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浯
臨浯
臨浯是浯河沖積平原,是清代翰林院編修都察院左都御史竇光鼐(1720——1795)成長的地方,創立者劉大同(1865─ 1952)和早期共產黨員劉增(1904 ─ 1927)的故鄉。
安丘市臨浯鎮政府,位於安丘市東南部,距安丘市區30公里,東與景芝鎮為鄰,南和諸城市隔河相望,西與管庄鎮接壤,面積56平方公里,轄37個行政村,9118戶,常住人口3.4萬人。
臨 浯(lín wú)
諸安兩縣渠河疆(註:諸城。安丘)
自古至今米糧鄉
人傑地靈勝往昔
土肥水美瓜菜香
臨浯是浯河沖積平原,這裡是清代翰林院編修都察院左都御史竇光鼐(1720——1795)成長的地方,是中華民國誕生的先聲、“大同共 和國”的創立者劉大同(1865─ 1952)和早期共產黨員劉增(1904 ─ 1927)的故鄉,也是“當代十大徐霞客”之一的李存修(1942年生人)家鄉。
浯河遠照圖冊
浯水今作“渠河”,是安丘第二大河。
浯水,《辭海》稱:浯河,在山東省東部,發源於沂山東麓,東北流經安丘、諸城兩縣入濰河。《地理志》稱“其東浯水,地理志、說文,出靈門壺山,逕漢姑幕故城,併入諸城。”壺山,即穆陵關東側太平山。《水經注》:濰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謂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靈門縣有高山、壺山,浯水所出,東北入濰,今是山西接浯山。浯水自太平山發源,流經沂水、安丘、諸城三縣,哺育了兩岸數十萬兒女,其沖積而成的河套小平原,是旱澇保收的糧田。山東省安丘市臨浯鎮(今併入景芝鎮)就是由面臨浯水得來
這裡是安丘市的設施農業強鎮,1.2萬畝各式瓜果蔬菜大棚每年為農民帶來滾滾財富,可謂沃土生金。
這裡是農業部確定的AA級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有機化栽培、標準化種植模式得到了大面積推廣,綠色蔬菜俏賣京城,並打入了世界知名的連鎖零售企業 —— 家樂福在中國開辦的超市。
這裡農產品無賣難,4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生產紅紅火火,佔地400畝的瓜菜批發市場正熱火朝天建設著,近百名農民經紀人走南闖北,本地20萬噸瓜菜全部銷售一空。
這就是位於安丘市東南部的經濟強鎮 —— 臨浯鎮(2007年合併鄉鎮,被合併為景芝鎮)。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臨浯3.4萬人民,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必將在這方56平方公里人傑地靈的沃土上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
美麗小鎮 —— 臨浯
在安丘的東南方,有一個美麗的小鎮 —— 臨浯。它沒有都市的喧囂,也沒有山村的僻靜,它是一個美麗而又充滿活力的小鎮。一望無垠的平原,坦蕩如砥;清清的渠河水,橫貫東西;寬闊的柏油路,伸向遠方 ……
當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小鎮早已醒來,寬闊的柏油路上,汽車、摩托車飛馳電掣,閑不住的生意人滿載著希望踏上了征程;靈活的田間小道上,也走來了勤勞的農民,他們走向滿載著希望的塑料瓜菜大棚,精心地為它們拉起草簾,讓那些菜寶寶、果寶寶最先接受陽光的愛撫;商業街小商小販的吆喝聲已是此起彼伏,物美價廉的快餐很容易將人留住;當和煦的陽光普照大地,“家樂園”超市已迎來了它第一批顧客,琳琅滿目的商品可以讓人們自由選擇。工人們已奔向廠房,孩子們也高興地來到了他們的新學堂。
小鎮像一位慈祥的母親,把愛獻給了它的子女。它用清清的河水,灌溉著農田。高產的小麥、豐收的玉米、特色的瓜菜,是它年年送給人們的厚實的禮物。它用肥沃的土地滋養了香美的牧草,喂肥了牛羊;甘甜的地下水,哺育著人的身體,凈化著人的心靈。
小鎮用它那龐大的身軀,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環境。清新的空氣,肥沃的土壤,祥和的氛圍 …… 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個個精神抖擻,英姿颯爽。你看,整齊敞亮的農家小院,裝得下豐收,裝得下富裕,裝不下農民的喜悅呀,那一臉的陽光燦爛,也會將你深深地感染 ……
小鎮用它那勤勞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你看,轉眼間,一座座高樓拔地起,一排排廠房有了活力。孩子們離開了舊瓦房,搬上了高樓新學堂,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有疑問,找老師,還能上網了解天下事。強素質,提能力,“北大”、“清華”也敢試一試。
小鎮,用它那寬闊的臂膀,為人們打通了星光大道。柏油路一條條,通到了村莊,通到了學校,通到了鄉鎮,通到了城市 …… 往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民,如今也穿起了西裝,戴起了領帶,沿著這條條路走出去,請進來。農民的面貌換新顏:“專業戶”、“企業家”、“綠色專家”,成了一些農民的頭銜。冬暖式蔬菜大棚,特色種植早已出了名。新時期的農民呀,冬天種出了夏天的菜,春天結出了夏天的果。冬天的黃瓜,遠嫁到了北京;春節時的草莓運送到了廣東;秋天的大姜和大蔥,漂洋過海去了東京 ……
小鎮,用它那靈活的大腦,繪製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你看,北邊,一片片樹林高聳入雲,顯示著它的生機和活力,呈現出生命的執著,不僅遮擋著風沙,而且增長著價值 —— 新型的木漿紙等著它長成。旁邊的重晶礦,迎來了八方客商;東邊,一個個塑料蔬菜大棚,享受著陽光的照耀,溫暖著萌動的生命。西邊,一排排雞舍整齊劃一,科學化養殖井然有序;南邊,休假遊玩好去處,渠河、夢園別有一番情趣。新建的廠房,展現出臨浯人新的希望。芝泮燒肉、石家埠醬茄、洪武大醬美名遠揚,特色絹紙銷往八方;工藝品加工名聲響 ……
美麗迷人的臨浯,你用豐碩的土地,養育了善良樸實的臨浯人;勤勞勇敢的臨浯人,你用智慧和汗水裝扮著臨浯的美麗和富饒。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臨浯的未來將更加富有魅力。作為一名臨浯人,我愛它過去的輝煌,更對它美好的未來充滿希望。
2007年,臨浯被併入景芝鎮,景芝鎮是全國重點鎮,臨浯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在景芝鎮的領導下,臨浯人民企盼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劉大同圖冊
民主革命先驅劉大同,劉大同(1865—1952),原名劉建封,又名劉石蓀,民初改名劉大同,字桐階,號芝叟、風道人、芝里老人、天池釣叟等,民主革命先驅,清末秀才,臨浯鎮芝畔村人。年輕時就思想進步,追求真理,痛惡專制的封建制度。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委勘奉、吉兩省界線,兼查長白山三江之源,劉建封時為勘界委員,並為同事領班,親率測繪生5員、隊兵16名,歷經千辛萬苦,對長白山進行了空前的一次全面勘查,填補了歷史上的空白。他先後寫出了著名的《長白山江崗志略》、《長白設治兼勘分奉吉界線書》、《白山紀詠》3篇著述。還拍攝了《長白山靈跡全影》,繪製了長白山江崗全圖,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史料。1909年11月,劉建封任安圖縣第一任知縣后,招民開墾,發展農業;創設林政局,發展林業生產;重視教育,成立教育公所;力昌商業,建立商務公所,設立郵政機構,開辦郵政業務。任職3年,政績卓著,“歷任東督皆敬重之。”隨著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劉建封萌發了推翻清代專制王朝的信念。1911年10月爆發了武昌起義,消息傳到東北,人心震動。劉建封隨即響應,舉義旗於安圖,成立大同共和國,並通告中外,面對清軍的鎮壓,劉建封毫不畏懼,迎戰敵軍於牡丹嶺。起義失敗后,劉建封東渡日本,奔走嶺南、山東、天津、上海、廣州等地,參加興中會、同盟會,跟隨孫中山繼續從事革命活動,並改名大同。1925年,他在上海主辦《野語》雜誌,進行反封建反迷信宣傳。1933年11月,李濟深等在福建組織反蔣抗日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他通電響應。“西安事變”前後,他於天津法租界主辦《渤海日報》,抨擊蔣不抵抗政策,蔣下令封閉了報館,並派刺客刺殺未遂。日軍侵佔天津后,要他承認滿洲國,他把文件撕得粉碎,厲聲道:“任他風雪十分苦,不受東皇半點恩!”他在《被難自述》一文中說:“予為政治革命,垂四十年,其間抄家二次,引渡二次,通緝七次,懸賞逮捕三次,監視二次,驅逐三次,受審十一次。艱險備經,屢瀕於殆,然從未傷及髮膚。天變地變,而我之救世主義不變,此予之本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