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縣

隸屬於北京地區

宛平縣是北京地區歷史上存在的一個縣,在金元明清時期,與大興縣成為北京順天府的附郭縣。宛平二字取“宛然以平”之意。其範圍包括今北京西城區、丰台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門頭溝區之全部或大部。

遼開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縣為宛平縣,直至1952年宛平縣撤銷,在歷史上存在了940年之久。1928年設北平市,宛平縣改隸屬河北省,縣城遷至盧溝橋旁的拱極城,後世又稱宛平城。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盧溝橋畔借口失蹤一名士兵,無理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位於橋東的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轟擊,這就是“盧溝橋事變”或“七七事變”。 

歷史沿革


宛平縣原北京市屬縣,1952年撤銷縣的建置,今北京西城區、丰台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門頭溝區之全部或大部都曾為原宛平縣轄。商末西周,地隸屬薊國,薊都於薊城。公元前七世紀,燕國並薊國,都於薊城。秦於薊城設置薊縣。唐建中二年(781年)析薊縣設置幽都縣。遼開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縣為宛平縣。宛平之名,取《釋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義。”縣城在今北京市宣武區西部。金貞元元年(1153年)定都中都。宛平縣與大興縣同為中都大興府的管轄縣;宛平縣轄西部,大興縣轄東部。元初,廢棄中都舊城,在其東北郊建大都城,為首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廢除大興府,置大都路,宛平、大興仍為其的管轄縣。明初隸屬北平府永樂元年(1403年)以後至清代,宛平、大興為北京順天府的管轄縣,宛平縣轄城中軸線以西至西郊部分,宛平公署所在地明屬積慶坊。清屬正黃旗,即今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東官房中國婦聯幹部學院處。1914年,隸屬京兆地方。1928年,廢京兆地方設置北平市,宛平縣改隸屬河北省,第二年,縣屬由市內遷至盧溝橋拱極城,即宛平縣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縣治遷往長辛店。解放初期仍隸屬河北省,縣署移於大台村。1952年,劃歸北京市,撤銷縣的建置,其原轄地區先後分別划入丰台區、京西礦區(門頭溝區)、房山縣(區)、大興縣、海淀區,石景山區。

旅遊


宛平縣署舊址

宛平縣署舊址
宛平縣署舊址
位於地安門西大街東官房。明佔領元大都后,於此地區設北平府,附郭兩縣縣治均設於府城內,宛平縣轄西部地帶,衙署於洪武三年(1370)始建。萬曆十八年(1590)重修。原署南向,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古墨齋等房屋。現已無存,其側之衚衕存官房地名。②位於盧溝橋東側宛平城內。民國17年(1928)遷移到盧溝橋拱極城內,自此拱極城即為宛平縣治駐地。七七事變時,宛平縣縣長王冷齋與侵華日軍代表曾在此進行談判。宛平縣署大部分房屋被日軍炸毀,僅存正房3間。1986年,在舊址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烈士紀念碑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西門頭溝區齋堂中學。建於1946年7月7日,為方形重檐四門塔形建築,總高度8?765米,下部有四個券洞,內嵌石碑,碑正面書“宛平縣人民八年抗戰為國犧牲烈士紀念碑”碑銘。

社會


組織活動

中國共產黨在宛平縣的創業活動
宛平城
宛平城
中國共產黨在宛平縣的創業活動由來已久。1920年,革命先驅李大釗創辦“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后,便派人到宛平縣六區門頭溝一帶進行馬列主義的傳播活動。1922年夏,宛平縣田莊青年崔顯芳到上海求學期間加入了中共黨組織,1924年他返回家鄉創辦學校,傳播革命火種,秘密發展黨員。1926年,中共黨組織便在宛平縣六區設立門頭溝特別支部,專門研究和組織工人運動。1932年,又在宛平縣西部山區田莊高小建立了黨支部;同時建立了第一個縣委——中共宛平縣臨時縣委會。黨組織在宛平縣的發展壯大,不僅直接促進了宛平縣 人民政治素質的提高,而且為中國共產黨創建宛平縣建制奠定了基礎。
中共宛平縣建制的創立
抗日戰爭爆發后,宛平縣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矚目的地方。中共北方局、中共北平市農委、八路軍總部分別派人深入宛平山區進行平西抗日根據地創建工作。1937年11月,在平西齋堂、青白口一帶,組建了中共宛平中心縣委;宛平抗日自衛會籌委會;平西遊擊支隊。各種組織建立后,組成工作組深入宛平七、八區(國民政府宛平建制)各村開展工作。對以宛平齋堂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做了初步嘗試。由於環境所迫,宛平中心縣委等人員於1938年1月離開宛平縣。
1938年3月,晉察冀軍區鄧華支隊進入平西齋堂川,司令部就設在西齋堂村聶家大院。鄧支隊在齋堂安營紮寨后,迅速整編了地方武裝,以國民黨宛平縣的七、八兩區為基礎,在平西東齋堂村建立了平郊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宛平縣抗日民主政府。中共宛平縣正式建制。中共宛平縣抗日政府建立初,所轄地區主要包括原宛平縣的七區和八區範圍。政府機構設有:總務科、財政科、實業科、教育科、司法科和軍用代辦所及七、八兩區區公所。此外,為團結各界民眾共同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自上而下地籌建了民眾抗日救國會,農民、青年、婦女等救國會組織也開始籌建。為了保衛新生政權,又自上而下地建立了人民武裝自衛隊。
宛平城邊盧溝橋
宛平城邊盧溝橋
由於宛平西部山區建黨早,加之有主力部隊為依託,民主政府建制后,抗日救亡的各項工作很快在宛平西部開展起來。平西根據地由此向周邊地區蔓延發展。在西北方向,鄧支隊第一營連克懷來的礬山堡、蔚縣的桃花堡和淶水的金水口等敵人據點;第二營直逼房山的坨里車站,十幾名警察攜械投誠,維持會被一舉摧毀;在紫石口建立了房淶涿聯合縣政府;在謝家堡建立了宣涿懷聯合縣政府……隨後,鄧支隊又襲擊門頭溝,攻打南口、高崖口,平息大村事變;5月,宋(時輪)支隊由雁北經蔚縣桃花堡進入齋堂川與鄧支隊會合,組建了八路軍第四縱隊。中共宛平縣成為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搖籃。
1939年初,以八路軍第四縱隊為基礎組建的冀熱察挺進軍在平西齋堂川正式建立,平西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統一。以齋堂川為中心的宛平根據地進一步擴大,中共宛平縣所轄地域除舊宛平縣的七、八區外,還包括昌平、懷來、海淀等部分地區。為便於開展工作,宛平縣建制撤銷,改建昌宛聯合縣建制。
中共平西宛平縣制撤銷后,為開闢平南的抗日工作,1939年夏,中共冀中區五地委、五專署召開擴大會議,決定調配部分縣級幹部,加強地方黨政工作建設,動員群眾參軍,壯大武裝部隊,組織工作隊積極開闢涿(縣)、宛(平)、安(次)、固(安)、武(清)等縣的新區工作。11月,在盧溝橋以南地區,主要包括舊宛平縣的一、二、三、四區正式建立宛平縣抗日政府。依託永清、安次北部地區,深入宛平、大興部分地區開展抗日工作;同年年底,在安次縣的白家務、舊州以東、永定河以北的一些村莊,組建了一支40人的抗日武裝即宛平縣基幹大隊。
1940年1月,冀中軍區第五軍分區主力二十七團進入宛平,協助地方開闢新區。3月中旬,部隊撤離永定河北。宛平縣抗日政府在主力部隊配合下,活動於安次縣的小馬坊、仁和鋪、北寺垡一帶,后又向宛平縣大辛庄、南各庄及固安縣押堤一帶推進。到1940年春,相繼開闢了兩個聯區。各區建有群團抗日組織。在群眾基礎較好的村莊,建立了抗日村政權,開始秘密零星發展黨員。同年6月,冀中軍區第五分區又組建了外圍武裝即北上支隊,挺進永定河兩岸,廣泛開展統一戰線,擴大抗日武裝力量。宛平縣抗日政府積極配合,瓦解當地綠林武裝,爭取他們參加抗日。
1941年6月至8月,日偽對冀中十分區進行“掃蕩”,分區主力撤出大清河北,地處十分區最北端的大、宛地區,日偽統治更加殘酷,鬥爭形勢更為艱難。同年夏,宛平縣基幹大隊副隊長陳廷奎遇難,宛平縣一、二聯區淪為敵占區。9月,冀熱察十地委白洋淀會議決定,撤銷宛平縣建制,原宛平縣轄域劃歸第三聯合縣。
中共宛平縣建制的恢復與發展
1944年,平西整個形勢大有好轉,抗日戰爭進入局部反攻階段,日偽據點一個個被逼退。昌宛房聯合縣的各原建制縣所轄境域大部分被抗日軍民掌握。為便於領導,1944年9月30日,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昌宛房聯合建制(原昌宛縣改建),恢復宛平縣建制。宛平縣委、縣政府機關由秋林鋪遷至塔河。中共宛平縣建制恢復初期主要轄6個區:一區齋堂,二區馬欄,三區清水,四區金雞台,五區大台,六區里十三。11月上旬在塔河召開縣委擴大會議,確定轉移工作重點,工作方針是:鞏固老區,開闢新區,將工作重點放在大寒嶺以東地區。並撤銷六區,抽調精幹人員在裡外十三地區建立了前方工作委員會,下轄五、六、七、八、九5個小區。採取“轉一轉、站一站、穩紮穩打”的方法,發動群眾,摧毀反動政權,縮小敵占區,把宛平抗日政府的活動範圍擴大到了丰台、房山和石景山。到1944年底,除少數公路、鐵路沿線的敵偽據點外,宛平山區已成為鞏固的抗日根據地。1945年4月,齋堂據點的日偽軍,在我強大攻勢下倉皇出逃至王家河灘,被我主力七團和縣游擊隊圍殲。齋堂地區被解放。隨後,縣大隊配合主力部隊先後摧毀栗園庄據點,智取利豐煤礦,收復大台煤礦,解放門城地區。至此,國民黨宛平縣的西部地區,即五、六、七、八、九區(除城子車站和中英礦)全部解放。當“八一五”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時,宛平縣人民政府在清水駐地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
宛平城邊盧溝橋內戰爆發后,1946年2月,冀中十分區七十五團進駐龐各庄。為進一步加強對平南涿良宛所轄地區的領導,中共冀中十地委、十專署決定撤銷涿良宛聯合縣,恢復涿縣、良鄉、宛平縣建制,固安十一區(押堤區)劃為宛平縣。此時,中共組織在國民黨宛平的西部和南部建立了兩個宛平縣人民政府,分別隸屬於冀察區十一地委、十一專署和冀中區十地委、十專署。平南宛平縣委、縣政府進駐龐各庄。縣政府設民政科、財政科、教育科、公安局、外貿管理局(稅務局)、銀行辦事處、糧食局、郵局;組建了工會、農會、武委會、青年聯合會、婦女聯合會等群眾團體。中共平南宛平縣行政區劃包括永定河以東、盧溝橋以南、永定河以北和平大公路(京開公路)以東的大辛庄、南各庄、押堤一帶,劃分為一鎮五區。
根據國共“停戰協定”精神,中共平南宛平縣以北寧鐵路為界,路南為解放區,路北為國統區。在解放區,縣委、縣政府領導人民開展土地改革運動,鎮壓了一批民憤極大的惡霸地主和漢奸,並抓住有利時機,在各村民主選舉了村政權,在鬥爭中發現鬥爭骨幹,發展黨的組織。
1946年5月,國民黨軍隊向路南解放區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平南宛平縣大部分村莊基層組織遭到破壞,縣委、縣政府轉移到永定河以南的固安境內,精減機關並進行區劃調整。撤銷龐各庄鎮和路北區,增設押堤、南各庄區。縣域調整為五個區,還組織了一個精幹的縣區幹部隊伍,重返永定河北,堅持鬥爭。1946年6月14日,在固安縣城東組建了宛平縣復仇大隊。
1946年8月,中共冀中區十地委、十專署根據良鄉、宛平兩縣日趨惡化的形勢,決定撤銷良鄉和宛平縣建制,將兩縣合併為宛良聯合縣。
內戰開始后,國民黨向平西發動進攻,侵佔了舊宛平縣六區和七區的裡外十三地區,並以此向中共平西宛平縣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平西宛平縣人民政府領導全縣人民,以自衛戰爭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的進攻,最終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1948年12月,平西宛平縣全境解放后,門城及裡外十三地區劃歸北京市轄。其它區域仍屬河北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宛平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原國民黨宛平縣建制隨之消亡。中共宛平人民政府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建國后的宛平縣主要包括舊宛平縣的五、七、八、九區的範圍,其中包括現屬海淀區的北安河一帶和現屬房山區的史家營、金雞台、大安山一帶。縣政府駐西桃園村。政府機構設有:秘書室、民政科、財政科、實業科、農業建設科、工商科、教育科、衛生科、人事科、司法科、人民法院、公安局、稅務局、糧食局、人民監察委員會及各小區區公所。19 49年11月,宛平縣黨組織全部公開,計有農村支部180個,黨員5631名;機關支部10個,黨員374名;礦業支部1個,黨員63名;學校支部6個,黨員131名。總計全縣共有基層支部197個,黨員6199名。此後,宛平縣人民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繼續發揚戰爭年代的革命精神,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完成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醫治了戰爭創傷,恢復了生產,各項事業開始起步發展。
1952年9月,為了迎接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經中央政府政務院、華北行政委員會批准,河北省宛平縣建制撤銷,所轄縣域劃歸北京市京西礦區。至此,延續近千年的宛平縣建制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