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輪槍
簧輪槍
現存最早的簧輪槍實物是一把在公元1521年至1526年間德國的替菲迪南大公(後來的菲迪南一世)製造的十字弓與簧輪槍複合的武器,現存於慕尼黑的Bayerisches國家博物館。
目錄
檢視一下火繩槍的結構,它有槍管、槍身(和槍托)、扳機、以及擊發的機械結構,基本上已經可以算是日後槍枝的原型了。但由於火繩的限制,在使用時有諸多不便,特別是在天候不佳,或者需要長期待命時,要維持火頭不熄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槍手身上到處都是裝有火藥的小包包,兩個晃晃蕩盪的火頭怎麼樣都讓人時時捏一把冷汗。
所以,到了15、16世紀之交時,有人發明了用機械力量打火的裝置,很快地就被拿來裝在槍上做為擊發裝置之用。這種打火裝置的原理跟今日的打火機類似,有一個鐵制的轉輪,使用彈簧驅動旋轉,讓有粗糙紋路的輪面跟一片黃鐵礦石摩擦而產生火花。
簧輪槍到底是誰發明的?這就跟許多歷史上的發明一樣,各家說法莫衷一是,無法確定發明者及其年代。
過去一般認為打火機的圖繪最早出現在公元1505年德國紐倫堡地區一名貴族Martin Loffelholz擁有的手卷之中,另外有人認為打火機裝置也有可能是出自文藝復興大師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 da Vinci)之手,在他的手卷Codex Atlanticus中也有類似機械的圖繪。不過由於該頁的時間無法確定(繪成時間可能在1500-1519年之間),所以兩者雖然類似,卻無法能夠肯定地將之歸功於達芬奇,因為達芬奇的圖繪也可能是在看到別人的發明後記錄下來的。除了達芬奇以外,有的紀錄將簧輪槍的發明年份設在公元1517年,源自紐倫堡的槍匠Johann Kiefuss。
僧侶之槍
另外一項新的證據是近來有學者發現在北義大利一個城邦Friuli在公元1511年或更早幾年就曾經使用過簧輪槍,這比德國公元1517年的說法還早;而更巧合的是,達文西在公元1500年前後曾經在Friuli測繪城堡的結構。
如果從槍機演變的歷史來看,簧輪槍機結構複雜與進步的程度甚至要遠超過後來的燧石槍機,各個機件之間的巧妙互動,是很難從之前相對簡單粗糙的火繩槍機演化出來的。甚至可以說,它的機械原理的成熟度甚至要遠超過一、兩世紀后的設計。如此看來,要把簧輪槍機的發明歸功於有無數劃時代發明的達芬奇似乎也相當合理。】
兩支日耳曼制的簧輪手槍16世紀末
公元1630年代法國制簧輪槍,做工精細
16世紀末葉日耳曼製造的4支同型簧輪手槍,
簧輪槍最重要的地方在於槍機方面,槍管和槍托部分跟火繩槍沒有什麼差別,不過也朝向輕量化、便於攜帶發展。
簧輪槍機件側視圖(槍口朝左)
簧輪槍機件上視圖(槍口朝左)
簧輪槍機的結構如上圖,其各部分名稱如下:
1.槍機面板(lock-plate)
2.燧石夾(cock)
3.燧石夾簧片(cock spring)
4.燧石夾簧片(cock spring)
5.葯鍋蓋(pan cover)
6.鍋蓋簧片(pan cover spring)
7.鍋蓋槓桿(pan cover lever)
8.鍋蓋定位簧片(pan cover retainer)
9.磨輪(wheel)
10.磨輪制動孔(shear-enaging hole)
11.磨輪轉軸(wheel spindle)
12.磨輪蓋(wheel cover)
13.傳動煉(articulated chain)
14.主彈簧片(main spring)
15.磨輪鉤桿(sear)
16.磨輪鉤桿(sear)
17.輔助鉤桿(secondary sear)
18.扳機(trigger)
簧輪槍機件側視圖(槍口朝左
簧輪槍機的運作原理如下:
將轉柄(見下圖)套上磨輪主軸(11),向反時鐘方向(依上圖角度看去是順時鐘方向)轉動,直到磨輪鉤桿(15)前端扣住轉輪制動孔(10)。傳動煉(13)在這同時絞纏在磨輪主軸(11)上,將主彈簧(14)的長臂往上拉緊。這時磨輪鉤桿(15)另一端被輔助鉤桿(17)扣住,由鉤桿簧片(16)保持兩者在定位。
當扳機(18)扣下時,拉動輔助鉤桿(17)向後,影響到鉤桿簧片(16),鬆開磨輪鉤桿(15),磨輪鉤桿前端從磨輪制動孔(10)移開,壓縮的主彈簧(14)回復的拉力拉動傳動煉(13),帶動磨輪(9)旋轉。這時如果燧石夾(3)位於扳下的位置,燧石應該會在磨輪露出的缺口處跟磨輪接觸,磨輪上的粗紋會跟燧石摩擦產生火花,火花落入葯鍋內(4)引燃引葯,進而點燃槍膛內的火藥,將子彈射出。
簧輪槍
簧輪槍
【簧輪槍轉柄(spanner, or called "key"),功能基本上跟老式壁鍾用來上發條的轉柄沒有什麼不同。
上面轉柄年代在西元1650年左右,注意左方的方形洞孔,這正是插入磨輪主軸的地方。下面轉柄有雙重功能,左邊是轉柄,右邊是有個彈簧蓋子的小引藥罐。】
【簧輪槍的影響】
簧輪槍原理圖
不過也由於簧輪槍便於攜帶與隱藏,相對地也被使用在許多暗殺跟謀殺案之中。更有甚者,簧輪裝置被用在詭雷設計之中,例如像一張外表華麗的椅子,人坐上去后,重量引動一個簧輪發火裝置,椅下的大量火藥會把這個不幸傢伙的屁股炸成千萬個碎片。
由於這個原因,許多地方將簧輪手槍列入黑名單,禁止在公眾場合攜帶與使用。
全金屬槍身的簧輪隨身小手槍,制於16 世紀末葉。持著簧輪手槍的日耳曼騎兵,見公元 1601 年出版的一本書中。
在軍事上,這是一個可以隨時使用的裝置,比起火頭亂晃的火繩槍有絕大的優勢。但是簧輪槍的機件複雜,只有技巧精良的槍匠有能力製造,成本也昂貴,所以沒有軍隊可以普遍配備;通常只能裝備到當時所謂的精銳兵種──騎兵。
在16世紀時,騎兵其實是個逐漸沒落的兵種,雖然當時的軍隊並不承認,但重裝騎兵以長槍衝鋒的戰術早已被牢不可撼的步兵方陣所解決,騎兵對如林的長矛實在是無計可施。這時,簧輪槍械的出現讓騎兵重新找到了一個反制步兵方陣的機會,得以苟延殘喘。
(註:這裡所說的方陣跟古希臘重步兵方陣不太一樣,跟 18、19世紀時中空的步兵方陣更不同,反而比較接近馬其頓方陣。這是由瑞士人重新發現用以對付騎兵和橫列步兵兩用皆宜的復古戰術,後來由西班牙人發揮到極致,是近代火槍主宰戰場前的主要戰鬥方式。)
16 世紀流行的西班牙大方陣(tercio),中間為長矛手,四角為火槍兵,陣容龐大。
當時的騎兵依裝備主要分為
長槍騎兵(lancer):全副盔甲,騎重馬(charger),持長槍,用結陣衝鋒的衝擊力進行攻擊,這是中古世紀騎士的殘餘傳統。
騎槍兵(carabiniers):通常只帶頭盔和胸甲保護前胸後背,騎的馬也是較輕較快的健馬,主要武器是騎槍(carbine),是比一般火繩槍較輕短的簧輪槍,較適合在馬上使用。
這三種騎兵除了主要武器外,通常還配發兩支簧輪手槍,在作戰前都會先上好膛,轉緊簧輪備用。
另外還有一種兵種稱為龍騎兵(dragoon),他們通常不在馬背上作戰,馬匹只是他們機動的工具,到了戰場他們會下馬結陣,當作步兵使用,所以不妨稱為“騎馬步兵”。他們的武器也比較接近步兵武器,使用的槍也以火繩槍為主,雖然有的也使用簧輪槍,不為常例。
日耳曼制騎兵用簧輪胸槍( petronel),握把後方扁平,用於抵住胸部(或胸甲)發射。制於公元 1560 年。
這些騎兵不再採用重甲衝鋒的戰術,而改用車輪戰方式。騎兵部隊分成多波,用快步(trot)而非衝刺(gallop)騎到敵方步兵方陣前 30-40 公尺處,用騎槍或手槍發射一陣,接著從一側快速馳離敵陣,到己方陣勢後方重新裝填,然後再重複相同的攻擊過程。由於方陣運動不便,很難快速變陣攻擊這些保持距離的騎兵;而如果方陣里的步兵不維持陣勢,興奮過頭衝出來追趕他們,下一波的騎兵就很可能有機可乘,改快步為衝刺,舍火槍不用而用長槍與馬刀,沖亂大方陣后就可以對這些步兵任意宰割了。
如果步兵不上當,仍然維持方陣,那麼就要比火力、比勇氣,看看哪一方撐不下去。雖然騎兵使用的簧輪騎槍或簧輪手槍威力不如步兵的火繩槍,但是它們使用方便,容易瞄準,更何況騎兵是打一個龐大不動的目標,隨便打也隨便中;而步兵方陣中唯一能跟騎兵交戰的火繩槍手不但不易操作(看看那個擠得密密麻麻的陣勢,有多少空間可以讓他們自由裝彈而不會跟左鄰右舍的骼臂或槍枝打架?),而且他們要射擊的是一個稀疏而不停活動中的目標。所以基本上兩邊誰都占不了便宜,要看誰能撐得久──誰膽氣壯誰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