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錫篆
范錫篆
清朝歷史人物。
范錫篆,生卒年月不詳,字金章,清真寧縣永綏里(今正寧縣永和鎮豐集村)人。幼時聰穎好學,品學兼優。
雍正二年(1724)中舉,八年赴京趕考,途中宿於淳化縣口鎮,丟失所騎毛驢,於是廣貼尋驢啟事。其文曰:
本人姓范兮錫篆,家住正寧兮小縣。
上京應試兮趕站,用膳口鎮兮小店。
丟失毛驢兮不見,白嘴白眼兮好看。
非黑非麻兮青蛋,非草非叫兮老騸。
有韁有轡兮麻辮,有鞍有鐙兮無韉。
四處尋找兮問遍,一連數日兮不見。
有人送信兮一串,有人送驢兮串半。
由於尋驢誤了考期,但因尋驢啟事寫得妙趣橫生,文采斐然,被御史大夫謝保發現,薦於京師,考列明通(雍正五年,朝廷命各省督撫學政甄別淘汰一部分衰老的學官,並從當年的會試落卷中取文理明順的舉人補授,錄取者列榜公布,即為明通榜。以後相沿成例,直至乾隆五十五年方罷),任國子監學正。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乾隆皇帝第十五子禺頁 琰(即後來的嘉慶皇帝)出生,后被立為太子。禺頁 琰少長時入國子監就學,乾隆曾延師數名為子課讀,但禺頁 琰調皮貪玩,不服管束,有數位老師先後被辭退。范錫篆被聘為太子師后,認為今日之學生為將來之皇帝,道德水準關乎國家興亡和百姓疾苦,所以堅持師道,嚴教不怠,竟對禺頁 琰進行罰跪。乾隆皇帝發現后訓斥道:“吾兒受教是君,不受教也是一國之主。何必如此處罰!”范錫篆並不懾於皇帝的威勢,義正辭嚴地回答:“受吾教為堯舜明君,不受吾教為桀紂昏君!”乾隆聞言肅然,不但未再責怪,反而更加器重錫篆,令其留教。且成為太子專師。
錫篆除在國子監導讀禺頁 琰外,還領其走出深宮,深入民間,體察社會底層和民間疾苦。期間,禺頁 琰曾見到以前被辭退的老師,有的生活拮据,境況窘迫,有的繪畫書聯為生,有的擺攤叫賣糊口。這對禺頁 琰教育極深,對其起了很好的啟蒙作用。
皇帝和太子敬佩范錫篆的師德和教導,特在朝廷設宴謝師。席間,菜內有一雜物,范錫篆隨便用筷子撥出,不料皇帝下令殺了兩個廚師,用人頭以懲不恭,這使得錫篆痛悔不已。為酬答師勞,皇帝還當宴授予范錫篆為宛平縣縣令。錫篆堅辭不受,謝職歸里。
錫篆成行之日,皇帝和太子親自派人護送,並賜給沿途見之恭迎厚待的宮中信物宮燈。范錫篆為了不干擾地方和鄉民,將宮燈置於箱中。一日旅居邠縣,起初被安置在上等房間,後來一位新任縣官住宿,就將范錫篆一行擠在了一個草窯里。錫篆不以為意,隨從下人憤憤不平,待錫篆熟睡之後,將宮燈懸掛在草窯之外。縣官一見宮燈,知錫篆非同常人,便跪倒在草窯外捧銀贖罪,被錫篆婉言謝絕。為使縣官免遭橫禍,錫篆即刻收起宮燈,帶領隨從,連夜離開了邠縣城。
范錫篆居家時,常為人承寫訴狀。有時同一案官司,原告、被告的狀詞均出自他的手筆。錫篆處事有一條哲理,即和為貴,免事為上策,凡事力求公平合理,盡量使當事人免得罪,免受罪。所以,雖然原告、被告狀詞都有理有據,言詞確切,但結果都是為了和解官司。有一年冬天,有一家的羊吃了鄰居的麥苗,麥主為原告,狀詞是:
一九一陽生,陽氣往上升,
羊蹄如鐵釘,吃葉又刨根。
前蹄子刨,后蹄子蹬,
十幾畝麥子蹬了個光光凈。
羊主為被告,他給寫的辯詞是:
三九寒氣盛,地凍如鐵硬,
钁頭斧頭挖不下,羊蹄子勁有多大?
羊嘴是櫱櫱,只吃干葉葉。
縣官看了兩方的狀詞,未判輸贏,只調解了事。
還有一次,一輛膠車在耀縣坡頭壓死了一條狗,主人告到縣衙,說是膠車將狗壓死,要求賠償,趕車人找范錫篆寫的辯詞是:
耀州坡頭,坡滑路陡,
膠車下來,如同雷吼,
明明死狗賴活狗,
活狗為何不逃走?!
由於狀詞辯解得力,也打了一場沒輸沒贏的官司。
范錫篆在老家逝世后,嘉慶皇帝親筆題寫了碑文,以示紀念。
范錫篆上京趕考尋驢的趣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被隴東著名劇作家曹應辰(寧縣人)創作成秦腔小戲《驢背緣》。劇情是:霍家母女開一酒食小店為生,那日霍母回娘家,只留碧玉姑娘料理店事。書生范錫篆騎毛驢上京趕考,路經小店歇息。碧玉打水備飯,熱情款待,並與范生互通家境、年齡。碧玉年方17,范生時年18,都是嚴父先逝,老母在堂。交談中兩人不覺情投意合,暗生愛戀。范生只顧吃飯、說話,全忘了門外趕考所騎的毛驢,待想起時驢已走失。碧玉慌張起來,錫篆唱道:“一頭驢兒算甚事,大姐不必著心急,尋驢告示寫一張,你代我貼在外牆壁。”隨即草書一尋驢啟事。這時,州官帶小役私訪經過小店,看到了一張文筆活潑、別具一格的詩體尋驢啟事(與前略有不同):
上京趕考兮站店,道經乾州兮吃飯。
三杯村醪兮疲倦,酒醒望驢兮不見。
非草非叫兮老騸,有鞍無鐙兮爛纏。
問我氏兮姓范,問我名兮錫篆。
家住正寧兮西塬,非州非府兮小縣。
有人報信兮半串,有人送驢兮串半。
州官稱讚啟事“雅俗隨意,才氣十分”,斷定此人“今科必中無疑”。碧玉請州官進店與范生相見,並將事由一一道出。此刻霍母回得家來,責怪女兒獨自招攬客人,並為自家貧寒,無力賠償毛驢而犯難。范生卻說:“老媽媽不必膽怕,就是驢找不著,我徒步回家又何妨!”州官見范生品正貌端,儀錶堂堂,便有舉薦其“扶搖直上”之意;又與霍母商議,欲將碧玉許配范生為婚。這正遂了2人心愿。這真是:州官作媒成美意,錫篆尋驢結良緣。
小戲《驢背緣》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構思奇巧,真實生動,盡情盡理,頗具喜劇特色。一經搬上舞台,即引起轟動,久演不衰,從而使范錫篆在民間的影響越傳越廣。(王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