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福寺

山東郯城新村廣福寺

郯城廣福寺,亦云官竹寺、觀竹寺。位於郯城西南25公里沂河東岸邊,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政府駐地北側銀杏古梅園內。

基本介紹


該寺始建時間,傳說不一。或雲建於漢興於唐,寺內曾有碑載“唐朝武德右府參軍尉遲敬德重修官竹寺”,又以“廣福”之名起於金。整個廟宇為三部分,各成院落,即大雄寶殿、天王殿和后樓。大殿系最早的建築,時間無考。
自東大門拾級而上,便入前院,主建築為大殿,系歇山檐明三暗五古建築,圓筒瓦繕頂,正間系八扇花欞子門,兩邊各有一個圓形八棱窗。
大殿前,西邊有石碑四座,面東,南北排列。東邊是鐘鼓樓,該樓南北牆上有兩座石碑嵌入。另有“九女松”星布殿前,現僅存五株。樹榦筆直,枝葉蒼翠,最大的一棵胸徑兩圍。
殿內靠北1米高的神台上,系兩米半高的三尊如來佛泥塑站像,各佔屋1間。中間泥像前又置三尊鐵質如來坐像,高1米,重約100公斤。神台前東西各有兩個泥方台,上有兩米高的泥塑站像,相對而立,據傳為韋陀、阿難、菩薩。近兩山處,70厘米高的泥台上,塑有十八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由大殿紅神像后,有門通後院,即后樓。后樓為兩層高屋樣建築。木樓板把屋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方門,下層圓門。
廣福寺[山東郯城新村廣福寺]
廣福寺[山東郯城新村廣福寺]
樓上有鐵質玉皇坐像一尊,高一米。樓下中間有地藏王,鐵質兩米多高,兩旁有陪坐的泥像各一尊。地藏王像西,有筋姑、麻姑、眼光奶奶、疹痘娘娘四尊泥塑坐像。東西兩間有十殿閻君泥塑站像,一邊5個,相對而立,面目猙獰,使人不寒而悚。
由前院順大殿向西,有3間過道,正中開門,兩頭兩間各有泥馬塑像一尊,東紅西白,馬頭向南,旁邊各站泥塑馬童一尊。穿過道,過院落,即入關帝廟
殿闊3間,小瓦繕頂。四角為圓筒瓦,上飾走獸,木門方窗。正間一米高的神台上,有一米半高的關公泥塑文官坐像,像前東側有1米高鐵質武官站像,重約200公斤,東西兩間,各有兩個兩米高的泥塑站像,相對而立,據說是周倉、關平、王甫、趙景。原寺已毀,1992年在舊址北50米新建官竹寺,后恢復原名廣福寺;2011年廣福寺擴建項目由廣州弘法寺投資7000萬元興建,計劃分3年完成。擴建后的廣福寺景區將成為佛教文化、銀杏生態文化相結合的一大亮點工程;景區部分綠化苗木由 思源銀杏園藝場捐贈!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和四月初八,是廣福寺香火會。