《佛學初階》等讀物,箋注了《金剛經》、《六祖壇經》等10餘種佛教典籍;翻譯日本【織田佛教大辭典】(同時參考日本出版的幾種佛教辭典),編成了《佛學大辭典》,於民國10年出版。早年在日本購得國內已經散佚的唐釋慧琳撰《一切經音義》(100卷)和遼釋希麟撰《續一切經音義》(10卷)兩書,他據此編為《一切經音義彙編》,石刻重印廣為流傳。又選輯道教經籍100種,編成《道藏精華錄》,於民國11年出版。后又撰寫《老子道德經箋注》,於民國16年印行。
1912年起,丁福保正式著手翻譯【織田佛教大辭典】,編纂《佛學大辭典》。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他嘔心瀝血,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佛學大辭典》“自序一”中,他說自己為編纂這部辭典“摒棄一切,痛自淬厲”,“沉面濡首,至忘寢食”。在編纂的過程中,他參考了日本織田得能、望月信亨等人編的多種佛教辭典。至1919年,丁福保終於完成了《佛學大辭典》的編纂工作。1922年,《佛學大辭典》由上海醫學書局正式出版。
這是中國第一部新式佛學辭典,此書輯錄佛學詞條三萬餘,360多萬字,內容廣泛,基本上囊括了佛教各種專門名詞、術語、典故、典籍、專著、名僧、史跡。《佛學大辭典》對每條辭目首先註明其詞性,如“名數”、“物名”、“地名”、“書名”、“人名”、“術語”、“雜語”、“譬喻”、“故事”、“儀式”、“圖象”等,然後解釋其詞義,徵引其出處。凡一辭有多義者,則依次列出,有的亦作必要的考證。而對翻譯的重要專門名詞、術語、人名、佛典等,則均注出梵文或巴利文,以便檢閱原書。此外,該辭典還編有詳細的辭條索引,頗便檢索。
丁福保還鑽研《說文解字》,歷時30年,彙集182種、1036卷註釋和研究《說文解字》的著作,以許慎的原書次序為綱,編輯成《說文解字詁林》,具有查閱一字而各家論說齊備的功用,於民國17年出版。次年,翻造上海大通路瑞德里的舊居后,取名“詁林精舍”。後繼續彙集有關《說文解字》的其他46種論述,於民國20年編印《說文解字詁林補遺》,並編寫了《六書正義》、《說文鑰》等數種文字學的著作。丁福保還喜愛收藏和研究古錢幣,於民國27年編印《古錢大辭典》,同時出版《古泉學綱要》等著作。他整理古籍20餘年,印行多種大型圖書,其名聲在學術文化界比醫藥界更為人所知曉。由於他的社會聲望,曾先後在上海佛教醫院、上海福幼院、世界提倡素食會、上海衛生教育社、中國醫學雜誌社、古錢學會等慈善機構和學術團體擔任職務。
1952年11月28日,丁福保因病在上海去世,終年78歲。生前編成而未及出版的《四部總錄》遺稿經其學生周雲青整理后,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醫藥編”、“天文編”、“算學編”、“藝術編”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